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沅江----《水经.沅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2-02-19

A1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

东迳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

沅水,即今湖南西北境沅江。《水经·沅水》:沅水出牂柯且兰县,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入于江。郦注: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南郡蛮反,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兵万人泝沅水入武谿击之,即此。

牂柯且兰县,古县名。原为夜郎国小邑之一。战国时,楚将庄蹻伐夜郎,曾军至其地。秦置县。治在且兰(今贵州福泉)。西汉元鼎六年(111),置牂柯郡,为辖县之一,时称故且兰。西晋改故且兰县置且兰县,治所在今贵州黄县西南;一说在今凯里西北。南朝梁后废。地当西通宁州要道,南朝齐时,曾为南牂柯郡治所。今其地为苗族聚居区之一[1]

旁沟水、无水,覃雨甘认为旁沟水和无水是水的上游二支流的古名,它们分别是今贵州东部的清水江和舞水,这是无疑的。无、舞、音近,古之无水当是今之舞水,即镇远的舞阳河。(开阳、瓮安间的清水江,当同贵州东部的清水江有别。因其非玩江水系)[2]

无阳县,西汉置,以在无水之阳得名。治今湖南芷江县东北。东汉废。西晋太康中复置,作舞阳县。东晋义熙中移治故镡成县(今靖州县西南)。南朝齐作㵲阳县。梁改为龙檦县。历朝皆属武陵郡。[3]

镡成县,成一作城。西汉置。治今湖南靖州县西南。东晋义熙中改为舞阳县。自汉至晋属武陵郡;一说秦置,自秦至西汉元凤五年(76)属象郡。《淮南子·人间训》:秦始皇“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即此[4]

     沅水东迳无阳县,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迳其县南,流注于熊溪。熊溪南带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熊溪下注沅水。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

运水,沅江支流。又名洪江、巫水、竹舟江。古名雄溪、熊溪。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巫山西南麓,经绥宁、会同等县,于洪江市区犁头嘴注入沅江。长244公里。流域面积420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界背水、岩背水、南溪、 哨溪、莳竹水、河口溪、若水河等。河道多峡谷险滩,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3.24万千瓦。河道通行林区, 可常年流放排筏。洪江市区至江口塘可通航木船。[5]

许山,水“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巫山西南麓”推析则许山亦大致即巫山西南麓一带。

东武怪山,《吴越春秋》卷五《勾践归国外传》,记越国筑大城,“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哪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云:“龟山者,勾践起怪游台也“一怪山者,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谓怪山。”《太平寰宇记》也说:“龟山,即琅邢东武山,一夕移于此。董楚平认为这种神话传说正是越国王室先祖从山东经海路迁来的史影。[6]

辰阳县,西汉高祖五年(202) 置辰阳县, 辰溪、怀化、麻阳、花垣、凤凰县地。故城在今辰溪县西铜山 (今潭湾镇杉林村)。新莽 (924) 改名会亭县。东汉复名辰阳县。西汉至三国均属武陵郡。西晋省,并入镡成县。南朝宋复置辰阳县,仍属武陵郡。梁朝改名连昌县。陈朝复名辰阳县,均属南阳郡。隋开皇 (581600) 初改名辰溪县。[7]

龙溪、龙峤之山,杨守敬认为即发源于罗公山的大龙溪水。(守敬按:今大龙溪出黔阳县东北罗公山,西北流入沅江[8]。)按此龙峤之山很可能即罗公山。

沅水又东,滏水注之,水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义陵郡义陵县鹿阝梁山,西北流迳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其城,刘备之秭归,马良出五溪,绥抚蛮夷,良率诸蛮所筑也。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又西北入于沅。沅水又东,合柱水,水导源柱溪,北流注沅。

滏水,熊会贞认为可能与今辰溪县东南一水有关。(会贞按:《一统志》疑黔阳县东北之淇溪即滏水,但淇溪入沅在大龙溪之上,与此《注》不合。今辰溪县东南有一水,东北流入沅,当即此水也[9]。)

序溪,一作序水。即溆水。今沅水支流。《汉书·地理志》: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水经·沅水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县南)“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

