分享

封面故事 | 国际学生培养:让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

 盐心Jaffe 2022-02-18

 王清远校长说:“我们国际化战略的2.0版本,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让师生成为国际间行走中的中国故事讲授者、中国文化传播者、多元文明互鉴者,让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通过我们的师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实现国际传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和真实的当今中国走向世界。” 

成都大学留学生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0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2020年3月初,受新冠疫情影响,马来西亚宣布“封城”。

3月19日,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星洲日报》发表了一篇特殊的“抗疫日记”:《别让恐惧支配你》。

日记中,这位名叫叶芸薇的成都大学马来西亚留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在中国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战“疫”的亲身经历,向家乡人们传递了中国的真实情况,并告诉他们:“不要让恐惧支配你,把心安下来,你会发现14天后你有新的收获。”

与叶芸薇同样留学成都大学的老挝学生马妮薇,也因疫情阻隔不能回家。

那段特殊时光,除了感受来自老师、同学的密切关怀,感受地道的成都年味儿,她说,自己还感受到了“真实生活中的人情味儿”。马妮薇回忆:

“我要帮助不能回校的同学邮寄行李,楼下中通快递的老板是一对夫妻,看我每次搬行李很辛苦,后来他们就把车开到宿舍楼下接我,等拿回店里称完重再告诉我多少钱。现在我和他们很熟了,每次要寄行李,我会前一天在微信上告诉他们,第二天他们就会来宿舍下面等我。有时候我没接到电话,他们会在楼下叫:马妮薇,马妮薇,可以拿东西下来了。他们和我认识的很多中国人一样,善良,友好,愿意去帮助他人。”

马妮薇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而来到中国的。在老挝读大学时,她就选修过《中国文学与文化》,深深为中国诗词所吸引。她喜欢李白,喜欢《三国演义》。2019年9月,她选择了视频文化与新媒体艺术作为专业,来到成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旅。

2020年,马妮薇当选为成都大运会志愿者推广大使,参加了很多与大运会有关的活动。她常常主动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参加活动的照片,向国外的朋友宣传大运会。她说,“我很努力地做着我能做的,希望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

成都大学老挝留学生马妮薇担任成都大运会志愿者推广大使

在成都大学,与叶芸薇、马妮薇一样,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并积极地分享着“中国故事”的留学生还有很多。

比如,泰国留学生习偲詊,他通过Vlog记录自己的留学生活,传播中国文化;

英国留学生Scott Paul,从2014年开始,在成都大学学习近3年。他不仅喜欢课堂,而且在老师的建议和帮助下走上街道、走入社区,与普通百姓交流,甚至和摊贩们学做生意。几年时间,他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6级测试,而且会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马来西亚留学生蒋丽玲,关注并热爱川剧文化,拍摄了纪录片《川承》,获得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青年艺术作品大赛金奖;

来自法国的Bonzon Julien,在成都大学学习虽然只有十个月时间,但他说:“在成大,我不仅学好了汉语语言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从零开始,从不了解中国,走向了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漫长道路。”

留学生Bonzon Julien在成都大学学习

02
“长城很伟大,

脚下的这条高速公路更伟大”


无论是主动走出国门、还是通过留学生的视角,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与文化,始终是成都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早在2010年10月,成都大学便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

从中外方创始院长徐跃星和王亦歌开始,孔子学院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大力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在当地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先后建立了朴茨茅斯高中、牡蛎河学区等四个孔子课堂及多个中文教学点,年注册学生一千余名。

2015年5月,在芝加哥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两所孔子学院相继关停的困难局势下,经过与美方大学积极有效磋商,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最终通过美方大学专门委员会历时半年的孔子学院合同续签审查,续签第二个五年孔子学院合作协议。外方院长王亦歌荣获“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7月,美方大学迪恩校长来访国家汉办和成都大学,提前一年续签第三个五年共建孔子学院执行协议。同年,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第三任中方院长刘亚玲表示,成绩的取得,需要感谢双方院校的通力合作以及美方院长、历任中方院长、教师和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

现成都大学国合处处长、海教院院长杜洁,曾任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第二任中方院长,她认为,孔子学院之所以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因为真正做到了“在地化”:“孔子学院从建设伊始,就从理念到做法真实地融入了当地的大学。孔子学院中方创始院长徐跃星和美方创始院长王亦歌,致力于将孔子学院建成外方大学文学院语言系的一个实体组成部分,为学生开设中文学分课程,完全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因此,于新罕布什尔大学而言,我们是做'加法’的。用敞开的心态去交流,用当地的模式去运行,才能高质量实现互利互惠。”

2017年4月以来,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成都大学先后接待了二百余名通过孔子课堂来华交流的美国高中生。杜洁曾全程主导、参与了课程、路线的设计,如今回想起整个历程,她依然印象深刻。

