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傅雷家书》可以这样读

 家有学子 2022-02-18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年到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书信集。自1981年三联书店初版以来,《傅雷家书》常销不衰,因为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仅仅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曾在信中这样写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这些熨帖心怀的家书,字字句句皆是父亲的深情与期许——它潜藏在对生活细节的悉心指导中,对为人处世的严格要求中,对人生问题的未雨绸缪中,对艺术和音乐的探讨中……这教子之道背后,是中国文人满腔的教育热忱,他要教导他的孩子做一位真正的赤子。

      那么,面对这样一本满怀深情与智慧的书信集,我们应该如何真实而有效地进行名著指导呢?

一、读“家”书其文

阅读《傅雷家书》,自然要把握书信整体框架与核心内容。《复习导引》中指出:“对名著基本内容的认知、理解、归纳等是阅读能力最基础的部分”“要对整本书有个宏观整体的把握。”

01“绘”中发现

图片

仔细翻阅《傅雷家书》的目录,我们发现傅雷与孩子的通信数量起伏变化着。如果将其做成折线图便可直观发现,家书的通信数量呈现三个波峰和两个波谷。峰值出现在1954—1955年、1960—1961年和1965年;谷值为1958—1959年与1964年。

结合《傅雷家书》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


图片

原来折线图的起伏之下,暗藏着历史大背景下一家人的际遇、困惑、了悟、欣喜、痛苦……关注目录,实际上也是关注傅雷一家在1954—1966年间的人生经历与命运浮沉。


聚焦核心内容

02

图片

⑴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①生活上的引导

《傅雷家书》充满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怀,爱子之情,溢于言表。傅雷从穿着到待人接物、从起居到业余爱好、从心情到思想、从恋爱到理财、从学习到工作几乎都过问指点,使远在国外的儿子在自己的教诲与引导下成长。

例如,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关注傅聪的文明礼仪与习惯养成,要求他从生活日常小事做起,可谓无微不至。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954年8月16日(节选)

他关注儿子求学在外的时间安排,希望傅聪知轻重缓急,多思考调整,重及时实行。

“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去,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为你最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1954年4月7日(节选)

关于感情,他引导儿子理清纷乱的心绪,明确当下生活的重点和爱情应在人生中所占的位置,以帮助儿子合理支配时间和精力。

“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我想你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是Bach[巴赫],Beethoven[贝多芬],Chopin[萧邦]等等第一,爱人第二。既然如此,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你说是不是?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乐曲)来发泄,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

——1954年3月24日(节选)

②处事上的规劝

傅雷曾反复向傅聪强调:“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在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中,品格教育是一以贯之的重点。

他教导儿子说话要当心,要注意与人交流的界限和言语表达的分寸。

“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千万要牢记。”

——1957年10月7日(节选)

傅雷将“真诚”看作做人最重要的品格,强调这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才能放心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1956年2月29日(节选)

爱国主义也是傅雷强调的另一项人格教育内容。傅雷时刻不忘教育儿子出国学习的机会,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勤奋之外,也是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他在写给傅聪的信中,讲述当时国内淮河流域抗击水灾的悲壮场景,目的在于希望傅聪不能忘记国家和同胞,要“抓住时间,苦修苦练”来“报效国家”。

“幸运的孩子,你在中国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天之骄子。一个人的机会、享受,是以千千万万人的代价换来的,那是多么宝贵。你得抓住时间,提高警惕,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1956年8月16日(节选)

⑵惺惺相惜的艺术篇 

     傅聪接受郭宇宽采访时表示:“我喜欢的是爸爸讲艺术讲人生……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傅雷家书》中有大量父子俩的艺术对谈,他们惺惺相惜,一同谈论西方的艺术理论,分享彼此的艺术体验。 

“因你对一切艺术很感兴趣,可以一读丹纳之《艺术哲学》。这本书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美学理论很多,但此理论极为有益),并且是本艺术史通论,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1960年10月21日(节选)

家书中也提及许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谈及《长恨歌》与《琵琶行》时,傅雷与傅聪探讨了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理解。

“上星期我替恩德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 [休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明确起音],声势雄壮。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王的nobleness [雍容气派],更是千古奇笔……”

——1954年7月28日(节选)

     傅雷还为儿子千里迢迢寄上画册、字帖、拓片,并详加解说,积极地以中国的文化精华予以熏陶。他以自己的艺术文化积淀引导儿子尝试去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推动傅聪走向走入更高更美的更多元化的艺术审美殿堂。

二、读“傅雷”其人

图片

▲傅雷与傅聪

《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形式的散文经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个典型中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因而阅读《傅雷家书》时,不仅要关注整本名著框架与书信核心内容,还要关注作为书信背后的这位书写者与叙述者——傅雷。