鄜梁山,按《溆浦县志》记载:古鄜山,曾名鄜梁山,县南黄茅园乡境内,雪峰山系北支,海拔1451米。

义陵县,西汉高祖置。新莽 (924) 改名建平县。今溆浦县地。故城在今溆浦县治南梁家坡。并为武陵郡治。东汉省义陵县,并入辰阳县。[10]

卞鸿翔等学者认为在三国初年,由“五溪蛮”聚居的溆浦一带,已发展成湘西地区一个重要产稻区。序溪即沅水支流淑水,义陵故城在今溆浦县南三里。据《三国志·蜀志》记载:“刘备之秭归”是在其称帝后为报关羽之仇而起兵伐吴的章武元年(公元221年),“马良出五溪”是在刘备由秭归大举进兵的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马良率领当地人民在序溪筑城也在这一年。这里的稻田得以“修作无废”,说明当时可能还兴修了水利灌溉工程,使溆浦盆地此后一直为沅水中游一个经济发展、粮产丰富的农业区。孙吴政权也比较注意恢复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勉垦殖之业,为饥乏之救”,在一些地方设立屯田典农官,又组织屯兵从事水利建设,从而在短时期内使原先荒置的土地,修复成“畛无数,膏腴兼倍”的良田。如洞庭湖西岸的涔坪屯(详澧水注)就是一例。[11]

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王莽更名会亭矣。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

辰水,沅江支流。又名锦水、锦江、麻阳河,古武陵五溪之一。源出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西麓太子石, 经江口、铜仁至文昌阁入湖南省麻阳县境,曲折东北流 至麻阳县城转东流至太平溪口,又东南流转东北流经湄河湾入辰溪县境后,经潭湾镇至辰溪县城对河小路口注入沅水。长295公里。湖南境内长145公里,流域面753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0.3立方米/[12]。《清一统志·辰州府一》:辰水“源出三峿山,南流入沅”。辰水由“大江”、“小江”两个源头在“中流砥柱”——铜岩处交汇而成,在铜岩汇合后又经铜仁碧江区、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和辰溪县,最后由辰溪县的小路口汇入沅江,河长总计 200 余公里,河床为卵石及岩石,且滩险较多。上中游从江口至麻阳称为“锦江”也叫“麻阳河”,进入辰溪后即为“辰水”也被称为“辰河”。辰水流域地形为丘陵地带,气候温润怡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风俗,但仍属于经济、社会、教育等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辰水与酉水、溆水、潕水和渠水并称为“五溪”,在怀化地区的“五溪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五溪文化”隶属于“湘楚文化”,故此辰水流域的龙舟文化受湘楚文化影响颇深。

龙门山,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南。《水经·沅水注》:独母水水源南出龙门山。《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龙门山连山参差,崩石对峙,势欲倾仆,最为险绝。唐置龙门县,盖以山名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沅水又迳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与酉阳分山。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其毛五色,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之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闻之以为信不可违,请行,乃以配之,盘瓠负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其狗皮毛,嫡孙世宝录之。武水南流注于沅。

雄溪,古河流名。又称熊溪。汉武陵郡内五溪之一。源出许山运水(详前)。溪在移山北,夕中风雨,且而山移水南,故山名亦称移山。下注沅水。昔为五溪蛮所居之地。[13]

樠溪,《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四“明溪”条注:“古名樠溪,五溪之一也。

无溪,亦称舞水等。《舆地胜》:《新经》曰:巫、无、、午、㵲,一水而五名,声之变耳。源出贵州省瓮安县城云顶大岩脚,向东流至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又经芷江侗族自治县、怀化市、洪江市等,在黔城镇南注入沅江。长444千米,流域面积1.03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80.83/秒。建有水电站多座。贵省境内阳河,有著名的阳河风景名胜区。

酉溪,即今酉水上游。源今湖北宣恩县东南,西南来凤县东、湖南龙山县西、四川酉阳县东,折而东流,经湖南保靖县,至沅陵县。《方舆要》卷82安抚司:酉溪司南。《志》云,自容美流入界,名大水,下流经镇南界,亦名慢水

