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疾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脑部血管方面的疾病,主要分为颅内静脉窦血栓、脑静脉血栓两种,与凝血机制异常密切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静脉系统变小或闭塞最终引起颅内静脉回流受到阻碍、其中颅内压增高往往是一种不为人知的脑血管疾病。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 2 种病理生理学机制

(1)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产生导致小静脉以及毛细血管压上升,如果一些静脉压不断上升,脑灌注减少,引起缺血损伤和细胞毒性水肿,血脑屏障失衡引起血管源性水肿,静脉与毛细血管的损坏进而引起脑出血,同时很容易发生血性脑梗死,也能够发生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

(2)脑静脉窦阻塞一样能够引起脑脊液吸收下降(脑脊液一般往往就是对上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进行吸收)。静脉窦血栓往往使静脉压逐渐上升、脑脊液吸收受到障碍,从而引起颅内压变大。

所以,颅内压变大提高了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压的上升,引起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和脑实质出血,但是脑出血的占位效往往能够使颅内压变大。脑水肿、脑出血和颅内压上升三者能够一起引起互为因果。
脑静脉和静脉窦(静脉窦往往就是硬脑膜的两层在特定部位开始分开,内衬就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管壁无平滑肌和瓣膜,一般不可以收缩。如果静脉窦阻塞时,引起血液逆流,导致脑静脉慢慢扩张,往往在吻合支形成侧支循环作用。



上矢状窦常常就是非感染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比较普通的部位,因为他的管腔剖面表现出倒三角形形状,引起大量横隔与小梁结构,窦壁形状各异,血流减弱,出现高凝状态的血液很容易通过小梁结构的脑静脉窦产生血栓;
上矢状窦大部分认为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的脑脊液和大脑背外侧面及内侧面上部的血液,大脑上静脉的血液通过从后向前逆行慢慢流进上矢状窦,导致血管内产生祸流,静脉内血液慢慢瘀滞,产生窦内血流十分紊乱,同时产生有些血流的剪切力改变,导致血管内皮严重损伤。并且颅外以及颅内静脉两者存在很多相同处,彼此沟通,无静脉瓣自我控制,所以颅外感染能够引起感染性颅内静脉窦血栓,通过颅外静脉的血栓作用流入颅内静脉最终产生颅内静脉窦血栓。 
因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病理比较少见,临床医学往往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率、误诊率较高。临床上通常是通过 CT、MRI、DSA、MRV 等进行确诊诊断该疾病,但是费用高,难以普及应用,所以寻找经济及简单的诊断手段是迫切而且必要的。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D-二聚体可用于下肢深层静脉血栓、脑梗死等早期诊断中,便于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改善疾病预后。

D-二聚体往往就是因为纤维蛋白在纤溶酶催化下的溶解物,能够把它叫表现纤溶活性和凝血酶活性的敏感性指标。
在血栓形成以及止血作用中,人体纤溶系统往往就处于激活状态,最终形成纤溶酶,血浆纤维蛋白原常常容易被凝血酶进行水解,产生物就是纤维蛋白;纤溶酶往往影响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把它降解成不同产物(FDP),D-二聚体就是里面比较小的片段,大部分往往被网状内皮系统损坏,最终被肾脏代谢。

因此,D-二聚体往往就是纤溶酶、凝血酶以及凝血因子和一起影响于纤维蛋白原的最终产物,对于反溶栓活性以及映血栓产生特别的重要。
研究者一致认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存在血浆 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实际情况,故对具有疑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且 D-二聚体阳性的患者应尽早完善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而对于 D-二聚体正常水平的只能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性小,或患者处于疾病的亚急性或慢性期;但是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即使 D-二聚体水平正常也不能轻易排除,而需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

对于初次就诊的患者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以获知潜在的诱因,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对伴有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颅内高压改变的患者,结合血浆 D-二聚体水平升高,应高度怀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如MR静脉成像(MRV)、DSA 等检查进一步确诊,提高诊断效率及缩短开始正确治疗的时间。

另一方面,D-二聚体水平升高伴随纤维蛋白原降低更能反映体内血栓形成后继发血管内纤溶。因此,不能孤立地分析D-二聚体一项指标, 要综合分析凝血-纤溶系统中的关联指标才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慧,孟然,李继来,杜继臣,吉训明.血浆D-二聚体对颅内静脉窦血栓预警作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04):221-224.
[2]Talbot K, Wright M, Keeling D. Normal D-dimer levels do not exclude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J Neurol, 2002, 249(11):1603-1604.
[3] Misra UK, Kalita J, Bansal V. D-dimer is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of cortic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J] .Neurol India, 2009, 57(1):50-54.
[4] Meng R, Wang X, Hussain M, et al. Evaluation of plasma D-dimer plus fibrinogen in predicting acute CVST[J].Int J Stroke, 2014, 9(2):166-173.

[5]Dentali F, Squizzato A, Marchesi C, et al. D-dimer test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J Thromb Haemost, 2012, 10(4):582-5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