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斌】贾平凹的河南之行与长篇小说《山本》的构建与价值

 西岳文化 2022-02-20

文\丰阳玢子

      昨日夜间,文友丹凤晒晒给我发来董建中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贾平凹河南卢氏之行散记》,晒晒知道我业余研究贾平凹老师,知道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我读后果然感觉到这篇文章对研究贾平凹来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我读后感觉贾平凹的卢氏之行是为长篇《山本》做文学地理上的采风和革命活动的“科考”。


     《山本》从 2015年构思,初草完成到2016年年底,修改已是2017年。前后历时三年。据《贾平凹卢氏之行散记》讲述,贾平凹是2011年4月4日下午抵达卢氏县的。连来带去,他一共在卢氏呆了五天。 这五天时间贾平凹给跟随者的印象是“勤于涉足山间乡里,细心采风、亲切攀谈的“乡土”精神。


      采风中,当贾平凹看到一座山上泥石流冲刷出的道道痕迹,贾先生说:“遍体鳞伤啊,要是人,不知有多疼。” 后来《山本》里就有句金句“花开花也疼”。这两句话是高度的统一也是吻合了贾平凹的“天人合一”思想。



      贾平凹在卢氏到位于兰草中学大院里的红二十五军军部参观。向当地同志了解卢氏的历史渊源,谈卢氏的地理环境,谈卢氏的文化底蕴,谈红二十五军经卢入陕,而《山本》里就写了红二十五军在河南和商洛一带的行动。贾平凹说他写作《山本》前后三年里,提醒自己最多的,是写作的背景和来源,也就是说,追问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如果背景和来源是大海,就可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背景和来源狭窄,只能是小河小溪或一潭死水。 

       贾平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践行的。他写《山本》就要搞清写作的“背景和来源” ,尊重历史以及历史里的人物。这也就是我在研究《山本》之后的一篇文章里提出的一个观点:

      《山本》从现实生活中来看是曲笔反映了魏民洲从河南到陕西“发迹与毁灭”的历史。如果仅仅是写《秦岭志》哪有何意义?贾平凹能写过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吗?肯定写不过,只有文学才能把地理历史和人物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贾平凹到卢氏的根本目的不是像普通人那样没心没肺的“胡逛”“闲谝”,他是在谋划着写一部《秦岭志》,而且是42万字的“大书”,关设着天地人神,构连着红军、土匪、逛山、刀客以及秦岭里的百草和用百草酿制的草药。从而反映出军阀割据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表现出来的人性的残酷。


       伟大的作家每一个足迹都不会白费,那都是为他今后的作品做伏笔。贾平凹去了一趟甘肃就写了《定西笔记》,去了一趟陕北就写了拐卖妇女的《极花》,登上太白山就写了《太白山记》,去了一趟山阳就写了《小白菜》,去了河南就写了《山本》……


       贾平凹这种从不叫一日闲过,到一处写一处的精神和古代担负着文化采风使命的官员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贾平凹的《山本》也算是秦岭的“作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什么是人间值得?这就是人间值得。贾平凹用脚丈量秦豫大地,用笔行走在中华龙脉之上。终成关中才子,一代鬼才!也让他建构的《山本》在中国长篇小说长廊里拥有了一席之地。贾平凹的这次河南之行,含金量是足24k的。


丰阳玢子2022年2月20日凌晨四点草就于“望贾庐”
注:因仰望贾平凹先生,故为鄙人居室取名“望贾庐”



作者简介:陈斌,笔名丰阳玢子,商洛作家在《法制日报》《延河》《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万字,著有文集《大墙红尘》《商洛方言拾趣》《七中队纪事》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