辰溪,详前

五溪蛮,关于“五溪蛮”的称谓最早见著于汉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溪蛮者,即《后汉书》所谓五溪蛮,章怀太子注,称武陵有雄溪、樠溪、酉溪、舞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今在辰州地界是也。”“五溪蛮”是因蛮夷居住在这五条大溪中而得名,据章怀太子注又多集中在辰州地界上,辰州又因辰溪而得名。辰溪始于梵净山麓的铜仁地区江口县,流经铜仁,再下麻阳,汇入沅江,是五溪中最大的一条溪河,也是最负盛名的一条溪河。樠溪即流经现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松江,舞溪即流经现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的舞阳河的下游,雄溪即舞阳河的上游,酉溪即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的酉城河,辰溪是蛮夷的腹心溪河,明代的以铜仁府为核心的贵州正是在这条蛮夷者最集中的腹心溪河上诞生的。五溪蛮多为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有学者认为"五溪蛮"的文化是与圣贤文化不同的巫傩文化,而传承巫傩文化的是"五溪蛮"的主体民族苗族。  [14]

沅陵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沅陵县。以县治“因冈傍阿”,“临沅对酉”得名,西汉沅陵县治所在今县治西南。新莽 (924)更名沅陆县。东汉时复旧名。南朝陈太建七年 (575)置沅陵郡,徙县治于今县城,郡县同治。唐、五代,宋为辰州治。元为辰州路治。明、清为辰州府治。[15]

武溪,即今湖南泸溪县武水。源出古丈县、吉首市界之武山,东至泸溪县治入沅江。一说即东汉、魏、晋、南北朝武陵五溪之一。两岸悉盘瓠种落武溪蛮所居。《后汉书·南蛮传》:建武二十三年(47),武溪蛮大寇郡县,遂“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击之”。[16]按“(武)水源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则武水源头一带应系五溪蛮图腾崇拜的重要地域。当然按上述注文,武水与武陵五溪还是应区别开来为妥。

盘瓠,盘瓠神话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继应劭之后,又可见于东晋郭璞的《〈山海经·海内北经〉注》《玄中记》、干宝的《晋纪》《搜神记》、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南蛮列传》等。学界一般认为,盘瓠神话见之记载始于《风俗通义》,详于《搜神记》,完成于《后汉书》,然后流行于后世。瑶族民众把盘瓠神话记录在民间汉文文献《评皇券牒》(又称《过山榜》),一直把它作为维护民族权利的重要凭证之一;同时,盘瓠神话也一直在瑶、苗、畲等民族民众口头传承,对他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盘瓠神话既为多种历史文献所记载,又在瑶、苗、畲等民族民众中具有重大影响,故而一直很受学界关注。陈金文认为盘瓠神话中对盘瓠部族与高辛氏部族间长期的矛盾斗争避而不谈,反而突出两部族间结盟、交好的插曲性事件,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表现了盘瓠部族缓解族群间紧张关系的愿望,体现了弱小民族的生存智慧。瑶、苗、畲等民族民众在盘瓠神话中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表现出的生存智慧对于建设中国新型民族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17]

 A2

沅水又东,施水注之。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阳欺崖,崖色纯素,望同积雪。下有二石室,先有人居处其间。细泉轻流,望川竞注,故不可以言也。施水北流会于沅。

施水,一名施水。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南

阳欺崖,20021119日,在沅陵召开湖南省苗学学会二届四次年会暨民族文化旅游研讨会,参加会议100多名专家学者到盘古乡盘溪盘古洞实地考察,他们对照郦注:“...水南出施山,下有二石室,先有人居住其间”认为与民间传说、习俗完全吻合。认为中华民族始祖盘古从沅陵走出洞穴,创造文化。并在洞前隆重举行了授予沅陵县为湖南省盘古文化研究基地仪式[18]。按此阳欺崖很可能与上述专家学者们所论及的沅陵县盘古乡盘溪盘古洞有一定关联。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注文并未提及盘古洞相关线索,故尚需微观层面更进一步的细探甄别。

