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营人迁居河南的历史由来

 陈同尚 2022-02-19

闽营人屯垦河南是清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军事屯垦,规模大、人数多,涉及河南许多州县。因屯垦者都是福建籍官兵,故称闽营人。屯垦既久,定居不归,便成了河南人。闽营人也称中原闽营人,确切地说,“是指明末清初由福建至河南屯垦的明郑降清官兵及随行监督至此一同入籍河南的满清官兵”。

原来,清朝定鼎,南明势力只据有东南一隅,清兵不断进攻,郑成功部节节败退。康熙三年(1664)杜辉、周全斌也相继降清。此时郑成功已亡故,其子郑经与大将黄廷坚守铜山(今福建东山县东北东山镇)。黄廷见大势已去,便率众降清,郑经遁入台湾,铜山落入清军之手。

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郑芝龙等在福州拥立的南明皇帝)封为永安伯。投降清朝后,封为慕义伯,在福建长乐屯兵。康熙七年(1668),迁居廷于邓州,带领本部兵丁垦荒。黄廷降清时,部下官兵有3万人之多。由于黄廷所率士兵乃南明之精锐,他既降清,郑经孤掌难鸣,只好退守台湾。清朝与郑氏的战争暂告结束。

如何安置这些投降官兵?康熙六年(1667)湖广道御史萧震向康熙提出了“投诚开荒”之策。他认为清朝政局已经稳定,战争已基本结束,除了成守,让多余的官兵屯田垦荒,一来可以省饷增赋,二来可使投诚官兵不因安置不妥而哗变,三来可以招徕更多的南明残部归依。康熙览奏,即“命户部、兵部,行令各省督抚,确查垦荒事宜遵行”。当年“[兵]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省,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随召承恩伯周全斌入京。遵义侯郑鸣骏病故,其子缵成袭侯;慕恩伯郑缵绪病故,其子修典袭伯,皆召入京归旗。其标下兵及别镇兵各给行粮,分驻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诸省,屯垦荒田,给其牛种,免其六年租税。将领或督垦,或拨在督抚提镇等衙门效劳。文官赴部候补”。清朝对投诚的明朝官兵极尽怀柔羁縻之能事,因为不相信他们,所以让他们到远离家乡的外省屯垦,已逝世的将领让他们的儿子袭爵,凡垦荒者官方提供耕牛、种子,6年不征租税。如此恩威并用,黄廷别无选择,只能率部前往邓州了。康熙《息县续志》叙述当时的情况说:

豫省经鼎革以来,荒田较广,海兵自投诚而后,安插为艰。使之移居豫中,未免安土重迁,乃为之给牛种,绥催科,无迁徙之劳,而有安堵之逸,乐利兴歌,莫不庆室家而宁妇子焉。中外联为一统,遐迩亲若一家,从古帝王未尝有斯之盛者也。

这则记载道出了清政府安置投诚官兵的真谛是“安插为艰”,因此才“使之移居豫中”。为什么不移往别处而移往豫中?是因为这些“闽营人”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环境屯田,便于控制。至于说“无迁徙之劳,而有安堵之逸”,那是修志者歌功颂德的话,千里迢迢,举家迁徙,没有劳苦,岂能令人相信!

康熙七年(1668)腊月二十四日(1669年1月25日),黄廷率领所部官兵抵达邓州,知州黄怀玉早已接到安置这批官兵的命令,并已妥善筹划,把自州城西北至冠军故城,沿刁河、湍河之间官道两侧的土地分配给黄廷所部官兵,原住居民迁往别处,分设黄渠、新店、茶店、曲河、冠军5个行政官兵里,下辖48个村庄,由屯垦兵定居垦田。“黄渠里即今文渠乡九龙集、后王村一带,新店里在今文渠乡肖店、长家店、蒋庄一带,茶店里在今文渠乡茶店、蔡营、翁寨一带,曲河里在今文渠乡文集、尹洼、盛号一带,冠军里在今张村镇冠军、上营一带。”