傅雷是在中国最优秀的传统中植根非常深的知识分子之一,同时也属于“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所谓知识分子,不只是“有知识的人”,更是有思想的人。我们从《傅雷家书》中,得以窥见其 “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灵魂” (金庸语)。

而“赤子之心”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中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指婴儿的心。首先,刚出生的婴儿对任何事物的反应是直接而自然的;其次,“赤子”柔弱,对外界毫无戒备,完全敞开。因此,赤子可以与世界融为一体,按照事物本然的样子,去感受它们。《傅雷家书》中“赤子之心”的两种内涵也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家书中,有这样两段话论及“赤子之心”:


图片
图片

赤子之心内外皆澄澈,是一种能够完全理解他人的爱。赤子拥有承受孤独的能力,能够创造出心灵的朋友,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契拥抱,创造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这是傅雷对傅聪的鼓励与期望,也彰显着傅雷自身的高贵品质。

三、读家“书”其语图片

阅读《傅雷家书》,还要关注这本书的文体——书信体。

书信体是我国文章中一种常见文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有效载体,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傅聪远赴国外求学,傅雷对儿子的想念与爱,自然而然转化成文字。在这种情境下,书信体最具包容性,最能让傅雷诠释自己的父爱与用心良苦的教诲。同时,“家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特别适合傅雷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对白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书信内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傅雷家书》中情感交流类的家书,语言平实而饱含深情。这些书信中,傅雷给儿子讲道理、提建议,更像父亲在当面与儿子交流,话语自然,内容日常。当父子之间的话语内容涉及艺术、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学术探讨时,语言就相对严谨,以议论居多。另外,《傅雷家书》还有多种外语融汇其中,如英文、法文以及意大利文等;有单字,也有片语,但并不复杂,往往只是人名或者地名。可见,当年执笔写家书的傅雷学识渊博,思潮澎湃,感情洋溢。

《傅雷家书》是一部书信形式的散文经典,通篇文字不仅充满了亲人间的个人话语,也处处洋溢着诗意光辉。

在家书脉脉流淌的文字中,傅雷不仅对古代文化知识如数家珍,而且语言表达尽显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对于典故和诗词,他信手拈来,运用得恰到好处。

“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55年1月26日(节选)

《傅雷家书》的诗情、诗意也表现在他文字的涵义深远、简洁优雅。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 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1954年10月2日(节选)

出色的文章在于作者以精妙的文字传达丰富的意蕴。傅雷常常通过如此简洁的表达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并借此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念与选择。

《傅雷家书》文字的艺术魅力更来自于作者用真心真情驾驭文字的诗性表述。“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在信中既有如此关于人生经验的谆谆教诲,也有对自己过错的深深自责,而这一切表达都令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情流露、充满诗意的知识分子——“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面对开始长大成人的儿子,傅雷真情流露,他自责,同时也很欣慰,因为他“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傅雷“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作家形象正是通过《傅雷家书》的诗意表达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因此,《傅雷家书》不仅在情感上深深打动着读者,更在艺术表达上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

四、关注方法策略

01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傅雷家书》是书信汇编,每一篇单独成篇,阅读时可以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式。

①以兴趣为支点

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作品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阅读兴趣,但一定有特别吸引读者的地方,这就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如果对《傅雷家书》中谈到琴曲的演奏技巧、林风眠的画作、戏曲的表演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不妨暂搁一边,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

②以专题为导向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与远在海外的儿子傅聪书信来往,信中情意拳拳,悉心谈及诸多话题,比如生活细节、人际交往、读书求学、感情处理等。它的真实性使得它对现实生活的具象问题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价值。阅读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目的选择其中的一个专题深入探究,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将厚书读薄。如果要就“傅雷的教子方法”“艺术造诣”等专题做深入了解,不妨参考上文的“苦心孤诣教子篇”“惺惺相惜的艺术篇”等模块。


基于选择之上的精读、联读

02

在选择性阅读中还需要重视名著与名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精读式的分析、联读式的比较,由点到面,对名著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与感悟。

唐代大诗人杜甫《春望》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祸频仍的年代,亲人平安的书信弥足珍贵;平常的岁月里,鱼雁往返,也是维系一家心灵的重要凭借。从古诗“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到今日的电子传讯,家书、家训,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文体之一,其发展源远流长,其影响既深且巨。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东汉古文经学家郑玄的《诫子益恩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朱用纯的《朱子治家格言》……这些家书、家训与《傅雷家书》之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不妨通过精读、联读、比读,调动阅读积累,加以探究。

03

批判性阅读


要读懂文章字里行间的含义,不仅要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还应主动地以批判的眼光随时质疑、比较、分析和评价,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创新,将“死”书读“活”。

假如我们与傅雷同处一个时代,我们很难与傅雷比肩,但当时代进入新的阶段,而傅雷家书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以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这笔财富。既站在傅雷本人的角度去思考,也站在发展的眼光之下去批判,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天以至于明天充分发挥这笔财富。

有同学阅读《傅雷家书》后,通过联读与之相关的材料,产生了这样的质疑:傅聪已是成人,傅雷依旧事无巨细,多方面教导傅聪,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否过度?

