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介安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2-02-19

张介安,字荷村,1921年生,湖北黄陂县人。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业务顾问。曾任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医儿科学会理事长。

张氏六代业医,专擅儿科。他幼年曾学中药炮制法并随父张百川学医8年,此后开始临床应诊。著有《中医急症》(儿科部分)及《中华食物疗法大全》的部分编写工作。发表《攻下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等论文数篇。

张氏行医五十余年,在小儿望诊及用药上有其丰富经验及独特见解,治病以驱邪为主,同时讲究病后调理。擅长医治儿科的急、重、难证,其中用攻下及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儿疾的疗效独树一帜。选方用药精验,既善用经方,又不拘于经方,本着"适宜者用之"的原则。处方用药有药味少、药量小、价格廉、效果好、重复性强的特点。自创有消食散、六味止泻散、克咳喘、射银片、清心汤等经验方,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内外合治法治愈木一例

彭某,男,12日龄。

初诊19671118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出生7天,突然舌体肿大,吮乳困难,哭闹不停,口角流涎;不发热,无呕吐及腹泻。在当地就医未能确诊,至武汉某医院检查疑为"舌癌",建议住院作病理切片以进一步确诊。因家长不同意手术转至武汉市中医院儿科就诊,门诊诊断为"木舌"收入住院。

诊查∶舌体肿硬,填满口腔,突出唇外,唇舌乌紫,吮乳困难,啼哭不止,呼吸稍显急促,腹部轻度胀气,指纹色紫。

辨证∶胎毒炽盛,心脾积热。

治法∶清心泻热,凉血解毒。

处方∶黄连5g黄芩10g生地黄10g赤芍10g石斛10g丹皮10g栀子6g银花10g生石膏15g甘草3g3

水煎,缓缓呷服。

外治法∶三棱针点刺舌体两侧放血,刺毕,取生蒲黄粉擦舌尖及两侧,每日两三次。

二诊∶治疗3天后,见舌体稍缩小,质略变软,颜色转淡紫,且稍能活动,但不能回缩口内。继用前法施治3天。

三诊∶舌体明显缩小、变软,已能缩回口腔之内;患儿能短暂吮乳,腹部胀气消失,夜寐安宁;舌体颜色转红。为热邪去而未尽。上方去丹皮、石膏,加连翘10g,再服药3剂,停用外治法。

药后舌体活动自如,吮乳正常,唇色转红目无其他不适。11年后随访,患儿语言清晰。智力发育正常。

【按语】木体肿大填满于口腔为主症,临床少见。据《幼幼集成》云"者,心脾积热之气,上冲,故令肿,渐渐长大,寒满口中,若不急救,必致害人"。说明心脾积热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张老自拟清心汤,取黄连、黄芩、栀子清心泻热,配以生地、赤芍、银花、丹皮凉血解毒;石膏以清胃火;石斛养阴而除热,生甘草解毒且调和诸药。拟三棱针体放瘀血,痛去生新;用生蒲黄粉敷擦,有活血消肿、疏通经络之功,内外合治而收奇效。

二、小承气荡加味治愈急性惊风一例

芦某,女,8岁。

初诊19741218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高热3天,第四天出现昏迷、四肢抽搐、双目定视、牙关紧闭。伴纳少、口臭、汗多,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少,遂来院急诊留观察。测体温40℃,即予以给氧、镇静、输液、灌肠等抢救措施,次日体温略降,灌肠后有少量结屎,余症同前,门诊以"急惊风"收住院。

诊查∶体温39.5℃,神志昏迷,面色潮红,周身灼热,四肢掣动频作,唇干。舌苔黄厚腻,脉洪数

辨证∶痰热积滞内生,致痰火湿浊内蕴,上蒙心包,引动肝风。

治法∶清热通腑,化痰熄风。

处方∶生军6g厚朴10g枳实10g银花10g连翘10g川贝母10g天竺黄10g僵蚕10g蝉衣6g石菖蒲5g

上药1剂,煎2次,取汁300ml,分两次鼻饲(因牙关紧闭)。

二诊∶药后体温降至38.5℃,抽搐次数减少,牙关已松;稀便一次,色黄而奇臭。仍神志不清,口臭同前。舌苔黄厚,脉弦数。张老嘱其主管医师拟上方大黄加至12g续服。其医不解,患儿已排稀便,又为何加重大黄量?张老谓之∶"热未退,惊勿止,神不清,虽为稀便乃热结旁流也"。倍用生军1剂后,大便两次,排出黑色结屎数十枚。次日患儿热退,身凉,惊止,神清,诸症锐减。后拟扶脾和胃养阴之剂,一周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兼纳少、口臭、汗多、大便三日未解。舌苔黄厚腻,脉洪数。显系痰热积滞导致痰火湿浊、上蒙心包而引动肝风所致的急惊风。《幼科全书·惊风》曰;"惊风有二,有急有慢,急惊风为实,为实当用凉泻·····凡治急惊风,除伤饮食一证外,不可遽用下药····"提示了急惊用下法的指征。故此本例采用小承气,汤加川贝母、天竺黄、僵蚕、蝉衣等泻下清热化痰定惊之品,以通腑逐邪,使大便通、痰热清。同时,本例把握了对可下之证做到"除恶务尽"的原则,终以倍用生军而达热退、神清、惊止而病告愈之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