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大连北溟子 2022-02-2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建龙

关键词:陕西龙山、齐家文化、杀殉人、奴隶制、文明。

在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需求促进了人类思想或意识形态领域的改变和发展,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存中,墓葬最能反映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的改变状况。譬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瓮葬、木棺葬、石棺葬、竖穴葬、洞穴葬等,还有随葬陶、石、骨、铜、铁、金、银、玉器等生活、生产用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会深深地打上当时人们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所以,从墓葬看当时人们社会的构成、思想意识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可靠的。

齐家文化,自1924年英籍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在中国甘肃广河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以来,在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中,我们对齐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有了新的认知或比较充分的实物证据。特别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阶段所发现的墓葬遗存,充分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状况。

齐家文化,是源于中国西部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的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与此相邻、面貌相近而时代相当的另一支文化,即分布在甘肃东部包括陕西全部和山西、河南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常山文化”,而陕西则称之为“陕西龙山文化”。北京大学的严文明教授为了将其区分开来,曾将其两支文化分别称之为:“东齐家”和“西齐家”。东部这一支现在的调查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研究进程也突飞猛进,特别是近些年来发现或发掘出了多处城址和墓葬,最为突出的如陕西神木的石峁城址和墓葬群,以及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和墓葬群等其碳十四测得年代在距今约4300年左右。而西部的一支即分布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它以广河齐家坪、永靖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临潭磨沟以及青海乐都栁湾、民和喇家等遗址为代表,其年代也在距今4300—3500年间,该类遗存则前期的遗址调查发掘较为突出,而后来的进度相对落后。但它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文化内涵的研究或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索。

一、东部的“陕西龙山文化”墓葬所反映的一些现象

陕西龙山文化包括山西陶寺遗存,它们已经有了宏伟高大的城址,说明了战争防御已经是不可懈怠的必有建筑,部落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也就是说,这时的人们思想已经开化,私心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的极限,多吃多占或掠夺她人财物甚至于土地等都成了追求的目标,所以就形成了打仗(战争),为了一方的平安,城墙或壕堑也就应运而生了(图一)。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一 陕西神木石峁城

特别是石峁和陶寺以及同类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些墓葬中,不仅随葬品的多寡和质地的优劣等反映出其贫富分化、高低贵贱的阶层关系,还见有一些杀殉或女殉的现象,这充分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部落内部业已出现了阶层(阶级)相互压迫或奴役的局面,甚至将下层人的生死命运看成和一般动物一样,在“死尤重生”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将自己的财产代表包括自己私用的人在内都可以一起带走。如2012年在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发现了两处共48个人头骨,每处均有24个头颅。一处位于外瓮城南北向城墙的外侧,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靠近北墩台(图二)。其中大部分是女性,有人也认为是战争俘虏,但女性不会是战士的主要成员吧?故应该是祭祀,死者也应该是本部落的人或被奴役者——“奴隶”。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二 陕西神木石峁祭祀坑

属陕西龙山文化石峁城时期的一些墓葬中明显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女性是首选被奴役者。如:

神圪垯梁遗址2013M7,墓主人男性,年龄35—39岁,葬于墓底中部木棺内,仰身直肢;棺外西侧有一女性殉人,年龄20—25岁,侧身屈肢,面向墓主,四肢呈捆绑状(图三)。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三 神圪垯梁M7墓葬图

韩家圪旦遗址M2,墓葬位于石峁城内韩家圪旦遗址区,墓主人位于墓底中部的木棺内,因为严重盗扰骨架几不存在;棺外南侧有一女性殉人,年龄16—17岁,侧身面向木棺,左肘前屈,双臂双腿被缚(图四)。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四 韩家圪旦M2墓葬图

新华遗址发掘于1999年,也属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其最完整典型的M61也是一座女性殉人墓,男性墓主仰身直肢于墓底中部,东侧有一年轻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双臂上屈置于男性肩部[1](图五)。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五 新华M61墓葬图

