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需要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历史如此,生活亦如此

 皮皮中尉 2022-02-18

本文导读:

导演选择用看似晦涩平淡的方式讲一段属于斯洛伐克人的“奥斯维辛故事”,本意是为了创新一种叙事模式,尝试一种思考状态。


我认为观看斯洛伐克电影《逃出奥斯维辛》(又名《执行》)最大的收获,不是去臧否演员演技或者导演叙事,也不是去探究画面构图亦或色调搭配,而是品味讲故事的视角。不然,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已经有太多导演太多影片涉足其间,名不见经传的斯洛伐克电影人为何敢再去重现那段历史呢?他们最大的勇气就在于视角的创新。


根据影片援引的历史资料显示,一共曾有12个幸运的人成功逃离了奥斯维辛,其中就有两位斯洛伐克人,而影片就以这两个勇敢的斯洛伐克人为原型,再现了他们那一部分险象环生的人生经历。

故事发生在1944年7月。被纳粹德国设置在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杀人工厂,已经形成了一道“细致精密的工业流水线”,每天按部就班屠杀几千条生命。即便被死亡阴霾笼罩,集中营“囚犯”的反抗精神依旧在非人的生活中滋生酝酿,只不过在等待一个合适机会,让刽子手们大吃一惊。

两个斯洛伐克人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经过长时间收集整理集中营处决“犯人”的数据和运作方式,已经用残破的纸张积累了大量资料,甚至还偷走了化学毒剂的包装纸。在同伴的帮助下,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躲进堆放木料的暗格中,等待逃走的时机。

发现有人逃走后,整个集中营戒备森严,立刻出动大批看守和警犬展开搜索。同时纳粹军官对缺人的第九营实施了惩罚,当众将队长鞭打至死,让其他“囚犯”衣着单薄一连几昼夜在空地上罚站,希望有意志薄弱者主动告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恼羞成怒的军官开始用野蛮的方法杀人泄愤,用各种方法威胁“囚犯”当叛徒,但让军官失望的是,始终没有人告密。最后,魔鬼使用了最本能的一招,把这些在营地内劳动多年幸存下来的“囚犯”全都送上了“流水线”……

而两个勇敢的人终于趁着夜色爬出了暗格,爬出了营地,然后不顾身上的伤,一步一步走向森林。他们在波兰当地人的帮助下找到了红十字会,又设法见到了美国红十字会在当地的负责人。他们希望手里的证据能及时传递出去,好让盟军及时轰炸那个臭名昭著的杀人工厂。

经过与负责人一番艰难的谈话辩论,对方将信将疑地帮助传递了信息,但并没有飞机去摧毁那个地方,放任那里最终葬送了多达150万条人命。他们的报告在被美国杂志刊登前经历了大幅度删减,最大的功劳是让12万名即将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匈牙利犹太人逃过了厄运。

这个由斯洛伐克影人拍摄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即便是纳粹军官施暴的场面也仅仅使用了大全景一掠而过,甚至连两位主人公的名字我也没有记住。不过没关系,我认为影片给予我的启发,重点不在讲故事,而是视角。简单地说,这个看上去“简单”的故事,一共使用了四个视角:施暴者,勇敢者、牺牲者和旁观者。

一个历史事件尤其是历史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本来面目为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是很多现代人面对历史必然产生的疑问。如果单纯站在一个视角,那就是盲人摸象,如果能使用两个视角,那就有了镜头的正打和反打,具备了一定的客观公正。采用的视角越多,过程才会越清晰,结论才会更公正。

有了《逃出奥斯维辛》对多达四个视角的综合运用,当年灭绝人性的奥斯维辛悲剧才会让我们这些现代人理解,并引以为戒。

首先是可怜又可恨的施暴者,也就是纳粹军官和营地守卫们。片中的主要人物始终就是一个军官,其他看守就像导演放在远处的布景,而军官似乎并没有高高在上予取予求的所谓征服感。他唯一的儿子死在战场,他对于“囚犯”实施暴行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麻痹自己,好让自己不至于陷入绝望。可见施暴者并不幸福也没有什么获益,他们同样是战争的牺牲品。

其次是值得珍视的勇敢者与牺牲者。两个成功脱逃的勇敢者肩负着重要使命,那就是揭露集中营的暴行,所以他们必须承担可以预计的巨大风险。为了让脱逃成为可能,勇敢者还必须强迫自己冷酷,因为他们的侥幸成功必须以其他队友的生命作为代价,这也是可以预计到的。所以,对比勇敢者的冒险,牺牲者的坚守和无私反而更加伟大,因为如果他们选择退缩是很容易的,松一松口说几个词儿就能活命,选择沉默无异于宣判自己的死刑。最终勇敢者和牺牲者都完成了使命,而人类战争少有的“正能量”,恰恰就来自勇敢者的勇气和牺牲者的献祭。

最后则是值得深思的旁观者,代表人物是红十字会的负责人。影片拍摄最细腻最令人感慨的片段,就是他用几乎等同于质疑和诘问的语气对待两个勇敢者送来的资料。他的态度,恰恰是众多战争旁观者的态度,站在一边用自己的好恶和实际利益衡量战争苦难,即便发现疑问也倾向于麻木和忽略。而影片最后的字幕,则是对西方所谓自由世界的最大讽刺。杂志编辑不相信勇敢者豁出性命带出的资料,对数据和细节进行大量删减,以至于资料的价值大幅度缩水。与其说他们不相信,不如说他们是不愿意相信或者不敢相信,毕竟,纳粹德国的迅速崛起离不开欧美资本的大力扶植。

运用这四种视角解读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生过的一段故事,就是影片《逃出奥斯维辛》最大的亮点,只要有这个亮点存在,这部在其他影迷看来节奏拖沓、画面单调、情节不强的电影依然有资格代表斯洛伐克影人去角逐奥斯卡小金人。

历史是由前人倾力演出,供后人细细品鉴的,所以解读历史,必定需要多个视角。否则历史真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失去了最珍贵的可信度。很遗憾,很多历史悲剧就是因为视角单一而被后人轻松遗忘,只剩下胜利者或者既得利益者的单方面粉饰,或者其他利益关联者的刻意抹杀。比如奥斯曼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犯下的罪行,又比如犹太复国主义者对黎巴嫩难民营犯下的罪行,如今都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成了干瘪名词,被遗忘掉。

如果说历史只是别人的事情,那我们面临的生活就是实打实自己的事儿。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运用多种视角去看待问题,那就一定会武断偏执生硬地处理问题,然后自受其苦,贻害无穷。

比如当今网络时代爆出的各种新闻猛料,网友习惯于从“吃瓜群众”迅速过度到选择站队的参与者,动辄“全网声讨”,然后再无奈地看事情反转。因为如今的人们犯不着为别人的事儿过多思考,大多数人的参与只是为了“拿他人杯中酒浇自己心中块垒”,发泄情绪而已。但你不思考或者不爱思考,不会换几个维度多重思考,就会堕落为不会思考的“工具人”,沦为他人的工具,被消费被驱使。

所以我负责任地说一句,导演选择用看似晦涩平淡的方式讲一段属于斯洛伐克人的“奥斯维辛故事”,本意是为了创新一种叙事模式,尝试一种思考状态。我认为他们做到了,因为我们都需要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看待历史如此,看待生活亦如此。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