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南社中的政治思想平常者

 星河岁月 2022-02-19

略谈南社中的政治思想平常者

——对南社成员结构分类的建议

◎景常春

(本文送中国南社研究会)

图片

南社雅集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鼓吹反清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它的宗旨是,以提倡民族气节为号召,以应和民族民主革命,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腐朽专制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的文学,从性质言,是革命文学;后来新南社的宗旨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柳亚子在布告中认为,新南社的宗旨之一应该是以文学为武器,为改造思想、为革命服务。按照南社、新南社的宗旨,入社成员均应该具有较强的革命斗志,激进的政治思想。以柳亚子《南社纪略名录》为据,南社成员共达1109人,但这些成员大多属于新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必然形形色色,成分复杂化,“人多了,阶层复杂,思想宗旨不一,行动表现也不一致”, (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6年版))因此,不少人对南社的宗旨没有充分地体现。从可以查知的成员生平简况比较,能够具有南社宗旨的成员占少数。

 笔者认为南社这样一个芜杂的团体,对它的研究,应该对其成员的结构进行分类统计,弄清南社队伍的组成情况,分清好中差,以免至今提到某人是南社成员就为之骄傲、赞赏之弊。本文特略谈缺乏较强斗志、激进思想的成员情况,谨以此文而作抛砖引玉。这些政治思想平常者,诸如沈宗畸、徐珂、王蕴章、徐枕亚、戚饭牛、洪炳文、吴梅、叶玉森、俞慧珠、赵苕狂、吴眉孙、徐半梦、周越然、易孺、陈柱尊、陈越流、沈尹默等人。人员较多,谨选较有名声者为例作简述。本文中所涉人物生平,主要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民国人物大辞典》、《南社丛谈》、《南社人物名号录》(梁淑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6年版)、张夷:《南社人物名号录》(团结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不再一一注明。他们的生平事迹之所以与南社宗旨不相符合,其原因大概有五种:

一、追求科举仕途不可能有革命斗志。


南社、新南社总体而言是个进步、革命的文化团体,是反对种族压迫和腐朽专制统治的。但有的成员却追求科举考试,希望从此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光彩人生。这是与南社宗旨背道而驰的,他加入之后不可能有革命斗志。如沈宗畸、徐珂、王蕴章即属于这样之人。

沈宗畸(1865~1926),字太侔,号南雅,广东番禺人。宗畸的出生年有关书和网上均作1857年,据其《便佳簃杂钞》记载:“余生于同治乙丑年”,即1865年。因其父沈锡晋是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翰林,在京为官,后出任扬州知府。宗畸在其父任扬州知府至去世前,一直随父左右,少年时其父督责甚严,且以科举应试之文为学,又师从著名学者郑杲学习《诗经》,才华称冠艺林,与其弟沈宗疄于光绪十五年(1889)同时考中举人,任礼部祠祭司、供职于光禄寺,光禄寺裁撤后并入礼部,他也到礼部任职。宗畸虽然才华冠绝,在京三十馀年,除为官之外,大多为吟风诵月,诗酒流连,同时又流连于妓馆和书坊之间,因有个小妾名叫“拜鸳”,故把自己的居室名为“拜鸳楼”。纯属为风流浪荡公子文人,与记者徐凌霄、袁克文、书法家徐半梦并称为“京师四大才子”。1908年,沈在北京发起成立北京最为著名的诗社“著君吟社”,冒鹤亭、樊增祥、陈衍、郑孝胥、陈宝琛等人加入,他们大多是朝廷命官或落拓文人,三天两日有闲就聚会吟诵,宗畸成天的生活即是如此,他何来激进的政治思想。1910年八月,礼部裁撤,年过半百的沈宗畸带着另一个小妾茝纕,从北京慕名赶到吉林投奔巡抚陈昭常,客寓求生。袁世凯复辟失败,沈又回到北京,居于宣南前清番禺会馆,此时他已生活困顿,以卖文为生,偶尔参与一些文案工作,赚取微薄薪水。这就是沈宗畸的一生,所著《东华琐录》、《南雅楼诗斑》、《繁霜词》、《宣南零梦录》、《便佳簃杂钞》等,也缺少进步意义,更没有反映南社宗旨的思想。