因为是军屯,黄廷又是朝廷命官,因而在邓州外城花园街建有闽南风格的官衙(武衙门),在外城东南隅建有福建会馆和营房,还建有府第、练武场、议事厅、祠堂、妈祖庙、土地庙等。黄廷的部下则分别屯驻在邓州的许多村庄里,后来这些村子便以屯驻者的姓氏命名。因属军垦,闽营人的杂派差徭尽皆免除。黄廷屯垦邓州后,不光是屯垦,朝廷有重大军事行动时,黄廷仍须出兵征战。乾隆《邓州志》说黄廷所部于“(康熙)十三年(1674),从征吴三桂。十五年(1676),杨烈[来]嘉掠杀城,征粮于邓……二十一年(1682)从平台湾,二十三年(1684)剿罗岔(罗刹,指沙俄)”。不少学者都认为黄廷参与了这些战役,《邓州志》所说不诬。其实,黄廷并未参加平台湾之役,参加者乃黄廷族弟黄昌。《邓州陈氏家谱》记载是“饬令黄部从征”,而非黄廷本人。《台湾外记·平澎台诸将姓氏》只记载“随征副将黄昌”,未见黄廷姓名。黄廷也未出征罗刹,参加此役的是黄廷的儿子黄而炳、部将涂孝臣,而领军则是郑成功的旧将林兴珠。林兴珠是泉州府永春县(今属福建)人,少年时当屠夫,后加入郑成功军学习藤牌战法,顺治十三年(1656)降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林兴珠依附之,后弃吴降清,击溃吴三桂主力,因立功而获康熙召见。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林兴珠参与了保卫雅克萨(今黑龙江漠河市东黑龙江北岸)之战。据《清史稿·本纪七·圣祖本纪》记载,清政府派都统彭春与驻守瑷珲的将军萨布素合势击败俄军,毁雅克萨城。但在清军撤退后,俄军又重筑雅克萨城,派兵固守。次年,清兵又围雅克萨城,林兴珠参与了这一战役。还有学者认为黄廷参与了在古北口(北京市密云东北)从征蒙古准噶尔部战役。其实,参加者仍是林兴珠,“黄廷已入古稀,未率军参加此役”。

黄廷迁入河南后参加的唯一一次战役是击败杨来嘉之战。杨来嘉是福建福州人,郑成功部下将领,他由士兵被提拔为低级将领后,归黄廷麾下,后来降清。授湖广襄阳镇总兵。吴三桂叛清,准备攻打夷陵(今湖北宜昌),杨来嘉据谷城(今属湖北)响应吴三桂,并进兵南漳(今属湖北)。谷城、南漳靠近邓州,属湖北襄阳市管辖,杨来嘉到邓州征粮是意料中的事。黄廷出兵击败杨来嘉,也算是间接打击了吴三桂。《邓州志》说黄廷“从征吴三桂”,叙述不准确,但这条记载还是可信的。

救平杨来嘉叛乱后,黄廷所部安于农桑,未再出征,黄廷也终老于此。他的墓在今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立有“闽营人开基始祖黄伯侯”的墓碑,1972年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他的后裔仍在。

黄廷所部屯垦南阳所属7县,邓州只是其中的一县。方城县。

黄廷副将余伯益率所部屯田方城县,在城南潘河沿岸定居。余伯益是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来方城后卜居于今卷桥乡营坊村,其地在县城南20里左右。“镇国将军余公墓碑”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

公讳添,字伯益,原籍福建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所人,由行伍受札副总。于康熙七年奉旨同慕义伯黄公带领官兵移驻河南南阳府裕州(今方城县)督垦。诰授镇国将军,赐袍刀马,给恩田养赡,仍听调用。以年老致仕,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月初八日以病卒于家,寿六十六岁。葬于城南三里许乾山巽向。谨志。龙飞雍正十一年(1733)岁次癸丑仲春吉旦。

方城闽营人屯垦地在增福里。乾隆五年(1740)《裕州志》卷三《赋役·里甲》说:“增福里,系闽人奉旨安插垦荒者,户少无甲。”“户少无甲”是说这里居民很少,没有设置里甲,绝大部分田地都给了屯垦士兵。余伯益墓碑中的“仍听调用”四字表明,这支屯垦队伍必要时还须出征,与单纯的垦荒者不同。屯垦既久,闽营人还在城内开化寺西建有闽营街,作为经商之所。如今方城县城南的大营、小营、沈营、毕营等带“营”字的村庄都是当年屯垦之地。