施山,若阳欺崖即盘古乡盘溪盘古洞则施山亦应位于盘古乡盘溪盘古洞一带。

沅水又东迳沅陵县北,汉故顷侯吴阳之邑也。王莽改曰沅陆县。北枕沅水。

沅水又东迳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

沅陵县,按《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第437页,沅陵县“窑头城址”条载:“属东周时期,残存有城墙、护城河等建筑遗迹”。200393日到118日,湖南考古研究所组织专门人员就窑头古城的范围、规模以及年限进行发掘整理。古城面积确证约67万平方米。座南朝北,南城墙190米长,保存最为完整,西城墙次之,城墙厚约8米,整个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中轴线长450米,南北中轴宽250米。护城河轮廓清晰。尤其是战国时埋设的陶制地下管道,做工精细,严丝合缝,管道铺设走向,安排得科学合理。出土了大量的滴水瓦当、陶钵、钱币和青铜戈、铜镜、铜箭簇、青铜砝码等文物。在古城的战国时期文化层中,发现了一枚青铜官印,上有“元陵”二字,这证明沅陵在战国时期的行政官署存在,比汉高祖建沅陵县时间又提前数百年。[19]

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东南流,迳黚阳故县南,又东迳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

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此处郦注将益州巴郡临江县与故武陵充县混为一谈,熊会贞推测是后人在传抄中把旁注混入正文所致。(会贞按:“《汉志》武陵郡充县,酉原山,酉水所出。充县至宋已废。郦氏凡?水源,皆但举当时之县,无兼追举故县者。此《注》当本只有酉水导源云云一句,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九字,乃校者记注于旁,后混入正文,与《江水》篇湔水出绵虒道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亦曰绵虒县五字,为校者所记,从混入正文一例。临江县详《江水》篇,去酉源稍远。[20]至于为何会出现“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之文,很可能是当时的旁注者已通过《汉志》等典籍校验出郦氏之误而予以校正。

酉源山,熊会贞推测酉源山可能与宣恩县东南的将军山有关。(会贞按:《明.地理志》,忠建司南有白水河,源出将军山。又云,散毛司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今谓之北河,出宣恩县东南。近儒以出酉阳州之嘉塘河为酉水源,非也[21]。)

延江水,即今四川、贵州两省境之乌江。《水经·江水》:又东至枳县西,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郦道元注: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径涪陵江,亦云涪陵水也。其水南导武陵郡,昔司马错泝舟此水,取楚黔中地。《水注疏》谓今水曰乌江,源宁州西

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作为酉水支流的西乡溪不可能是延江(乌江)的枝津。“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故此句注文很可能是传抄乱窜所致。注疏本中熊会贞对此曽专门论及。(会贞按:酉水与延江水不通流,自延江水经误谓延江水注,更始水下入酉水,而郦氏沿其误,此又承彼篇之误。据彼篇云,西乡溪口在迁陵故城上五十里。[22]

武陵充县,西汉高祖置。今大庸、桑植县地。故城即今桑植县治。西汉至三国属武陵郡。西晋太康四年 (283) 更名临澧县。[23]

黚阳故县,三国蜀分酉阳县地置黚阳县。今龙山县地。 故城在今龙山县东南,属武陵郡。南朝梁改置大乡县。[24]

迁陵县故城,又名四方城,位于保靖县县城东6000米的龙溪乡要坝村酉水河边。汉高祖五年(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在此正式置县,始称迁陵县,隶属武陵郡[25]。晏昌贵认为从里耶简文可知,汉县迁陵当源于同名秦县。此后历晋宋不改,至隋废入大乡县。郦注之“迁陵县故城”当即今保靖县东龙溪乡、酉水南岸的四方城址,该城面积12万平方米,作为县城是合适的。由此可作一合理推测,里耶古城只能是秦迁陵县城,汉初即迁往别处。古城有两次修筑的事实,亦与此相符。[26]

酉水东迳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酉水又东迳沅陵县北,又东南迳潘承明垒西,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也,萁城跨山枕谷。酉水又南注沅水,阚骃谓之受水,其水所决入,名曰酉口。 

