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图洛书与易经的起源和应用】

 明辨 2022-02-19

引言: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龟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於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河图洛书,又称为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华夏古代的河洛地区,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时间可以追溯至上古伏羲时期和大禹时期,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即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河洛文化的起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等密切相关,给它们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中原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和繁荣的经济,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悟并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河洛文化的雏形,经历代古圣贤哲不断的传承、创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哲学文化体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一画开天而演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山海经》云: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仲尼曰: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盖圣人受命,必有符瑞,若图不再出,无劳叹徯。此言良是。然历代所受《河图》,岂必皆为卦画之象,而则之以作《易》,蒙有猜焉,未敢尽从也。

       《河图》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见于万物四时也。

       《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三爻皆刚,太阳之象;三爻冒柔,太阴之象;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一柔二刚,少阴之象。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的术数之源。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等等皆可追源于此。

       《河图》天地之数,共10数:1,2,3,4,5,6,7,8,9,10。    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万物四时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九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河图外方而内圆,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以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也。

        太乙行九宫,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方位与八节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西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燕北,代表立春。此是后天八卦而定;先天八卦则为:震东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阴阳五行,四时八节,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皆由此出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万物成形,以微著为渐。五行先后,亦以微著为次。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火,水妃也。妃(妃音配、或读如字)以五成。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故水以天一为火二牡,木以天三为土十牡,土以天五为水六牡,火以天七为金四牡,金以天九为木八牡。阳奇为牡,阴耦为妃,故曰:水,火之牡也。火,水之妃也。

        世之言五行者,莫不本于生成之数,皆以为造化之自然,无容复议也。今则以九流之失,由此数失之于始。夫太虚絪缊相感,止有一气,无所谓天气也,无所谓地气也。自其清通而不可见,则谓之天;自其凝滞而有形象,则谓之地,故曰"资始、资生",又曰"天施、地生"。言天倡而不和,地和而不倡。今所谓生者,倡也;所谓成者,和也。一、三、五,天之生数;六、八、十,地之成数。二、四,地之生数;七、九,天之成数。是天倡而复和,地和而复倡,真若太虚之中两气并行。天气、地气,其为物贰矣。是故一气之流行,无时不息。温之杀而凉为秋,是金之行;凉之至而寒为冬,是水之行;寒之杀,则又和。木、火、金、水之化生万物,其凝之之性即土。盖木、火、金、水、土,目虽五而气则一,皆天也;其成形而为万物,皆地也。若以水、木、土,天之所生;火、金,地之所生,则春、冬属天,夏、秋属地,五行各有分属,一气循环,忽截而为天,忽截而为地,恐无此法象矣。原其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不过以质之轻重,为数之多寡第之先后。故土重于金,金重于木,木重于火,火重于水。然方其其为气,岂有轻重之可言。未闻凉重于温,寒重于和也。则知天一至地十之数,于五行无与矣。是故言五行天生地成可也,言地生天成不可也。言奇数属天,偶数属地可也;言某行属奇数,某行属偶数不可也。此千古不解之惑,儒者不免,况于术数家乎?

      《大传》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然则气象皆在天,形质皆在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五行无地生天成之理也。梨洲之言,可谓明且清矣。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孟冬之月"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是固有天气、地气之说矣。然地气,即向之所受于而藏焉者也。

      《左传·昭九年》裨灶曰:火,水妃也。妃以五成。注云:火畏水,故谓之妃。妃,合也。五行各相妃合,得五而成。疏云:阴阳之书,有五行妃合之说。甲、乙,木也;丙、丁,火也;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畏金,以乙庚妃也;金畏火,以辛为丙妃也;火畏水,以丁为壬妃也;水畏土,以癸为戊妃也;土畏木,以己为甲妃也。杜用此说,故为之妃。又按:冬宜火,夏宜水,春宜金,秋宜木,此则五行之用气也。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数八。立春,盛德在木,迎春于东郊。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数七。立夏,盛德在火,迎夏于南郊。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数五。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数九。立秋,盛德在金,迎秋于西郊。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数六。立冬,盛德在水,迎冬于北郊。 杨子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张子曰:天下之数止于十,穷则自十而反一。又数当止于九,其言十者,九之耦也。杨子亦曰五复守于五者,盖地数无过天数之理,孰有地大于天乎?故知数止于九,九是阳极也。十也者,故为五之耦焉耳。