唐河县。

入驻唐河县屯田的是黄廷部下将领涂孝臣。关于涂孝臣其人,有记载说:

公讳显(1631—1690),字孝臣,闽之诏安人。祖父讳世杰,字参汉,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二都九图人氏……康熙七年(1668)公三十八岁,奉旨随慕义伯黄廷由福建移驻河南南阳府,督垦荒田,以备调征。公统领参将六员,正兵二百四十名,分屯唐县(唐河县)东南二十里侯旗屯,分置前、中、后三屯,名曰闽家营,因家焉。

这一则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涂孝臣来唐河屯垦时有参将6人,正兵240人,连带家属,有1000人左右,因此才分为前、中、后三屯,说明人数不少。二是说“因家焉”,即定居唐河,不再迁徙了。如今唐河县岗乡有闽营村,包括闽营西街、闽营老街、中营、前营、东小庄5个自然村。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唐县志》说,涂孝臣定居唐河县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奉调征伐罗刹,立有军功,授两广督标右营都督佥事,不久又升云南右路总兵官。清代一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提督,提督之下是总兵、副将、参将等,涂孝臣官至总兵,已是比较显要的武官了。后来涂孝臣死于任上,“其子扶柩至唐,葬竹林寺。遂入县籍,所居处名闽营”。涂孝臣本非河南人,死后归葬唐河,“遂入县籍”,可见涂孝臣的子孙已视唐河为家了。

新野县。

在新野县屯垦的是总兵官、左都督杨正,都督佥事张旻,副将张德,左都督张遴、张仕钺,副将李雄,守备徐登云等人。乾隆十九年(1754)刊本《新野县志》说:

杨正,总兵官、左都督,奉召带兵移驻,督垦新邑(新野),后奉旨南征。张旻,都督佥事;张德,副将;张遴,左都督,世袭拖沙喇哈番,授浙江黄岩镇右营;张仕钺,世袭拖沙喇哈番;李雄,副将;徐登云,守古北口,任良乡县守备。杨正以下俱闽人,系康熙年间屯田。

和涂孝臣屯垦稍有不同的是,杨正是南征,涂孝臣则是北征。杨正等虽然屯垦,却又在当地武衙门任职。《新野县志》又说:闽营里,国初拨闽兵屯田于新,各户钱粮,其副将张德总收汇交,故至乾隆元年,新设闽营里。

杨正等人屯垦之地,今日仍依稀可辨。杨正屯垦地在今新野县城东5里城郊乡芦庄村,张德屯垦地在今新野县城东南15里南闽营,张遴屯垦于张将庄,林尾屯垦于城东北闽营。

南阳县。

屯垦南阳县(今南阳市卧龙区)的是黄廷部下陈卦。陈卦原籍漳州府龙溪县城东关,弟兄三人,陈卦行二,其兄陈朴居原籍,他与弟弟陈外入伍,隶属黄廷麾下,又随他一起到南阳屯垦。陈卦与郭、苏、翁、许、马、黄、林、蔡诸姓至南阳府北8里今南阳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寨村一带屯垦。陈卦次子迪侯应征平定台湾,不幸阵亡,尸体无法运回,只把发辫带回大寨村埋葬,长子迈侯未再出仕,耕读传家,终老于户牖之下。清代在南阳县设有闽营保。

镇平县。

陈卦之弟陈外未随兄长去南阳,而是去了今镇平县柳泉铺镇温岗村屯垦。和陈外一起去镇平县柳泉铺镇屯垦的还有总骑陈显、骑尉陈非,不过他们未全部去温岗村,还去了小陈庄、白石头庄、草店洼、川心庄、大陈庄等村。这些闽营人定居后,除了耕垦,还涉足多种行业,自谋生财之道。据草店洼赶驴贩帮头戴金海说:“他的始祖在部队是负责粮秣辎重运输的,到镇平定居后,有骡马3匹,农忙耕地,农闲从事贩运。开始三五成群,逐步发展至30匹以上。赶驴贩有一人一驼,或一人两驼,乃至三驼,一匹荷载200斤以上,一帮一趟可载万斤左右。”民国31年(1942)的《陈氏先祖祠堂碑记》说:

我先祖讳外,字显功,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陈茨坡,官骑尉,于康熙七年(1668)勘乱河南,旋奉旨屯田于镇平东温岗。除了南阳,河南省还有许多地方有在此屯垦并最终定居于此的闽营人。一是鲁山县。来鲁山县屯垦的是福建人林顺、陈枢、陈参等人。

林顺是明末水军将领,康熙三年(1664)接受清廷招安,康熙七年(1668)林顺奉旨率林元建、林元灿、陈友、王宜、叶卯等43名将领和806名士兵至今鲁山县沙河以南、彭河以西今马楼乡、瀼河乡一带屯垦,设立闽兴屯。林顺卜居今马楼乡沙渚王村,其侄林元建居今张良镇老庄村,另一侄林元灿居今马楼乡丁楼村;林顺的副将陈枢居马楼乡老将庄,陈参居马楼乡仓房庄。从林顺至今,鲁山闽营林姓已传15世,后裔人口逾万。林顺至鲁山不久病逝,屯垦兵由其侄林元建率领,林元建在老庄村建有林氏祠堂,今尚存房屋3间。

林顺的副将陈枢墓在今马楼乡老将庄南,墓碑中间大书“清钦授昭勇将军拱薇陈公之墓”13个字,右侧碑文说:

公讳枢,字拱薇,昭勇将军,振轩公长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从征至闽,居泉州府同安县浯州斗营。簪缨世系,代有传人。康熙初年间,敕授公为昭勇将军。五年(1666)移居河南府,七年(1668)督垦鲁山东南参将庄(后改称老将庄)。元配淑人何氏,无嗣;继配夫人韩氏,生子一,讳士良,产业渐起,瓜瓞俱绵,遂家焉。

由碑文可知,陈枢先世乃光州固始人,唐朝末年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卜居于同安县浯州。浯州即金门县,一直归同安县管辖。陈姓世代簪缨,从唐末至明代均有居官者。清朝初年陈枢降清,被封为昭勇将军。康熙七年奉命到鲁山督垦,定居于老将庄。

林顺的另一副将陈参墓在今马楼乡仓房庄东南,该村1995年修纂的《陈氏宗谱》录有陈参墓碑文:

公讳参,字子善,号愧鲁。崇祯九年(1636)正月二十日寅时生,若今公长子也。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从征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浯州斗营,簪缨世系,代有传人。我朝定鼎,康熙初年钦授参将职,五年移河南府,七年督垦鲁山县东南参将庄……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初十日辰时公卒,同治八年(1869)重立。

闽营人长期居住鲁山县,旧有风俗习惯已荡然无存,完全融入当地土著中了:“奉旨驻鲁山县屯垦,迄今七十余年,老者没,少者老,新齿森森,耕读乐业,服徭役列庠序,与土著者无异矣。”

鲁山闽营人曾奉调出征罗刹,为捍卫边境立下了汗马功劳。据鲁山县林姓后裔保存的12卷本《闽鲁豫林氏近支宗谱》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沙俄入侵中国东北边境,清政府决定出兵驱逐侵略者,有人提议,当年从福建派往北方多地屯垦的归顺明军仍然可用,特别是林顺所在的水师藤牌军,战绩非常好。其时林顺已经去世,他的侄孙林兴珠率副将3名、参将3名、游击2名以及400名士兵出征。罗刹派来了水上援军,林兴珠也以水师迎敌,令藤牌兵脱衣入水,头顶藤牌,手持大刀杀敌,杀得罗刹兵大败,藤牌军却未亡一人,凯旋而归。林兴珠因战功升任直隶保定府参将。

关于鲁山闽营人的来历,林顺后裔有另一种口头传说:

清朝攻陷北京后,明朝宣告结束,但江南还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光小皇帝就有4个。我们的祖先林顺,受南明弘光帝旨率部渡江北征。林顺当时是总兵,带24营兵43员参将北伐,康熙二年大年三十晚起兵。清军早有准备,故意在长江防线一处开了一个口子让林顺钻。结果,林军孤军深入,归途被切断,只好一路向北杀来,到康熙四年战至鲁山弹尽粮绝,在鲁山县城东南方近10公里处安营扎寨,也就是现在的沙渚汪村。