除了学习语言课程、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远道而来的师生们在成都大学老师们的带领下,到西安看兵马俑、感受《长恨歌》,到北京登长城。杜洁院长特别提及行程中的一个创新安排:参观成都本地一家义齿工厂,了解工厂“利他精神”和“中国孝道文化”的组织文化建设,体验年纪相仿的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梦想,与他们一起包饺子、吃饭、唱歌、跳舞。这被美方师生们称为整个行程中的“高光时刻”,因为“真实”。

正如美国牡蛎河学区高中乐队总监欧文老师从北京返程时对杜洁说的一句话:长城很伟大,但是,脚下的这条高速公路更伟大。中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世界的未来在这里!

“他们不仅想要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更希望了解当下的中国,聆听真实的中国故事。”杜洁说。

离开成都大学之前,美方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名为“同一星空下”的音乐演出。乐队总监欧文代表整个团组谈论这次旅行的收获。他的一句话,令在场所有人动容——

欧文说: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共享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世界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通过孔子课堂来华交流的美国高中生们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图为学生们正在瓷盘上面描青花

03
以交流促发展,

打造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近几年,成都大学着力打造“留学成都,品味天府”留学品牌,学历留学生比例逐年增大——

从2016年占比9%到2021年占比77%,面向留学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数量达到7个。截至目前,学校培养留学生2900人,生源国54个。

对于国际学生的培养,成都大学兼顾传统与现代,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基石,同时又聚焦当今中国的发展,聚焦天府文化、地域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根据不同水平的班级量身定制中文课程外,成都大学轮流开设了各种文化课程,如中国概况、中华射艺、中国功夫、民族舞蹈、民间艺术、烹饪等。

同时,老师们会带领留学生走进文化景点、社区、各种行业进行参观交流、社会实习、就业体验,积极参与省市政府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成都大学国际学生体验基地,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定期组织“国学讲座进校园”“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日”以及“留学生中国文化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

为了让学生们在线上也能深入了解中国,老师们开发了一系列的线上课程和文化活动,图为老师们正在拍摄天府文化课程视频

另外,在内涵建设方面,校内多部门联动,修订和新增了留学生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启用留学生招生与管理系统,提高本校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的质量。

2021年7月,成都大学入选首批“四川省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海教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林莺老师,从事国际中文教育18年,有美国孔子学院任教两年的海外经历。林莺说:“每一位国际中文教育者都是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如何让声音传播得有力而动听,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成就。”

“留学成都”特色品牌系列课程-留学生射艺课

“留学成都”特色品牌系列课程-神奇的画笔

04
推动中国教育走出

以教育开放促创新


王清远谈到心目中的“未来大学”时说:“国际化战略的3.0版本,是要实现中外文化、教育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近百年中一直处于模仿和借鉴西方欧美国家的模式,到了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然显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涌现出一批拥有雄心抱负、不断锐意进取的年轻大学,有了属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和发展模式。成都大学作为一所新兴的城市型大学,就是要面向21世纪全球发展的重大趋势,参与到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竞争中,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培养出世界重要人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非但不矛盾,而且是相互赋能的,是更高层次的'合’。”

2017年11月1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都大学依托已有的艺术学科办学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由著名音乐家郁钧剑担任院长,专业设置涵盖艺术设计、美术、广播电视、音乐四个领域。

学院专设“国际部”,承担学院国际学生日常管理与国际交流等相关工作,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国际学生的学历教育。

国际部主任冉毅嵩说:“作为成都市重大文化教育建设项目,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将艺术类国际学生的培养作为办学国际化的核心体现。我们依托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城市的支持优势、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国内顶级艺术资源的汇聚优势,打造'文化比较+融合’的人文环境,提供'国际师资+实践’的学习平台,创造'温馨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培养'精通艺术+中文’的专业人才。让艺术专业的国际学生不仅成为国内高水平综合性艺术学院的亮丽名片,更是助力成都走近东盟、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和桥梁。”

自2017年建院以来,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国际留学生教育硕果颇丰,影响力日益增强。目前,学院拥有全国最多的艺术领域学历留学生,共招收泰国、马来西亚、老挝、菲律宾、越南、缅甸、英国、韩国、俄罗斯等近30个国家的学历留学生474名。常驻外籍艺术专家11人。

如今,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已成为中国西部艺术人才培养的高地和推动成都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高端艺术人才,常到成都市中小学与师生们交流。学院自成立以来,举办了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活动——连续举办三届民族男高音音乐会与中国民族声乐男高音艺术论坛;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动画学年会;连续两年举办中国-东盟青年大联欢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研究学术峰会、中国戏剧进校园、中国电视好演员颁奖典礼;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书画频道美术馆举办“画意成都·大美山川——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教学研究展”等等。