当我们发出这样的质疑时,意味着我们从一味接受的阅读误区中突围,联结自身与当下生活,对作品内容形成了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从现代角度看,傅雷的“关怀”稍显“强势”。傅雷希望通过尽量详细的交流,使远在国外的儿子不论做人处世的理念,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在自己的引导下而收获。对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傅雷曾在给傅聪妻子的书信中反思道:

“我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严格,非常刻板,甚至很专制,我一直怕宠坏孩子,尤其是聪。……我还时常提醒他的老师对他不要过分称赞,像我的母亲一样,我一直不断的给从灌输淡于名利权势,不慕一切虚荣的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用了上一代的方法及很多其他的方法,犯了无数错误,使我时常后悔莫及,幸而两个孩子都及早脱离了家庭的规范与指导。”

——1961年7月7日(节选)

显然,傅雷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一味的否定并不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基于全面的了解与准确客观公允的评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发现细致与严苛的背后大有内容可探寻。正如毕飞宇所说:

       “话又要分两头说,如果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狂暴的父亲往往会成为孩子的催化剂,从这个意义上说,傅聪延续了傅雷,傅雷成就了傅聪。”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性的苛刻,骨子里是爱,是聪明的爱,是理性的爱,是恒久的爱,也是无奈的和卑躬的爱。所以我要讴歌父亲,尤其是以傅雷为代表的、我们上一代的知识分子父亲。他们承担了语言的艰难与险恶。他们中的一部分没有妥协。他们看到了代价,却没有屈服于代价。具体一点说,他们付出了代价。这是惊天地和泣鬼神的。”

——《那样的父亲 那样的母亲》(江苏文艺出版社版《傅雷家书》序)

面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牵肠挂肚在所难免。要知道,傅雷不仅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家,他也是千千万万位中国式家长之一。他和绝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唠叨、牵挂、敏感、苛求,但这都源自那份拳拳的爱子之情。这恰恰体现了我国传统意义上家书的本质——严苛赤诚的教诲,也正是这些教诲成就了傅聪。

另外,我们还需关注处于特殊年代中的傅雷。对政治阴霾下的傅雷而言,家书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期许与教育,更是傅雷自己的精神寄托与慰藉。正如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所写,“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朋友”的意义,便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 。

五、考题应用

《复习导引》第30页有这样一个表格(如下),其中,明确了名著阅读的具体考试要求,本文前四大模块恰恰呼应了这些要求。相应的,《傅雷家书》的命题与测评必然基于这些要求,凸现整本书的真实阅读,根据名著体式与特质考查名著阅读理解上的分析、体验、感悟、鉴赏等阅读核心能力,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图片

1.2018年衢州语文中考卷

图片

该题以阅读方法与文体特征为抓手,指向整本书阅读,要求能运用恰当的方法阅读《傅雷家书》。依据书信汇编的体式特质与《傅雷家书》内容特点,可采用选择性阅读、摘记批注、联读比较、专题探究等方法策略。

2.《复习导引》第33页第5题

图片

该一组题目从人物关系、具体细节、《傅雷家书》本质思想入手,既考查了学生真实阅读的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傅雷家书》的理解与感悟,还打通学生的阅读积累,进行联读发现,深化对“赤子之心”的理解。

3.2019年温州市实验中学一模卷

图片
图片

该组题目设置了小组同学阅读发生分歧的两个情境:书信归属哪一主题;如何看待发生傅雷多次提及西方文化的行为——借此考查学生对阅读书信片段后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也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发学生批判性阅读《傅雷家书》,指向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语文素养。

结语

《傅雷家书》是一部时代诗篇、教育诗篇。当我们拿起这本厚重的“家书”,不妨来读读傅雷其“人”,家书其“文”,关注书信其“体”。通过选择性阅读与批判性思考,深入探究,形成独属于自己的阅读体会。希望各位老师引领学生落实“真实阅读”,把握名著体式与特质,恰当运用阅读策略和方法,让名著阅读切实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