为什么要在这里安营扎寨?当时这里背靠沙河,还有几条河流从村子的四周流过,四面环水,土地肥沃,南临大山,鲁山至叶县的公路从此通过,可以说此地是进可攻,退可守,并适合长期军屯。因此,老祖先就选择了这里,准备长期在这里养精蓄锐,以图大事。清兵对此只是围而不打,准备收复,多次派人招降均被拒绝,后来为了让将士免受杀戮,算是假意投降,清封林顺为调驻河南屯田总兵。清政府虽然给了个官,却把43员大将调往山西、山东等地,把一个很精锐的团体给拆散了。这样,当时的林姓官兵千把人就算扎根鲁山了。

一支孤军从江南打到中原地区的鲁山,历时两年,辗转数千里而不被消灭,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假意投降说”也不能使人信服,而且这一说法也与文献记载大相径庭,不足凭信。林顺后裔美化先人的说法虽不可取,但不失为林姓如何落籍鲁山屯垦的另一种解释。

鲁山县来自金门(浯州)的陈氏后裔把家乡的习俗带到了河南,一直保持到现在:

将军爷的坟墓在村南,面朝东南,这是老将军自己定的方向,意寓他九泉之下仍在怀念故乡金门。据陈鸿章老人介绍,这里原来叫老将坟,坟园有20多亩,里边柏树林立,间或种些庄稼、蔬菜。历来由陈氏家族指定一名本族人守护,坟园收入归守护人。但每年正月二十五祭祀老将军,守护人要管本族人一顿午饭,俗称“吃老坟社”。陈鸿章小时候,年年随大人去“吃老坟社”。祭祀之日,族人按辈份依次排列,老族长宣读祭词,众人面向东南祭“厚土”,其后才回头跪拜作揖祭老将爷。再其后各自去“陈家小坟”祭祀各自亡故先人。

二是信阳。

入驻信阳屯垦者有好几支。最先进入的是明朝将领潘天保、潘天策。明末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帝下诏各地勤王。福建漳州人淮南将军潘天保、武德将军潘天策率师北上,行至信阳,江山易祚,清朝顺治帝已定鼎北京。两人见大势已去,遂联袂降清,奉命就地屯垦,遂落籍信阳,人数估计在2000人左右。原明镇远将军梁淳庵也是福建漳州人,降清较早,任信阳卫指挥,子孙均入信阳籍。福建卫千总王荣也迁信阳入籍。

康熙七年(1668),原属黄梧部下的右营都督许克济也在信阳屯垦入籍。黄梧也是降清的明军将领。《清史稿·黄梧传》云:“黄梧,字君宣,福建平和人。初为郑成功总兵,守海澄(今福建龙海市东南海澄镇)。顺治十三年(1656),梧斩成功将华栋等,以海澄降。”黄梧既降,他的部将许克济也跟着归降,在入籍信阳后又参加了平定台湾的战役,升了官职,致仕后卒于信阳家中。乾隆《信阳州志》云:

许克济,福建泉州人,隶海澄黄公(黄梧)麾下为右营都督。康熙七年(1668)移驻信阳开垦,入籍。阅数载,朝廷以台湾濒海,欲抚而有之。水师提督施(施琅)闻海澄公推荐,提调克济赴闽从征。济身长八尺,膂力绝人,且生长泉州,稔知台湾形势,先取厦门、金门、铜山等岛,续取花屿、猫屿、将军澳等岛,前后克捷,计收岛三十有六。焚贼船,擒贼将,台湾既定,济之功居多云。捷书上闻,加功十九等,授左都督衔,给予拖沙喇哈番,世袭,因缺少人多,实补陕西靖羌营游击。康熙三十一年(1692)莅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予告,寻卒于家。

许克济因平定台湾有功,本来应实授左都督之职,但因缺少而人多,只给了个靖羌营游击。清代总一省军事大权的是提督,提督之下,依次是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都属于绿营兵。许克济能够做到游击,也算得上受重用了。他康熙三十一年莅任,4年之后便告老还乡,不久卒于信阳家中。

比许克济晚一年入信阳屯垦的还有福建人王文兴。乾隆《信阳州志》说:“王文兴,闽人也,以军功起家。康熙八年(1669)移驻信阳,开垦入籍。”王文兴率部进入信阳后,“将士家属多居于城郭附近,逐渐形成南关外的闽营街。在乡者,由其将士督率部下屯种,自成聚落,如今五星乡的胡家营,南湾乡的和孝营,双井乡的五纪屯等”。王文兴所部既驻信阳城郊,又驻信阳乡村,且自成聚落,至少也得有1500人左右。