2018年,成都大学建设天府文化研究院,依托成都这座城市,学校不仅加强天府文化的研究与阐释,更推动天府文化的世界传播,至今已有多部译著出版发行,包括天府文化研究院与海教院合作的《诗与茶的交响:天府文化四季译丛》,以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国际读者讲述“天府之国,魅力成都”的精彩故事,是成都奉献给英语世界读者了解成都、认识成都的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读本,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2020年,成都大学成立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与此前已在四川大学成立的中华多民族文化海外传播分中心和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研究分中心协同合作,以“文化互鉴”“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为旨归,搭建支撑平台,凝聚社会共识,建立情感纽带,打造国际级文明对话平台,共同推动国家整体对外来往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

2022年新年伊始,成都大学与泰国西北大学正式签署了《中国成都大学与泰国西北大学共同建立成都大学泰国西北校区协议》。成都大学泰国西北校区的建立,实现了成都大学境外办学项目“从0到1”的突破。

据悉,成都大学泰国西北校区是四川省内高校中第三个本科层次境外办学项目、第一个在境外高校内开办的海外分校,是成都大学在涉外办学领域中积极探索“走出去”建立海外分校的重要实践。

两校将在该校区建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多个学科专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与联合研究,培养熟悉国际规则、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以教学科研成果服务两国经济发展。

未来,成都大学还将继续探索建设更多的海外分校,推动中国教育和中华文化近距离走向世界。

“走出国门,海外办学”,是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最新一步。走出去办学,将提升教育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的能力,也标志着与世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升华和跨越。

“国际化战略的1.0、2.0、3.0版本,相互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的,我们要培养出一大批国际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城市的宜居宜业,源源不断地贡献一所新兴城市型大学的力量。”王清远校长说。 

成都大学作为一所新兴的城市型大学,把握成都冲刺世界城市的梦想

05
番外:如何面对疫情的挑

外教眼中“最好的外办”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国际学生培养的诸多课程不得不由线下转到线上。

“如何将知识与活动相结合,通过线上课程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无法进入中国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这是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也在思考的问题,他们迅速开发出了一系列线上课程和文化活动。

2020年春节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年”活动,从腊月二十五一直到正月初三,连续十天,17场直播。来自四川、湖南、甘肃、新疆等地的老师们,充分挖掘自己的家乡特色,走进菜市场、年货市场、家庭,关注美食、风俗,直播年夜饭、走亲访友,甚至祭祖活动,为留学生们展现不同省份的真实中国年的模样。

老师们鼓励学生也参与其中,寻找自己国家的春节元素。比如,花市是越南的一大特色,越南的同学便为大家直播讲解春节花市。

万群老师曾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孔子学院任教三年,现担任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副主任,她用“修炼内功”来形容疫情对老师们的考验:从线下到线上,从学生管理到课程设计,方方面面都在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2021年,整一年时间里,据估算,老师们为学生做一对一线上沟通,人次在2000人以上,时长超过4000小时。并且由于时差,为了照顾到学生,沟通通常发生在老师们的深夜,甚至凌晨。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与管理常常需要多元化。国际部90%的教师都有国外求学经历或工作经历,这也让他们有更大可能去理解和践行“多元”。

万群说:“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做到真正尊重,沟通也才能更有效率。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无论文化差异有多大,最终还是要心与心地去交流,当你以真诚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做沟通和交流时,学生也好,外专(外国专家)也好,他们都能接受我们。” 

国合处张冬野老师,曾赴法国留学六年,获得里昂三大语言与贸易硕士学位,2013年入职成都大学,现任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科科长。她跟我们讲述了刚工作时服务一位美国籍志愿者教师Jeremy Kilmer Sites的往事,“他可以随时来我办公室投诉电视的问题、空调的问题,我们只能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还特意为他录制了如何使用各种电器和生活设施的视频,做到24小时有问必答。”

她和同事们还积极邀请Jeremy参加每月留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让他能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大型庆祝活动的时候,老师们也积极组织并鼓励他和其他外教们加入其中,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

张冬野说:“虽然我们之间可能有文化差异,但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5年,Jeremy的志愿者任期结束,但他已经不舍得离开成都大学,于是申请作为一般外教继续留在成都大学工作。他动容地说,“这里的老师是最好的外办老师,他们对我的'挑剔’非常耐心。成都大学的外办,是我工作过的最好的外办。”

END

2022年/第11期2022/2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成都大学相关报道回顾




封面故事 | 成大,如何“融天下”——成都大学国际化战略

封面故事 | 走出国门,看世界——成都大学国际化战略之师生全球交流计划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图 | 成都大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