徐珂(1869~1928),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数应会试不第,考授内阁中书,改同知。曾为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为将校讲经史大义。因不得志,戊戌政变后归里,整理其师谭献词论著作。1901年移居上海,任职商务印书馆,直到去世。徐珂在商务印书馆前后共二十八年,虽然加入了南社,却成天埋头编写著作,编有掌故笔记著作10馀种。徐珂最有影响的著作是《清稗类钞》,全书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13500馀条,录自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这等浩繁杂著,涉猎又广,必定占用大量时间与精力。1911年,徐珂接管《东方杂志》“杂纂部”,据当时在编译所的同仁介绍,徐在编译所担任杂纂部部长,其时正全力在搞《清稗类钞》,此书1916年12月终稿,次年夏出版。他另编有《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清朝野史大观》(五辑,共12卷,100馀万宇)、《天苏阁丛刊》(6集)、《康居笔记汇函》(2册)等掌故笔记著作,不算编译所的日常事务要打理安排,他自己的众多编写著作,不占用大量时间是完不成的。如此的徐珂难见其把思想精力放在南社上。

王蕴章(1884~1942),字莼农,号西神,别号窈九生等,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副榜举人,清末任学校英文教师,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编刊首版《辞源》。民国后,经人举荐任职于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后因工作不合意去职。回上海, 1910年任《小说月报》及《妇女杂志》主编十年。1925年“五·卅”运动后,辞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和《妇女杂志》主编职。后游历南洋各国数年。回国后历任上海沪江大学、南方大学、暨南大学国文教授,上海《新闻报》秘书、编辑、主笔,同时任上海正风文学院院长。工书法,通诗词,称词章名手,擅作小说,是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晚年生活艰困,以卖书度日。著有《碧血花传奇》、《香骨桃传奇》、《鸳鸯被》、《西神小说集》等9种;及《秋平云室词》、《梅魂菊影室词话》等;小品文有《梁溪词话》、《云外朱楼集》等未刊稿;另有书法著作多种传世。

王蕴章可算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但他是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而这个小说流派始于二十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他所主编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很大篇幅。直到1920年吸收沈雁冰(茅盾)主持接编,才对刊物进行彻底改革。至于王所主编的《妇女杂志》也无积极性,该杂志于1915年1月创刊,1931年12月停刊。属偏于保守的妇女刊物,虽提倡发展女子教育,向妇女介绍自然科学、生理卫生等方面的新知识,但也反对妇女参政,仍要求妇女做贤妻良母,带有一定的封建思想色彩。因此,王蕴章也是因未赶上科举之路,转而从教从文,而其文学作品多是缺乏远大志向和精神空虚的表现之物,没有激励作用。

二、爱情遭受挫折实为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作家还有南社的包天笑、周瘦鹃等。而因爱情遭受挫折成为鸳鸯蝴蝶派者,最典型的是徐枕亚。

徐枕亚(1889-1937),近现代小说家。名觉,字枕亚,别署徐徐、泣珠生等,江苏常熟人。1909年至1911年,应聘无锡西仓镇鸿西小学任教。1912年,到上海其兄处协办《民权报》。《民权报》被袁世凯政府强行停刊后,枕亚入中华书局任编辑。1914年改任《小说丛报》主编,创作《玉梨魂》备受欢迎,乃又将其改为日记体,取名《雪鸿泪史》,在该刊连载,受人欢迎不亚于《玉梨魂》。后《小说丛报》社发生意见分歧,徐于1918年脱离该刊,自办清华书局,并创刊《小说季报》。中年家遭不幸,两次亡妻,加之清华书局营业甚差,百事皆灰,江郎才尽,借酒浇愁,作品渐趋稀少。最后关闭书局,回归故里,衣食无着,穷愁潦倒而死。著有长篇小说《玉梨魂》、《余之妻》、《双鬟记》、《让婿记》、《兰闺恨》、《刻骨相思记》、《秋之魂》等十馀部,另有杂著《枕亚浪墨》、《无聊斋说荟》、《情海指南》、《挽联指南》、《近代小说家小史》以及《悼亡词》一百首、《鼓盆遗恨集》等,此外还编有《无名女子诗》、《谐文大观》等。