三是光州(今河南潢川)。

来光州屯垦的是厦门镇都督同知杨德、阮钦等人。和以前来河南屯垦的降清明朝官兵不同,杨德、阮钦是押送投诚明朝官兵至光州而入籍的。乾隆《光州志》云:

杨德,字弦声,其先系出自固陵(今河南太康县南),十七世祖随宋南渡,籍闽越德中,福建武举。顺治十三年(1656),海寇窃发,随左标招抚伪弁林日升,以功授守备……康熙四年(1665),攻茶仔八番洞,烧毁洞门,殄灭诸寇,升厦门镇都督同知,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准世袭。康熙七年(1668)奉文督运投诚官兵分驻光州垦荒,随入州籍。

阮钦和杨德一样,是押送屯垦兵而来潢川,而后落籍于此的,后又出征台湾等地:阮钦,字若昊,漳州南靖人,紫面长髯,善战知兵。康熙八年(1669)以守备奉文辖兵屯垦上亚湾(属潢川)荒田。二十一年(1682)征调台湾。次年,随征铜山……三十一年(1692)升浙江提标中军参将兼后营游击,寻推荐象山镇总兵,未及抵任,卒。

四是洛宁。

屯垦洛宁的是闽营人张梅。张梅也是以副总兵的身份率部屯垦洛宁入籍的,而后又四处征战,立有军功。(民国)《洛宁县志》云:

屯垦洛宁的是闽营人张梅。张梅也是以副总兵的身份率部屯垦洛宁入籍的,而后又四处征战,立有军功。(民国)《洛宁县志》云:

张梅,字开原,本福建漳州诏安县民籍,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康熙八年,移驻永宁(洛宁)永安里张营村而屯田焉。历经调征台湾、云南、岳州、石阡、平远等处。洎十六年(1677)南平吴逆(吴三桂),二十三年(1684)调征罗刹,二十八年(1689)调戍古北口,三十五年(1696)扈从征噶尔丹。劳绩卓著,部文优奖,有云:倘职官年老,着官生顶替……世代相承,永备提调。钱粮惟纳正供,差徭概行蠲免。终清之世军籍焉著。

张梅屯垦洛宁后,又参与平定台湾、戡定吴三桂叛乱、征伐噶尔丹等,因功勋卓著,官职可以世袭。屯田收入只纳正供,即法定的赋税田赋,其他一切差徭尽皆免除,仍隶军籍。清廷对张梅所部还是很优厚的。张梅及其部下在洛宁的遗迹仍历历可考:张梅驻今赵村乡张营村、巩营村,该村至今还保留有骠骑将军府,包括客厅、过厅、绣楼、车院、祠堂、库房、马院、花园、水井等,其部下分驻今洛宁县赵村乡马营村、巩营村、陈宋村,西山底乡西山底村、汤沟村、彭凹村、营房寨村,底张乡刘营村、柳沟村、李村等村。现今洛宁县近20个姓氏都源自漳州、泉州和厦门。王姓、林姓、陈姓、何姓来自漳州府诏安或东山,游姓、余姓、沈姓来自漳州府龙海市,詹姓、朱姓、彦姓来自漳浦县,黄姓、王姓(另一支)出自漳州府平和县,李姓、郑姓来自漳州府海澄县,曾姓、巩姓出自厦门,黄姓(另一支)、林姓(另一支)、郑姓(另一支)源于泉州府,李姓(另一支)则来自建宁府崇安县削上村。

五是宜阳。

宜阳与洛宁毗邻,均归洛阳市管辖,那里也安插有闽营人屯垦。康熙《宜阳县志》云:

康熙八年(1669),安插福建投诚官兵三百七十二员名,每名给荒田五十亩,令之垦种,另立一里,日闽合里。这372名官兵以每家3口人计,来宜阳屯垦的也有近1200人。

