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克松访华五十年,中美为何迅速建交?伏笔其实在越战就埋下了

 浩然文史 2022-02-19

越南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战争中美国失利使得美国感觉到共产主义的威胁。在印度支那地区,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军日益发展壮大,在奠边府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多米诺骨牌”理论的影响下,为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印支半岛的扩张,美国开始干涉越南事务。从肯尼迪到约翰逊,美国对越政策从“有限的冒险”变成了“无限的投入”,干涉力度越来越大。

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投入的军费越来越多,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美国对越政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美国在对苏争霸中日趋防守。苏联借此机会大肆扩张势力范围,出于遏制苏联、防止在越南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平息国内反战情绪的目的,美国在尼克松上台后逐渐调整对越政策。尼克松抓住中苏交恶的战略机遇,主动寻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可能性。

1970年4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记者会上讲解越南局势

一、越南问题的由来

嗣德帝(1847年—1883年在位)以后,法国殖民势力逐渐入侵越南,并迫使阮朝签订了《顺化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越南成为法国的保护国。清朝与法国围绕着越南宗主权的争夺导致了中法战争,事后的《中法新约》标志着越南正式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法国本土被德国占领之机出兵占领越南。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推翻了越南帝国的统治。9月2日,胡志明发表《越南独立宣言》,宣布越南独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即后来的北越)。

1946年,法国远征军强行登陆海防港,不久进驻河内。法国远征军开始接管整个越南北部地区,向越南民主共和国开战,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越军在战争早期基本上屡战屡败,越盟领袖胡志明也差点被法军生擒。

越南社会主义运动领袖胡志明

1949年3月29日,美国国务院向总统杜鲁门提交了一分编号为PPS51的报告,旨在防止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东亚政策造成冲击,美国必须改变以往不介入第一次印支战争的方针,打破印度支那地区的僵局,用民族主义对抗共产主义的入侵。1949年7月2日,越南国成立(即后来的南越),法国扶持保大帝为越南国君主,以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对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同意对越南进行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指导越南作战。在一众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越军转守为攻。在奠边府战役中,越军大败法军,这场战争成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杜鲁门

在日内瓦会议中,经过五大国与南、北越等国的反复协商,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北越与南越以北纬17度为临时军事分界线,并在随后举行全国普选,由选举结果决定南、北越是否统一。但越南国首相吴廷琰根本不能与胡志明抗衡,因此南越代表团并没有在协议上签字。而美国想介入越南局势,也没有在协议上签字。1955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以全民公投的方式建立越南共和国。美国和南越都没有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为后来长达20余年的越南战争埋下伏笔。

日内瓦会议场景

二、从艾森豪威尔到约翰逊:越南战争的持续扩大

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在国共内战中中共取得胜利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为防止越南“赤化”危及“自由世界”的安全,美国援助法国人。日内瓦协议签订之后,美国又积极扶持吴廷琰建立新的越南国政府。美国在很早就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帮助建成一支美国式的越南军队。美国逐渐迈出了干涉越南事务的脚步。

与此同时,北越也没闲着,越共决定用武力统一越南,派遣大量军事人员深入南越进行革命宣传,领导南越境内的游击武装从事游击战争,对南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961年1月,肯尼迪发表总统就职演说,“为确保自由的存续和自由的胜利”,美国对越政策将发展成“无限的投入”,美军将发动“特种战争”,推动越南战争的逐步升级。10月,肯尼迪派遣泰勒调查团赴越进行考察,泰勒调查团回国后,建议肯尼迪将对越关系从“顾问关系”变为“有限伙伴关系”,美国派遣战斗部队开赴越南与南越部队一起作战。但肯尼迪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直接派遣美国战斗部队开赴越南,只是依靠增加军事顾问的方式协助越南部队作战。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作为艾森豪威尔“多米诺骨牌”理论的忠实信徒,约翰逊希望扩大对北越的打击力度,尽快结束这一场战争。同时,美国扶持的吴廷琰政权贪污腐败,南越混乱不堪。美国为防止南越局面继续恶化,刺杀吴廷琰。吴廷琰死后,杨文明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南越更加混乱,这为约翰逊干涉越南局势提供了借口。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