酉阳故县,西汉高祖置。今永顺、龙山、古丈县地, 错入四川省境。故城在今永顺县东南王村镇。西汉至南朝梁属武陵郡,陈朝属沅陵郡。隋朝省,并入大乡县。[27]

潘承明垒,地方学者认为根据“沅陵县北”和“西水又南”的河道形势暗示, 潘承明垒有可能是考古发现的“石排楼”古城[28]

潘承明,即潘浚,曾是关羽的手下,孙权袭杀关羽后潘浚成为其部属,孙权很信任他,“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后来荆州“武陵蛮”发生叛乱,孙权命潘浚“督诸军讨之”。《资治通鉴》有一条记载:“浚姨兄蒋琬为诸葛亮长史,武陵太守卫旍奏濬遣密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荆州与蜀汉相邻,潘浚不仅是蜀汉降人,还是蜀汉重要人物蒋琬的亲戚,因此落下猜疑,但孙权不相信潘浚有问题,他表示:“承明不为此也。”孙权“即封旍表以示浚”,还把卫旍免职。潘浚“讨武陵蛮数年,斩获数万,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君臣互相信任,使孙吴事业的基础更加牢固。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观孙权君臣之间,推诚相与,谗间不行于其间,所以能保有江东也。[29]

沅水又迳窦应明城侧,应明以元嘉初伐蛮所筑也。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山深回险,人兽阻绝、溪水北泻沅川。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山与天门郡之澧阳县分岭,溪水南流会于沅。

窦应明城,熊会贞认为窦应明城很可能就在沅陵县城一带。(会贞按:……其城疑即今沅陵县治。)按注文所述沅水汇合酉水之后,首先经过了沅陵县城,正对应了郦注“沅水又迳窦应明城侧”,显然熊会贞的揣测是有道理的。比对《湖南省文物地图集》沅陵县城附近图(如下图)可知窦应明城很可能与黄草尾遗址有关联。

《湖南省文物地图集》,第177页。

诸鱼溪,即今湖南沅陵县东北七十里朱红溪。《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鱼山。” 名。朱红溪自北向南流经武陵山区注入沅江,其流经的沅陵北部有多条武陵山脉呈两北向东南展布,所以其绝大多数支流就像梳齿一样平行排列于朱红溪西侧注入。朱红溪位于沅陵北部,源出于古称诸鱼山的堡子界南段山麓,出山之后一路向东南顺直流淌,流经火场、七甲溪后突然折向西南流去,由北向南经大合坪、落坪、北溶,最后于朱红溪村注人沅江、,朱红溪总长77千米,流域面积625平方千米,中途纳入了南溪、横溪、大溪等多条支流,形成了沅陵北部的密集平行水系。[30]

诸鱼山,属武陵山。在沅陵县火场乡与张家界市永定区大坪镇间。山脊突兀如堡垒,为沅、澧分水界。西北一东南走向[31]

天门郡澧阳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因在澧水之阳得名。治今湖南石门县。为天门郡治。陈改为石门县。[32]

沅水又东,夷水入焉。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夷山东接壶头山,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壶头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援就壶头,希效早成,道遇瘴毒,终没于此。忠以获谤,信可悲矣!刘澄之曰:沅水自壶头枝分,跨三十三渡,迳交趾龙编县东北,入于海。脉水寻梁,乃非关究,但古人许以传疑,聊书所闻耳。

夷水,比对腾讯地形图按流向推析颇疑此处沅水支流夷水很可能与今怡溪有渊源。(如下图)

壶头山,通常认为壶头山位于沅陵县高坪乡水田村内,居清浪滩南岸。海拔316.1,面积约0.4平方公里。《武陵记》载:“壶头山,在县东,马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云是援之余灵。”又云:“此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游集,因名壶头山”山顶有一池,清澈见底,夜月当空,月映逾明,有“壶头夜月映丹心”之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 (48),伏波将军马援授命平定武陵“五溪蛮”之乱,率兵经临沅 (今常德) 走桃源入湘西。因沅水水急,船逆流难上,加上天气炎热,疾病流行,马援及军队被困壶头山。据传马援部曾于山下凿石为室以避暑,共建48室。今仅存三室。一室在水田小桥山,其余在全昌坪后山。石室大小不一,大不过20平方米,小不过15平方米,全为凿崖而成。入口处有石柱,壁上绘有纹饰,室顶呈圆拱形,当地民众称为“生基坟”。桃源县沅水风光带也有此类遗迹。“壶头夜月”为旧沅陵外八景之一。[33]但按上述郦注“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则高坪乡水田村内海拔316.1,面积约0.4平方公里的壶头山明显规模太小,故此颇疑郦注之壶头山应为今壶头山一带山岭之泛指,

