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散叶|不通外文的林纾翻译《茶花女》

 星河岁月 2022-02-20

不通外文的林纾翻译《茶花女》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160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福建闽县人,他从小喜欢读书。从13岁到20岁期间,林纾省钱购买了2000多卷残破古书,轰动乡里。1882年,21岁的林纾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来六次赴京赶考,均未考上进士。后来,他遍读中国古籍,尤其对唐宋小说钻研颇深,为后来翻译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纾真正开始翻译小说,开始于1897年。当时,林纾年轻丧偶,郁郁寡欢,为帮助他排遣郁闷,好友王寿昌提了个别开生面的建议,合作翻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因王曾留学法国,由他口述故事情节,让林纾再以美文写出。两年后,《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出版,这类题材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天外来书,再有林纾优美凄婉的文笔,十分打动人心。

图片

▲林纾

作家与“乐迷”兼并一身的村上春树

作家们总有一些特别的爱好,如巴尔扎克写作的时候嗜咖啡成瘾,福楼拜白天休息,夜晚写作,海明威喜欢站着写作,马克·吐温喜欢航海冒险,还有的人爱好音乐。村上春树迷恋爵士乐,米兰·昆德拉、赫尔曼·黑塞喜欢古典音乐,余华也曾狂热迷恋古典音乐。据统计,从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到2005年出版的《东京奇谭录》,他的作品中出现音乐曲名、音乐家名字达近八百次。他非常喜欢直接援引乐曲作为小说的题目,如《挪威的森林》出自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同名歌曲,《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隐含了李斯特的钢琴组曲《巡礼之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舞舞舞》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也都是出自音乐曲名。村上春树最爱爵士乐,曾经写过《爵士乐群英谱》,专门介绍爵士乐史上的乐手们。他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摇滚和古典音乐也很偏爱,《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是他与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对谈录。村上春树在音乐随笔集《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中提到,“书和音乐在我的人生中是两个关键物”。他屡次谈及音乐对他创作的影响,尤其是音乐节奏对小说创作的启发。他将爵士乐自由的节奏和即兴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小说中,让小说的节奏快慢相间。

图片

▲村上春树书房里的唱片墙

何炳棣:此生曾进过的“天堂”——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

清华园位于北京西郊,原址是清代园林。论硬件条件,清华的校园在当时的国立大学中是首屈一指的。它设立时,美国政府提出愿向清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指定其用途须用于教育方面。于是在1911年由外务部和学部筹建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选派青年人才赴美留学。1925年改名为清华学堂,1928年正式成立“国立清华大学”。因而清华不同于其他学校,它隶属于外务部(后为外交部),经费方面一直较为充裕。它招收学生主要为留学美国准备,因此学校在场馆设施、课程安排等方面都偏西化。校内环境优美,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等现代设施俱全,吸引一批大师级人物和青年学子。何炳棣先生曾深情回忆清华时光:“如果我这生曾进过'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间的清华园。”

图片

▲何炳棣

竺可桢日记里的 “上海解放”

七十年前上海正处在解放的前夜。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当年为躲避被国民政府胁迫去台湾,或强派他往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移居上海。故留下上海解放时他本人活动的日记。竺氏日记历来内容详尽,尤其是数十年间,坚持记录气象,这些特征,在他这几天的记事中均反映无遗。竺可桢记录说,5月24日早晨阴天,华氏69度(即摄氏20.6度)。下午多云(竺氏用词为“昙”)。6点起床后,阅读Hesps著《宇宙之构造》。中午听说,大西路(今延安西路)有枪声,打电话了解,长宁路一带尚安定。从报纸上获知,大光明电影院放映劳伦斯·奥利佛主演的莎士比亚名剧《王子复仇记》,今天是最后一天,便决定午睡十分钟后,乘10路汽车前去观看。电影预定2点半开映,因为要戒严,待他2点赶到时,已经提前开演了。电影4点多钟散场,竺可桢沿南京路步行, 6点半回到岳阳路中央研究院(今中科院上海分院)住地。晚饭后,枪声、炮声甚密,又听说长宁路已成真空,徐家汇下午交通也曾断绝。入夜枪炮密集,几于每分钟有。10点上床后即入睡。凌晨3点曾醒一次。竺可桢又记,“晚市长陈良、警备司令陈大庆均弃职出走,留赵祖康作交代。”26日。早晨阴,华氏70度。日中阴,东南风。下午三点起微雨,晚上华氏72度,子夜大雨。这天,“解放军由吴淞、江湾开入虹口,上海全部解放。”

图片

▲竺可桢

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已故获奖者

诺贝尔奖一般不会颁发给已故的人,比如,我国的老舍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不过,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就是个例外。卡尔费尔特是瑞典唯美主义流派诗人,1907年,他担任诺贝尔文学奖主次委员会委员,1912年,任该委员会的终身秘书。正是由于在委员会任职的原因,瑞典学员曾多提名颁发给他诺贝尔文学奖,但都被其本人推辞了。由于他的诗具有无可置疑的艺术价值,直到1931年,卡尔费尔特终于被授予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这时的卡尔费尔特已经逝世6个月之久。卡尔费尔特在193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瑞典人第三次把这个奖项授予自己本国人,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一次颁发给一个已故的作家,截止到今日也是惟一的一次。

图片

▲卡尔费尔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及“圈阅”公众号观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