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平记忆:湮没在黄河下的齐东古城·六百年繁华尽收河底

 渐华 2022-02-20
文章图片1

水陆码头商贸要津 文运昌盛名人辈出

文章图片2

■齐东旧志里的齐东八景

黄河一路东行,自邹平台子浮桥下,被两座大坝约束下的河面骤然开阔,站在旧城大坝上东望,俨然一片湖泊。而自卫星图上看去,这段黄河的北大坝向北打了一个大圈又折了回来,如一个顺河横卧的大大问号,在诘问着什么。

而在这段河面之下,一座繁华了642年之久,南连鲁中济南府青州府,北通武定府,直达京津的水路要津,素有小济南之誉的县城已经沉寂了一个多世纪。这就是历史上曾有名的齐东故城旧址。如今巍峨的城墙不再,如流的人群已经消散,南来北往的客商也早没了身影,只有一汪东去的黄河波涛滚滚;河南岸碧野平畴,树木繁茂,昔日的花园美景、春耕秋收的田园景象依稀还在,只是没了当年如织的人群,商贸兴旺文负盛名的齐东县城在黄河的淫威下,就这样从衰落到被淹没,继而彻底被历史的灰尘所湮没。

水陆相通 财连银汉的小济南

文章图片3

■齐东旧志里的齐东八景

和蒲台一样,齐东县城也是一座因大清河而兴的城镇,一座水陆码头和商贸要津。

史书记载,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在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立齐东镇,受辖于邹平县,因立于济州(今济南)之东而得名。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齐东镇设立齐东县,隶济南路。元、明、清均在此设立县城。

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齐东县志》记载,“齐邑土城旧址不知筑于何代,明成化元年知县薛献重修,周围五里二十四步,高一丈四尺,阔六尺,为门六”,光绪年间,“城墙高一丈五尺,城门六座,周围五里零二十五步。”之所以与旧志记载不同,是因为齐东县城靠近大清河,由于常受水灾,城墙坍塌,而经常往里面收缩建城的缘故。

文章图片4

和蒲台古城一样,齐东古城北邻大清河,作为当时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河深水阔的大清河是当时水路运输的黄金通道,西去的盐船,东下的商船,络绎不绝,有的货物甚至通过渤海运往如今的东北。往来不绝的运输船只带来大量的物流人流。而齐东故城又处在鲁中连接鲁北乃至京津的交通咽喉,北连武定府直通京津地区,南接章丘,东南到青州府,西南到济南府直至中原地区。位于大清河黄金水道和南北陆路交汇点的齐东成为当时重要的水陆运输码头,南商北客汇集于此,财兴物繁。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曾有五位皇室成员先后被封为“齐东王”。史书记载,清乾嘉年间山东已形成多个商品布输出区,济南府齐东县每年从“布市”上汇集棉布数十万匹,“通于关东”。齐东县当时的繁盛可见一斑。

清代的齐东县经济繁荣,县志记载曰:冲繁疲难(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按照雍正时的解释是: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棉粮滞纳过多曰疲,各类人员汇聚繁多曰难。

而清末齐东著名的教育家、齐东野史《东野轶事》的作者李炳炎(1868——1939)描绘了当时齐东的繁华:“元朝巨镇、济郡名城。域近百里之邦,地据三朝之胜……五门六街通商者俨如归市,财物繁兴,凭大清河之顺利,人物潇洒,有小济南之名称,……水陆相通,财连银汉,人语啾唏之中,南商北客;市情繁华,车载斗量,盐艘联帆而东来,路通海运;粮船逆流而西上,货输汴京。”齐东故城的繁华从字里行间略见一斑。

相传有一年,朝廷把齐州一年的军饷一次拨付到位,济南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零钱。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结果,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小济南”的美誉传扬开来。

