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毒Sir 商务君按:《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就要收官了!流量为王的快节奏时代,这部纪录片中有许多仍在坚守的人和物,本文介绍了第一集中那些触动人心的人和事。
 98岁高龄的沈燮元,是国内版本目录学领域元老级的人物。早晨六点起,七点多坐上公交,然后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他形容自己在图书馆就像一条鱼在水里畅游,“如果脱离水我要死的”。 通过对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字体、印章的观察,能够轻易分辨出古籍的版本及真伪。 因为当时很节俭,政府公文习惯不销毁,而是重新编印成书。因为清代真有人名为唐翰题。他为人正直,思想新潮,曾任曾国藩戎幕,后一路升至正三品。直到目睹清廷腐败,数次谏言无果才称病回乡,儿子唐纪勋还是辛亥七烈士之一。从事古籍研究70余年,业内人都称沈老为“古籍活字典”。1975年,周总理提出要尽快编纂出全国善本书总目录,由此开启了我国近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编纂工程。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沈老等40位研究员集中阅读了几十万张古籍卡片。凭借自身学识,去仔细查阅书名、作者、卷数、版本、各项著录等是否有错漏。 清代著名藏书家、校勘家,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生平最爱写跋(指书籍、文章等后面的评语),经他评过的古籍大都价值不菲,甚至让“黄跋”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 先重新校对前人整理的黄跋集,再千方百计搜寻未被记载的跋语,每找到一处,都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直到2020年,沈老终于编纂出八十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并迅速投入到二次校对的庞大工程里。可就是这样一个精力充沛的人,接受纪录片主创采访时,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却是“时间”。 除了喝茶吃饭睡觉,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古籍编纂,却还是感觉时间不够。 不必感慨人一生有多少个18年,兴之所在,便是心之所向。对除行业之外的人群而言,图书馆的意义并不在方便研究。四川塔公,海拔3700多米的草原上,藏族僧人久美建了一座名为“纳朗玛”的图书馆。 附近的孩子们,会在这里看书、唱歌、写久美布置的作业、结识新朋友……那年冬天,塔公爆发地震,久美曾参与救援、分发物资。之后,他不再乘坐客船去听寺内夜半的钟声,而是留在塔公。久美在“大城市”待过,觉得那里的人对上进的态度,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都非常地到位,认为知识才能使得一个地区脱离贫困。从制作售卖青稞酱筹措资金,到自学建筑设计画图纸,再到搬运木材和上百斤的石头。久美花费近两年的时间,建造了塔公草原上第一座图书馆。19岁的拉姆刚参加完高考,但仍然会经常来这读书,最喜欢的小说是《巴黎圣母院》。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 也因为卡西莫多这一文学形象,性格变得开朗,脸上常常绽放笑容。拉姆第一个短篇小说是初中时写的,名为《最后的微笑》。在这科技交通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没有一辆属于自家的车的家庭,少得像白昼的星星。在贫困的家户,至少有一辆摩托车,可是,在泽吉阿姨家别说汽车,连个摩托车都没有…… 看,不到一百个字的内容,就用了比喻、反衬,精准描绘出泽吉阿姨家的穷困。这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勤劳母亲,是当地少有的女建筑工,没活时则会去挖虫草。但有时,她会感觉自己“好没用”,不知道读书的意义何在。一些孩子想早点为家分忧,认为读书不如早早去打工补贴家用。他希望书籍能成为孩子们“望向更广阔未来的一个窗口”。 还有《人间世》《他乡的童年》《和陌生人说话》《未至之境》……苛刻点说,不少纪录片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还有不小进步空间。比如《书籍2》,豆瓣有效评分里,四五星比例高达96.4%。马华作家大爆炸,那么多优秀的作家我连名字都没听过?贫困地区那么差的条件还有人在努力学习,并反哺家庭?
2020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5.36期(份),低于2019年的16.33期(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1.94期(份),低于2019年的2.33期(份)。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我们似乎可以从类似的新闻中,窥见一种精英主义的高傲。他不放弃,又问另一个长沙同学,你是长沙的,你咋不去呢?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龙应台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杨澜 一个是希望“我们的心态开阔于世界,哪怕我坐在这个草原上,我的心可以连接到整个世界的一些发展,这种的话,才是真正地走出大山。”信仰、充电、打发时间、逃避孤独、找一种灵魂寄托、偷窥别人的人生…… 坚守文化阵地、编织思想载体、对抗虚无的一种手段、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 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也没有必须考什么的学业压力。有时会感受到屹立于阳光下的树木、风化的石头、一头野兽、一座山等,都有它们的生命,也有它们的历史。它们各自生存,有痛苦,有逆境,也有快乐,然后逐渐死亡。 某个瞬间,也会感受到“读书有什么用”的问题是没什么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