刘澄之,南朝齐人。官至都官尚书。曾与顾欢辩论“四本论”正误,并撰有《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已佚。[34]

交趾龙编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越南北宁省仙游县境。属交趾郡。相传有蛟龙盘编津之间,故名。东汉建安中至南朝为交州及交趾郡治。约隋时迁至故城西四十余里。[35]

A3

△又东北过临沅县南。

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险四绝,昔有蛮民,避寇居之,故谓之夷望也。南有夷望溪水南出重山,远注沅。沅水又东得关下山东带关溪,泻注沅渎。

临沅县,西汉高祖置。今常德市、桃源县地,故城在今常德市区。新莽 (924) 改名监元县。东汉复名, 武陵郡。隋朝省,并入武陵县。[36]

沅南县,东汉建武二十六年 (50) 分临沅县南境置沅南县,今桃源县和常德市区部分地。治所在今常德市鼎城区长茅乡古城村。延平元年(106) 徙县治于今桃源县东 南沅水东岸浔阳台,属武陵郡。隋开皇 (581600) , 并沅南、临沅、汉寿3县置武陵县。[37]

夷望山,《大清一统志》卷364《山川》云:“夷望山,在桃源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沅江中,今名水心崖()。……水心崖()南逼江岸,夷望溪横啮其趾,两峰骨立,数千丈,奇险难登。”可见,今“水心寨”即古“夷望山”。

夷望溪水,《大清一统志》卷364《山川》云,“夷望溪,在桃源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俗讹为怡望溪,又讹为渔网溪”。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其侧茂行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悬萝钓渚,渔咏幽谷,浮响若钟。

白壁湾,地方学者认为白壁湾即今桃源县倒水岩处[38]

三石涧,熊会贞认为三石涧也在桃源县西南瓮子滩上的倒水岩一带。(会贞按:今有倒水岩在桃源县西南瓮子滩上。岩石参差,鼎立称尊,适可三足,中皆有涧隔之,其地饶竹[39]

绿萝山,《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绿萝山,在桃源县南十五里。下有潭。在今湖南桃源县南十五里。下有。《道书》以为第四十二地。

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

平山,按《名胜志》、《一统志》等熊会贞认为平山即武山。(会贞按:《名胜志》,武山在武陵县西三十里,一名河洑山,山顶有耆阇寺、道德观,其下有德胜泉。《一统志》谓即平山也[40]。)

沅水又东迳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王葬更之曰监沅也。县南有晋徵士汉寿人袭玄之墓。铭,太元中车武子立。县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汉高祖二年,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王葬更之曰建平也。南对沅南县。后汉建武中所置也。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县治故城,昔马援讨临乡所筑也。

晋徵士汉寿人袭玄之墓,按方位推析此墓约在临沅县故城南(即今常德市武陵区南。)

徵士,即征士同“征君”。旧时对曾经受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之称谓。《后汉书·周磬传》: “周磬,字坚伯,汝南安成人,征士燮之宗也。”颜延之《陶征士诔》:“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41]

袭玄之,东晋武陵汉寿人,字道玄。好学潜默。州举秀才,公府辟,不就。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征为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郡县敦逼,苦辞疾笃,不行。卒年五十八。

车武子,车胤,字武子,东晋澧阳 (今澧)人。幼时家贫,捕萤数百入囊内照明夜读。穆帝永和元年(345),桓温任荆州刺史,胤为从事。历任别 驾和征西长史,以博学显名于时。孝武帝宁康(373 375) 年间,任中书侍郎,爵关内侯。太元 (376 395) 年间,任国子博士,晋爵临湘侯。隆安初(397)加辅国将军,丹阳尹,再迁吏部尚书。因向会稽王司马道子密陈其子元显专恣不法,为元显所知,遂被杀。[42]