齐东故城旧址东西约2公里,南北约1.5公里,城内公署修缮完备,坛庙众多,牌坊、节表多达22处。据记载,城内主要坛庙有:先农坛、山川云雷雨坛、邑厉坛、社稷庙、城隍庙、关帝庙、文昌庙、马神庙、八腊庙、刘猛将军庙、龙王庙、芒神庙、土地祠等。城东门处有一巨大学宫,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学宫旁边建有文庙和东皋书院,文庙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孟子等历代先贤,东皋书院每天书声朗朗,一派太平繁荣景象。城内街道错落有致,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吕家酒馆、满家茶庄、德泰恒布店、乾泰粮栈等铺号声明远播。城内外有奎楼耸秀、赵岩秋涨、义庄兴文、延安圣井、魏城阴雨、昌阳仙迹、坝水托蓝、故台夕照、减河横带、东皋晓月十大景观。

名人辈出 文武齐备的齐东城

文章图片5

■黄河内残存的旧城墙

齐东古城不仅城堞巍然、城内建筑俨然,而且名人辈出,文运昌盛。这里是元代状元王文烨的故里,也是明代治世能臣张梦鲸、清代将军李化龙的家乡,还是清代著名女诗人郝秋岩的桑梓之地。

王文烨,(字章甫,齐东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元至顺元年(133O)中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元史》纪第34卷文宗之三中记载:“三月戊午,廷试进士,赐笃列图、王文烨等九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王文烨累官至枢密院判)。王文烨自幼跟随舅舅在青城长大。清乾隆年间(1763年),青城人在青城十字街为其修魁星楼。齐东人得知后亦在齐东县城十字街为其修魁星楼。相传二楼一模一样。因黄河水患,齐东旧城淹没,魁星楼荡然无存。以前黄河大堤以北有一座特殊建筑叫文笔峰,占地60多平方米,高达7米,远看像一只巨大的毛笔,人可顺台阶旋转至顶部。修建年代不详,相传也是为王文烨所修建。

齐东城东南5公里处还有一处陵墓建筑叫将军坟。规模巨大、规格极高。据老人回忆说,陵墓占地十余亩,周围石马、石羊、石猪、石狗若干。通往陵墓的路都用青石板铺就。这座陵墓的主人是谁呢?是明末万历年间的进士张梦鲸。张梦鲸,齐东县人,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其政绩曾被评为“卓绩天下第一”,深得皇帝的褒奖和器重。在河南省西门豹的祠堂旁边,修有张梦鲸的祠堂,被当地人称为两“神君”。张梦鲸被奸臣谋害后,崇祯皇帝附尸痛哭,追封其为“兵部左侍郎”,赐“金顶御葬”。1946年,陵墓建筑被毁。

齐东故城因河而毁 台子新镇平地而起

文章图片6

黄河改道,齐东县城遇没顶之灾

齐东因临河而兴,也因临河而毁。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向东北,经山东,夺大清河河道入海。滚滚黄河带着大量的泥沙,逐渐把大清河道淤积,自此,大清河两岸田园牧歌不再、商贸流通衰落,黄金水道渐成害河。带来的是沿清河两岸因大清河而兴的城镇的逐渐衰落。

而建于大清河南岸,濒河临水,久为水患的齐东故城首当其冲,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为保齐东县城不为水毁,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梯子坝,目的是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县城安全。然而苦心孤诣的经营也没有避免齐东故城倾覆的命运。

文章图片7

光绪十八年(1892年)黄河水再次泛滥,冲毁梯子坝300余米,河道南移,齐东县城被淹,仅存东南一隅。1893年部分县衙和居民迁至新城(今台子镇院新村东)。相传,清政府想把县城立于此,当时已建成护城河和土圩。因法场无法选址(风水先生言),还是另有隐情(无记载),继续建城工程中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准迁城于九户镇。(邹平县志载)至此,繁荣长达640年的齐东县旧城长眠在黄河滩涂。

