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妇科学-产后发热-笔记

 道之中 2022-02-20

       定义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

  

       病因病机

  “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

  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

  正气亏虚,易感外邪;

  败血停滞,营卫不通;

  阴血亏虚,阳气浮散,均可致发热。

  1.感染邪毒 2.外感 3.血瘀:恶露不畅 4.血虚

  

        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证

  主症: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若高热不退,大汗出,烦渴引饮,脉虚大而数者,属热盛伤津之候,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2.外感证

  主症: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若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咳嗽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此为外感风热之邪。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邪入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食,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味。

  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外感暑热,气津两伤。首先应改善暑热环境,降温通风。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若暑入心营,神昏谵语,灼热烦躁,甚或昏迷不醒,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喘不语,牙关紧闭,舌绛脉数者,治宜凉营泄热,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送服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或紫雪丹(《温病条辨》)或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如失治、误治均可致阳气暴脱,阴液衰竭,而出现昏迷、汗出、肢厥、脉微欲绝等危候,治宜益气养阴,回阳固脱,用生脉散合参附汤。

  3.血瘀证

  主症: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4.血虚证

  主症: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地骨皮。

  若阴虚火旺,症见午后潮热,颧红口渴,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治宜滋阴养血,和营清热,方选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加白薇、青蒿、鳖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