武陵郡,古郡名。西汉高祖(206—前195在位),,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王莽时称建平。属荆州,辖县十三。为武陵蛮聚居地。新朝王莽时期(公元923),武陵蛮曾在首领田强率领下于酉阳(今湖南永顺)起义,势及沅水西岸,有力地配合了绿林、赤眉起义,后遭镇压,起义失败。后,时服时叛。[43]

黔中郡,战国楚置。辖境约相当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后地入秦。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一说治沅陵县(今县西南)。辖境扩大有今湖南沅江、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部。西汉高帝五年(202)改为武陵郡。[44]按上述郦注则黔中郡临沅县故城的可能性较大。

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脩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溪荫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

枉人山,熊会贞认为枉人山即善德山。(会贞按:《楚辞》屈平《九章》,朝发枉渚,《御览》六十五引《湘州记》,枉山在武陵郡东十七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有溪,溪口有小湾,谓之枉渚。山上有楚祠存。《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枉山一名善德山,水出县南苍山,善卷所居,时人号曰枉渚。今善德山在武陵县东南十七里,水名德山港。一名苍溪,源出县南八十里金霞山,东北流径善德山入沅江[45]。)

比对腾讯地形图(如下图)上述郦注及熊疏大致可验证。

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汉顺帝阳嘉中改从今名。阚骃以为兴水所出,东入沅。而是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

龙阳县,三国吴赤乌十一年(248)分吴寿县地置龙阳县,今汉寿县地,县治即今汉寿县城。三国至隋朝属武陵郡。[46]

澹水,周宏伟认为经过索城边的这条叫作渐水(今仍名)或澹水的河流,应该也就是后来由澧水别出的那条重要支津澹水。关于澹水,《水经注.澧水》有如此记载:澧水入(作唐),左合涔水。……澧水又东,澹水出焉。……澧水又东迳安南县南,……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迳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晋作唐县治今湖南安乡县北,故城城址仍存;安南县治则今湖南华容县城附近。这条在先秦时期曾与资、沅、澧诸水并称的澹水,在《水经注》中之所以变得有些零碎、混乱,大概是因为东周以降澧水在津市以下逐渐由东流改向东南流而扰乱了澹水水系所致。《水经注》中的这条“澧水”,津市以下河段实际上已相当于今澧水,为东周以降在澧水洪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47]

汉寿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居沅水下游,洞庭湖滨。西汉置索县。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治所均在今常德市区。三国吴改汉寿县为吴寿县。吴赤乌十一年(248) 分吴寿县置龙阳县,治所设于今龙阳镇。[48]

索县故城,据《常德地区志·文物志》:“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处的断港头乡城址村……该城分大小二城坐北朝南向,东为大城,西为小城,中间有城垣相隔。大城南北宽600,东西长600;小城南北600,东西300,两城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现残存城垣为粘土夯筑 ,残高 3 4 ,12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 ,城四角有望台,残高78米。城四周有明显的护城河宽30米左右……索县城早在西汉初年建成”。在索城近周迄今已发掘到西汉墓156,探明的汉墓500余座,1980年在索城东南的南坪岗汉墓中曾出土一枚“索左尉印”滑石印章。

杨山,熊会贞认为即武陵县城北三十里之梁山。会贞按:《御览》九百一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武陵郡西有阳山。《文选.王仲宣〈赠士孙文始诗〉注》引《荆州图》,汉寿县城南一百步,有澹水,出县西阳山。山一名梁山,在今武陵县北三十里。水出西麓灵泉寺侧石罅中。[49]

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氾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曰:吾州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各匹。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匹。今洲上犹有陈根馀枿,盖其遗也。沅水又东迳龙阳县北,城侧临沅水,

氾洲,又作樊洲、汜洲。《湖南通志·地理二十三·山川十一》:“汜洲,(龙阳)县西,一名橘州,一名九洲。李衡,汉末为丹阳太守,遣客十人往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橘千株。吴末,衡柑成,岁得绢千匹,家道富足。晋咸康中,其宅上枯树犹在。”[50]