六是鄢陵。

来鄢陵屯垦的是闽营人游、谷两姓将领,名字不详,所率兵丁也多是游、谷两姓:“闽籍平台有功的首领游、谷两姓百姓来到鄢屯田,游姓在今鄢陵县大马乡的屈岗定居,谷姓在今只乐乡的谷庄定居。”人数不详。但能定居在两个村庄,应该有三四百人之多,否则构不成两个村庄。

七是息县。

来息县屯垦的是闽营人陈蟒,率领士兵335人定居于此。康熙《息县续志》云:

康熙八年(1669),奉文移驻海澄公标下左都督陈蟒辖下投诚垦荒官兵叁百叁拾伍员名。每名拨给荒地伍拾亩,并各官家口五口给荒地伍拾亩,共计荒地壹百柒拾肆顷伍拾亩。

八是长葛。来长葛屯垦的也是闽营人黄瑞等。顺治十三年(1656),都司黄瑞跟随明总兵顾忠在上海县率部降清。其时清朝虽已建祚,但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清廷为羁縻来降明兵,下令以原衔安置,于是“江南总督马鸣珮、江宁巡抚张中元题称:伪总兵顾忠率众二千余人,驾船柒拾余只,倾心归顺等因前来。查海寇屡肆侵犯,今向化投诚,宜加优叙……伪都司吴勋、吴永爵、覃科、赵贵、潘有湖、许龙、黄瑞以上柒员,俱应照原衔授以都司札付,给予全俸。”黄瑞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来长葛屯垦的。随黄瑞来此的还有其部下士兵及眷属。今长葛市石象乡营坊村小学西娘娘楼门前有一通康熙年间的石碑,名曰《创建天妃宫碑记》,其中云:“天妃辇来中州,自闽而浙,浙而豫,分驻许昌葛邑。而知豫处天下之中,相其土可种焉,相其地可建庙焉。”这里的“天妃”也称天后,即妈祖。天后乃福建莆田林氏女,系九牧林之后,祖父、父亲均是朝廷命官。莆田有一海岛曰湄洲,与南海普陀遥相辉映,天后先人卜居莆田湄洲屿。天后诞生于宋朝初年建隆年间,幼而颖异,喜好焚香,16岁时窥井得符,身怀绝技,假寐时便能救亲人于海上。由是名震四方。29岁时功课圆满,登湄峰升化。因为她能帮人消灾免难,救旱潦,育子嗣,被百姓奉为神灵。尤其福建近海,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的作用越来越大,于是福建人家家户户都信奉妈祖。清朝初年安置郑成功所部降清官兵到河南屯垦,那些被称为闽营人的闽南将士把妈祖的木雕神像带到河南,使得妈祖文化很快在河南流布,碑文中所说“(长葛)其地可建庙”云云,就是指的天妃宫。碑文又说,建造天妃宫“皆由众功,而经营创立果出吾客。客谓谁,葛垦阃司莆田万荣黄瑞也”。“吾客”指来屯垦的福建人,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故称客。阃司即都司,指黄瑞,由是可知来长葛屯垦的是黄瑞。长葛人对营坊村的来历解释说: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填降清,其部下黄、庄、陈、林四员将被安置此地建村,因随四位将军同来的兵勇亦定居于此,故名营房,后演变为营坊……村内原有大殿1座,供奉1位天后娘娘。据传娘娘姓林,福建莆田县莆西所人,17岁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战功卓著,曾受皇封(指南明皇帝)。四位将军至此后,不忘其功,建殿奉祀。殿址今已改成小学。村南里许有林娘娘墓,1958年平毁。

康熙八年(1669)来河南屯垦的闽营人还有守备苏春、总兵曾传、千总林泗等。有记载说:“据河南巡抚查送咨称:苏春供,在福建投诚,于康熙七年迁移河南居住,于八年分在河南府开垦……总兵曾传供,我住在河南,止管官兵种地……千总林泗现在河南府种地。”清代河南府治所在洛阳,下辖洛阳、偃师、宜阳、新安、巩县(今巩义市)、孟津、登封、永宁(今洛宁)、渑池、嵩县等10县,苏春等三人在何县屯垦不详,也不知有官兵多少人。三人中官职最高的是总兵,位于提督之下,守备官职低于总兵,千总又低于守备。总兵是高级军官,守备、千总是中下级军官,三人所率士兵至少得有2000人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