      《天根》 三十六宫: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总数,合而计之,共成三十六也。若将河图之数除之不可自乘者,存之以象太极。自二至十各以本数乘之,共得三百八十四,则六十四卦之爻数,亦莫非三十六宫自具之数。又乾坤之画九,三男之画十五,三女之画十二,其数亦三十六。又上经三十卦,反对之卦二十四,合之为十二。不反对之卦六,并之得十八数。下经三十四卦,反对之卦三十二,并之得十八数。是合上下经亦三十六卦,故谓三十六宫,为举卦爻之全数而言。

      《月窟》 凡阴阳之生于内者,即内象三爻之来于下也。极盛而出外,即外象三爻之往于上也。穷则必返,周而复始,如日月回旋而未有止也。月受日光,具此六象,其生明成魄,亦皆自下而始。阳进一爻,则阴退一爻。阴进一爻,则阳退一爻。其实阳看进退,阴无进退,故阴爻以阳之进为退,阳之退为进,阳之极盛为消,阳之终尽为息。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图之黑质即月轮之阴魄,此图之白质即皎日之阳魂。阴魄一定不易,阳魂随之变迁。一定不易者,月之体。随时变迁者,日之用。故于巽象,初见微阴方露时,指为月窟,言乎所得之阳魂,本非月体所有,特据其往来进退,足验阴阳消息耳。至月之本体,则此时微露之阴魄是也,故曰巽时观月屈。蛊巽小畜中孚,皆言月,具巽兑两象也。归妹伏巽覆巽,故亦言月。若坤之得朋丧朋,则以黑魄之全体,比象纯坤之顺体,以坤阴之翕受乾阳,与月魄之象有可见,故直言坤而但言月,正所谓仰以观于天文者也。归妹虽曰伏巽覆巽,然后天之巽在东南,而先天之兑亦在东南,皆与盛阳之乾相近,即亦有月几望之象。

      《日月》 日月与地形,大小约略相等,由日月薄蚀而知也。不相等何能相掩?以日与月对,叫日阳而月阴,故曰则长明,而月有晦朔,此一阴一阳之义也。以日月与地对,则日阳而月与地皆阴,此阳一阴二奇偶之说也。《易》中卦画阳连阴断,正是此义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阳之一也,以其无偶也,日之代乾而宣化者象也。阴何以谓之二?卦中阴爻奚为乎断也?则以有月与地之两物而成偶也。奇斯一,偶斯二矣。夫日之为阳,人所共知,居天之中,最大者无过此之物。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域中四大,地亦与焉。日之大也,既为一阳,则此外之二大,其偶而为一阴,无疑也。此一阳二阴之三物,同处天中,而形质大小相等相配,故曰三也。日月与地变四时而成岁功,此谓为三生万物。观于坤卦,以月生明成魄之象为坤象,而月魄生明之始,观坤方,则地与月为一偶之阴体可知也。

       日月与地合为三大,皆阴阳之化气也。天包乎外而攝之,是一元之合也。日月与地,动静升降其间,皆运行于天气者也。是太极之浑沦包括,而阴阳流转不息,悉涵育于太极之象也。三物错杂循转其中,而远近离合之异致,则阴阳之交不交也。其诸星之可名不可名者,皆所以备万物之数也。居天之中,无有大于此三物者。即其升降上下,而有春秋冬夏,斯万物之生息资之,此由谓为三生万物。夫一、二、三固一气之流衍也,奇一阳也,偶二阴也,万物之数不生于太极阴阳而生于三。三者,阴阳交纽之数,是一阳二阴之合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此之义也。胡必日月与地参相得,然后始有化育也。

结束语:河洛易经文化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是河洛地区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易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华夏古代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癸卯年荷月王钦存於国学易经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室敬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