1964年8月,美军“马多斯克”号驱逐舰进入北部湾收集情报,诱使北越的船只向美驱逐舰开火,这就是著名的“北部湾事件”。因北越对美军基地发起袭击,约翰逊只能派遣海军陆战队登陆岘港,这是美军战斗部队第一次进入越南。此后,驻越美军总数如同脱缰之马般迅速增长。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在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后,越共高层频繁访华,请求中国给予军事与后勤援助。1965年4月,黎笋访华,与罗瑞卿达成协议,中国派遣战斗部队支援北越作战,来自中国的物资和军队源源不断地进入越南。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不顾中国的警告,试图将战火燃烧至中国东北地区;但在越战中,美国却不得不考虑中国的不准越过北纬17度警告,在北纬17度附近设置禁飞区,避免美机的轰炸刺激到中国。可以说,在越战中,中、美两国差点就要兵戎相见。

黎笋与胡志明

美军使北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南越境内也民生凋敝。尽管美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北越争取胜利和国家独立的信心从未动摇。为打破战争僵局,给美国国内的复杂局势“加一把火”,1968年1月,北越主动出击,发动“春节攻势”,在南越的游击队向主要城镇和美军基地发起攻击。1月31日凌晨,19名越共敢死队袭击美国驻南越大使馆,轰动整个美国。

在“春节攻势”中,北越军队与美军围绕着溪山地区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溪山战役的惨烈战斗画面经过美国媒体传入美国,深深地刺痛着美国人民的心。在国内反战人士的强烈宣传下,为消除溪山战役对民主党人的不利影响,约翰逊被迫宣布美国海军陆战队撤离溪山。美军撤离溪山,意味着美国越南政策退却的开始。

越南战争

三、尼克松的“越南化”:新亚洲政策与越南政策的转折

尽管美军在“春节攻势”期间对北越军队造成了巨大打击,但美国并未因此而占据上风。溪山战役后,美军的撤退使得美国政府高层更加悲观。同时,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因“春节攻势”更加激烈,美国国内局势持续恶化。

“春节攻势”后,美国维持这场战争的难度不断增大,伴随着驻越美军人数的增长,美国对越军费开支也水涨船高。同时,战场上死亡人数的增加又使得驻越美军战斗意志消沉,丧失战斗信心,消极避战,而国内的青壮年又在反战运动的影响下逃避军队的征兵,甚至移民到加拿大。美国政府对军方继续增兵的请求也更加慎重,严格限制美军向越南的增兵人数。美国政府的高层也对这场战争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政策应当得到改变,美国对华关系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从而为解决越南战争提供有益的帮助。

麦克纳马拉

美国的国际处境也不容乐观,美国对越南的军费开支严重拖垮了美国的经济,经济下行压力使美国社会面临严峻的考验。美国的财政长期处于赤字状态,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受到影响。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蔓延到了西欧国家,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西柏林大学的学生甚至用“帝国主义者”来形容美国及其西欧盟国。二战后西欧国家、日本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强势崛起,冲击着美苏争霸两极格局。苏联趁美国内外交困之际,大力发展经济与军事力量,向中东、南亚与美洲积极扩张,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上风,苏联咄咄逼人的架势让美国不胜惶恐。

1968年大选中,共和党人尼克松凭借反战宣言成功竞选总统。越南战场的糟糕局势和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让尼克松不得不考虑如何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早日结束越南战争,以缓和国内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尼克松上台时,美国内外交困,为应对苏联的威胁,美国迫切需要寻找一位盟友分担来自苏联的压力。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期中苏边境上爆发的一系列冲突让尼克松寻找到了突破口,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让中国领导人如坐针毡,中国也在转变外交策略,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尝试与敌对的美国改善关系,中美双方共同的诉求使得二十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成为可能。

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文史君说

无论是“多米诺骨牌”理论使美国开始干涉越南事务,还是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使美国逐步退出越南战争,美国对越政策的变化是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为阻止共产主义的渗透,美国决定介入越南事务;而当越南战争日益成为美国的累赘时,尼克松调整外交政策,逐步退出越战,并利用中苏交恶、苏联支持越南的战略机遇主动向中国示好,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参考文献

[美]亨利·基辛格,慕羽译,《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海南出版社,2012年。

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李易,《从干预到越战美国化:以五角大厦文件分析美国的越南政策,1964—1967》,台湾东吴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5年。

(作者:浩然文史·神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