徐枕亚也是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极有影响的代表作《玉梨魂》,即取材于自己的爱情经历。徐枕亚在家乡时没有爱情生活,他向往的爱情生活受到压制。1911 年, 二十一岁的枕亚应聘来到无锡西仓镇鸿西小学堂任教。班上一位学生是书法家蔡荫庭的孙子蔡如松。如松的父亲早逝,徐枕亚经常到蔡家辅导孩子,不知不觉爱上了如松的母亲陈佩芬。陈佩芬能诗善文,两人写诗和诗,通过孩子传递书信产生了感情。碍于礼教两人无法结合,在陈佩芬的央求下,徐枕亚勉强同意与她的侄女蔡蕊珠成婚,但心中始终放不下陈佩芬,他在卧室中挂着陈佩芬的放大照片,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枕霞阁”“望鸿阁”。1912 年,他离开无锡到上海协助哥哥办《民权报》。不久,他以这个刻骨铭心的初恋为原型,创作出长篇文言小说《玉梨魂》,一纸风行,再版 30 多次,中国香港、新加坡也纷纷翻印此书。

从徐枕亚短暂而蹉跎的生涯,难见其有南社的思想,他若有,就应该勇敢地反对礼教,娶回自己心仪的心上人。

三、只为个人喜好而以写作与文化为主者。


南社中不少人均为书法绘画、写作的文人。在此且以叶玉森、吴梅、洪炳文为代表作证。

叶玉森(1880~1933),原字宝书,后改荭渔等,号中泠、中泠亭长,江苏镇江人。十六岁考取秀才。1909年底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学习法律。1913年回国,在南京宁属师范学校做过短期教师,及在上海兼任大学课。任镇江县立议会议员、苏州高等法院推事兼检察庭长。1918年至1925年任滁县、颖上、当涂县知事、芜湖市政筹备处秘书长,1930年后为上海交通银行总管理处秘书长、兼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大学课务。著有《枫园画友录》。玉森长期活动在政界和金融界,既攻诗词文赋,谙熟外文翻译,亦善书画篆刻,尤好考释、研究甲骨文字。1925年,叶购得甲骨1300片,开始甲骨研究,是继罗振玉、王国维之后一位重要的早期甲骨学者。先后著有《殷契钩沉》、《说契》、《犟契枝谭》、《铁云减龟拾遗》、《殷虚书契前编集释》五本甲骨文著作,还有集甲骨文对联手稿。可见其生平兴趣爱好,均以书画、文化为主。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食廪生员,两次乡试不第。乃入上海东文学社习日文。从1897年始,先后在东吴、苏州存古堂、南京四师范、东南、广州中山、上海光华、南京中央、金陵等学校、大学任教。对古典诗文词曲研究精深,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度曲谱曲皆极为精通,对近代戏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霜崖诗录》、《霜崖曲录》、《霜崖词录》、《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可以说吴梅从未脱离学校,借此为栖身谋生之处,再埋头创作研究喜爱的词、曲、戏曲,这里面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据其长孙吴林说,老爷子才华横溢但胆子小,一生都胆小怕事。抗战爆发,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吴梅,决定举家大逃亡,入鄂、至湘、又至桂、最后至滇。这样只专注于治学与胆小的吴梅,政治思想上焉有斗志。