千头木奴,典出《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注引《襄阳记》曰:()衡每欲治家,妻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衡亡后二十余日,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橘也,汝家失十户客来七八年,必汝父遣为宅。汝父恒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当封君家。”吾答曰:“且人患无德义,不患不富,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吴末,衡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襄阳耆旧传》、《水经注·沅水注》亦载。[51]

沅水又东合寿溪,内通大溪口有木连理,根各一岸,而凌空交合。其水上承诸湖,下注沅水。

寿溪……内通大溪口杨守敬认为此句的意思是说汉寿故城附近的寿溪与大溪口(即资水)水道是相通的。(守敬按:《名胜志》寿溪对汉寿故城,因名。《一统志》在龙阳县东北。资水谓之大溪水,见《资水注》,此内通大溪口,言寿溪东南与资水通也。[52]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

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

下隽县,西汉置,属长沙国。学界多认为治所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北。下隽县因隽水得名。东汉属长沙郡。南朝梁、陈时为隽州及上隽郡治。隋开皇九年(590)省入蒲圻县。[1]学界多认为下西汉隽县治所在今湖北通城县西[53]比对《湖北省文物地图集》颇疑与今湖北通城县西锦山乡一带连续分布的谢家庙、谢家塘等系列遗址[54]有渊源。

洞庭湖,周宏伟认为唐宋以来,"洞庭"一词的含义一直被解释为"洞府之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洞庭一名的语源很可能来自古百越民族语言,为红色平地之意;《尚书.禹贡》导江章中的"东陵"一名,很可能同样源于古越语,"洞庭"的汉字异记。秦洞庭郡的治所应该在索县,也就是后来西汉武陵郡的治所,当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韩公渡镇城址村。刘宋以来,有学者指太湖为洞庭湖别名,当是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附会出来的说法。[55]


[1]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2]覃雨甘:贵州河流古今名称研究,,贵州文史丛刊1990     

[3]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4]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5]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6]董楚平:《国语》“防风氏”笺证,历史研究. 1993,(05)

[7]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8]《水经注疏》,第3077页。

[9]《水经注疏》,第3077页。

[10]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11]卞鸿翔:湖南古代水利初探,农业考古.1995,(03)

[12]来源:《湖南百科全书》

[13]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14]陈慕鸿:巫傩是“五溪蛮”的文化符号,前沿. 2010,(12)

[15]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16]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17]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民族艺术. 2018,(03)

[18]周光烈主编,盘古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1,189

[19]周光烈主编,盘古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1,189

[20]《水经注疏》,第3081页。

[21]《水经注疏》,第3081页。

[22]《水经注疏》,第3082页。

[23]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24]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25]全华山编著. 人杰地灵醉湘西[M]. 2004

[26]晏昌贵: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晏昌贵著. 简帛数术与历史地理论集[M]. 2010

[27]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28]柴焕波著,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岳麓书社,2004.09,90

[29]陈忠海:孙权的识人与用人,中国发展观察.2019,(24)

[30]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雪峰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11,43

[31]马本立主编,湘西文化大辞典,岳麓书社,2000.07,144

[32]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33]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下卷》

[34]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35]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36]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37]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38]刘有恒主编;中共桃源县委会,桃源县人民政府,桃花源文化研究会编. 桃源地名大观 [M]. 2009

[39]《水经注疏》,第3088页。

[40]《水经注疏》,第3088页。

[41]来源:《中国古代生活辞典》

[42]来源:《湖南百科全书》

[43]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44]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45]《水经注疏》,第3088页。

[46]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47]周宏伟:释“洞庭”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03)

[48]来源:《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49]《水经注疏》,第3088页。

[50]梁颂成著,杨嗣昌诗文辑注,远方出版社,2002.05,32

[51]来源:《古代诗词典故辞典》

[52]《水经注疏》,第3092页。

[53]张伟然     汉晋下隽县地望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03-30  

[54]湖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文物出版社,200212月,第513

[55]周宏伟:释“洞庭”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