台子镇的老年人回忆说:齐东县城旧址方圆很大,东西约7华里、南北约6华里。东西门各有一个石质的大牌坊。解放初期,旧城的牌坊、转角楼(俗名钻天锥)遗迹尚存。1954年,惠民专署派人将牌坊、转角楼全部拆除,将砖石运往惠民县黄河修筑了大坝。转角楼建筑高大坚固,成圆锥形,下底直径约4米,高达26米。1956年旧城村民郭丙凡等人从河底泥沙里扒出铁狮子两个,铁钟两个,无偿送往高青县田镇。1973年黄河断流,河水干涸,旧城、教场两村青年在河底泥沙里扒出很多砖石,郭新明还挖出圆木桩一根,木桩长5米,直径0.4米,木质依然坚硬。当年的建筑材料及规模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8

上世纪80年代,黄河断流,淹没水中百年的齐东故城又一次重见天日,从当年拍摄的照片上看,依稀能辨出宽大的城墙基础、夯土层以及碑座、碑石,还有遍布河底的砖石碎瓦,无言诉说当年的兴旺繁华。

如今,长达五里的梯子坝如同一支泥土砖石构成的楔子,自巍巍黄河大坝直插入黄河河道,至今仍是制约黄河的重要水利工程,依旧发挥着遏制黄河主溜,确保下游安全的重任,是黄河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大坝,有“黄河险工第一坝”的美誉。

由台子镇沿河堤向西走约10公里,记者登上了这座现长1600米、宽20余米、高30余米的梯子坝。正是黄河枯水季节,大坝坝头正在施工备汛,大坝上立有两块墨青色石碑,记载着梯子坝的历史。坝上码头河务段在此办公,镇守着这座百年水利工程。随着齐东故城的被淹,梯子坝的功能已经有所减退,如今这里已是黄河上著名的名胜景观旅游地区,每年接纳游客数万人次。

难舍故土 商贾集资建台成镇

文章图片9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齐东古城遭遇没顶之灾后,衙署、庙宇移建九户镇,而居民商贾却难舍故地,多未迁移。后来,水势围困日益严重,行商与耕种都更为艰难,百姓四方离散。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夏,在知县宫耀月的劝说下,商贾王念林联合20余户集资买下了绳刘村东的14亩地,一半作为土场,一半筑作土台,并在土台上修建居所、店面、街道,设立集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生意的人不断东延,一条架在长约1500米、宽约100米、高约20米人造土台上的商业街形成。于是这长方体形状的高台被人们称作“台子”,也被称为“台子街”。并于台北河岸建立码头。这就是今天的台东、台西和城关诸村的来历。而县城南端的城民地势偏高,离河稍远受损较轻,没有搬迁,人称“旧城、教(校)场”。后来,以台子街为主体设立长福镇,后改为台子镇。

文章图片10

齐东县城于1894年迁至九户到1950年迁出,始终处在战乱之中,经济社会很不繁荣且史料记载较少。1950年4月齐东县址又由九户迁往麻姑堂,1952年县址又迁往魏桥。1956年又迁往田镇,1958年9月齐东县大部划归邹平,另一部划归高青县。至此齐东县不复存在。

因齐东故城衰落而兴起的台子,收纳了故城内的商户和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齐东的遗风。

如今从黄河大坝台子路口望去,比黄河大坝略低的台子上,房舍整齐,东西两条街道,曲曲折折,两边沿街房南面的门朝北开。听在此经营台子火烧三辈人的张广帧老人介绍,原来台子上住的都是有钱的商户,台子边缘和台下住的是贫穷的农户和小商贩。原来的台子街,两边都是商户,买卖兴隆。不过现在随着南部镇区的兴建和繁华,老台子街很多房屋院落已经荒废了,但原来街道的格局却依旧保存完好。听街上的人说,很多年轻人都到镇上打工,许多人也买了楼房,昔日的台子老街已经繁华不再,略显寂寞,只有红砖瓦房中偶尔露出的青砖黑瓦还能说明过去的繁盛。

【本文选自邹平在线 特此感谢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