洪炳文(1848~1918),字博卿,号楝园,浙江瑞安人。师从林星樵、黄漱兰。18岁入县学, 25岁才成为一名禀生,虽五试十荐,终不能售。33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丧服满后一度应聘做私塾讲席。直到44岁时,才因年资而被选为贡生。后曾做过江西余江县幕府、瑞安中学堂教席、温州省第十中学任教、上江水师统带、余姚县教谕兼训导,半年后即辞官回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戏曲改良和剧本创作。著述约有90馀种,其中剧本36个、科幻小说3部。洪炳文是晚年在乡友的邀约下才一起加入南社的,恐怕对南社的宗旨都不太清楚(沈不沉:《洪炳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4年版))。

四、玩世不恭或与世无争而终生编写著作。


南社中许多人都为报刊编辑,同时致力于著述。但其思想玩世不恭,生性诙谐,或与世无争,对南社于事无补。下面且举二人为例。

戚饭牛(1877~1938),名牧,字和卿,一字饭牛,以字行,号牛翁、饭牛翁等,浙江余姚人,寄寓苏州、上海。1908年,在上海主编《国魂报》,与奚燕子、吴眉孙等并称“国魂七才子”。又与杨了公等结丽则吟社,社员发展至800多人。1914年冬又与奚燕子、汪野鹤创办《销魂语》月刊。历任中学教员、圣约翰大学教授,又讲国学于电台。放荡山水,狂笑玩世。为文喜作小品,以诙谐幽默著称。曾请王冰铁刻一印曰:“饭牛一生真烂漫。”又自撰一联:



举世无非一场离合悲欢梦;

平生不用半个昧良造孽钱。



加上他的众多别号,其诙谐玩世可见一斑。诗文、书画,下笔即成。主要著作有《诗人小传》、《陆稼书演义》、《续无双》、《山东女侠盗》、《江湖秘诀百种》、《啼笑因缘弹词》、《红绣鞋弹词》、《山东女侠盗》等。

周越然(1885~1962),知名藏书家、编译家。原名之彦,又名复盦,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15年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英文部,曾任该馆函授学社副社长及英文编辑主任。他是一介书生、编译家、散文家;一部《英语模范读本》长盛不衰,风行几十年。因其喜爱收藏小说、弹词和评话之类图书,这些图书均属“言”部,遂将藏书楼名为“言言斋”,为一幢西式楼房,收藏有线装书3000馀种,内以宋元旧版、明清精抄闻名于世,左1932年“一·二八”战火化为灰烬。之后又起收书之念,所得亦不在少数。1932年3月23日《时事新报》对言言斋遭轰毁有过报道:“英文专家周越然先生……居恒俭朴无嗜好。二十年辛勤从事于著述,所集酬资悉数采办中西典籍。近数年来,所得中西名贵古书尤夥,收藏于闸北通庵路五号自建寓所。据闻沪变后,全寓被炮火所毁……藏有宋元明清精本约二千数百种……内有绝版者百馀种,古玩二百馀件,及太平天国文件等,悉付劫灰。”八·一三战事初起,上海多有藏书之家以书易米,周氏于街头巷尾遇有不可不保存者,辄毅购下,多宋元明清珍本及西方文学。大劫后,重拾他的淘书、读书、藏书、著书生涯。后出版了《书书书》、《六十回忆》、《版本与书籍》等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他的作品又先后出版,才引起读者关注。

如同这样之人,会把心思放在南社中吗?

五、思想平庸终身只为执教为主。

终身多为执教,两耳不闻窗外事者,尤其突出的是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实,号君默,改为尹默,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陕西汉阴(今陕西安康)。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主任、国民监察院委员。抗战胜利后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尹默以书法闻名于世,民国初年,与于右任有“南沈北于”之称;四十年代书坛又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直到如今,社会上凡是提到沈尹默,大多数均只知他是著名书法家,政治几乎与他无关,他是南社成员则更是知之极少。

总之,以上五类人物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中途蜕变为敌对分子,但也缺乏较强的革命斗志、激进的政治思想,有悖于南社、新南社的宗旨,是政治思想平常者,在南社中没有光辉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