此葬式更像甘肃齐家文化中的女性殉葬墓,略早些的秦魏家遗址中的一些墓葬就是采用类似的葬式。使用女性活人进行随意杀戮或殉葬的现象,这已经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特征。又有战争和城防,又有奴役和随意杀戮,甚或杀殉随葬,这已经不是阶级的门槛或奴隶的萌芽了,而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奴役压迫和生活权力的剥夺。奴隶,这一群体已经形成,私有奴隶现象已经被认可,氏族公共秩序已经被打破或瓦解。

二、西部的“甘肃齐家文化”墓葬所反映的一些现象

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发生的时间相当,虽然还没有发现建筑城墙的遗迹,但青铜冶炼和铸造术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发现的墓葬中所反映的现象,基本与陕西龙山文化墓葬中所反映的情况相一致。如随葬品的多寡,女性的人殉葬式结构,还有被认为是祭祀礼器的玉璧或石璧的大量占有等,都不亚于陕西龙山文化,可见其社会发展的进度是基本同步的。

如秦魏家齐家文化遗址,位于甘肃永靖县莲花城的西南部,与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隔沟相望。1959~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谢端琚先生主持了两次发掘,清理出138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是保存较好较完整的一处齐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

特别是其成年男女合葬墓中的男女葬式明显有别,一般都是男性仰身直肢居右,女性侧身屈肢居左并面向男性呈屈服状,双手上举于男性肩部(图六)。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六 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M106平面图

当时发掘者认为:“这种葬俗表明当时已存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大部分墓都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猪下颚骨等随葬品,其中3座墓出有铜器。铜器有铜环、铜锥、小铜斧和铜饰件等。随葬猪下颚骨各墓数目不等,少者仅1块,多者达68块。猪作为家畜是当时衡量财富的标志,数量的差别,表明当时社会上已出现贫富分化现象。[2]”

还有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的齐家文化墓葬中,这种夫妻合葬以及女殉现象都反映的更加充分。皇娘娘台遗址位于甘肃武威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处。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皇娘娘台附近发现大批齐家文化时期的房子、窖穴、墓葬及其大量的随葬品,有石器、玉器、铜器、陶器等,成年男女合葬墓和红铜器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该遗址的房屋多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有白灰面居住面,共发现6座。在住室周围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窖穴分布,用于储藏东西。保存较好的一座,面积约12平方米,灶坑居中,室内遗留工具、陶器20件左右。

墓葬较多,多与窖穴、住房交织在一起,有些则直接利用废弃后的窖穴埋葬,应为不正常死亡。其他墓葬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共88座。无葬具。有单人葬和合葬两种,前者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后者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小孩合葬等,葬式比较复杂。成人男女合葬墓中,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侧身屈肢(图七)。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七 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M38平面图

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侧身屈肢。无论哪种,从保存较完整的女性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这类合葬墓的随葬品一般较丰富,有石璧、玉璧、玉璜、绿松石珠、粗玉石片、红铜器、陶器和猪下颚骨等,个别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多件玉璧。成人男女合葬墓当属夫妻(妾)合葬,明显地反映了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境况。其中有一墓内合葬一男二女,男性仰卧居中,左右各卧一女性,均呈侧卧屈肢,面向男性,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服侍顺从之意,郭沫若先生看后说:“这好像显出恋恋不舍的样子”。其反映出当时社会贵贱等级分明,男性占有统治地位。也有人认为这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阶段(图八)。

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M48平面图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八 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M48平面复制图

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其中的刀、锥、钻、凿、环等30件红铜器和一些铜渣,是中国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红铜器。还发现有40多片羊、牛、猪的肩胛骨为卜骨。卜骨都有明显的烧灼痕迹,但一般不钻不凿,仅少数有轻微的刮削痕,与殷商时期差别较大。还有牛、羊、猪、狗、鹿等兽骨,反映出畜牧业的发达。而骨针、骨纺轮则标明纺织和缝纫手工业也相当盛行。箭镞的普遍使用,可知狩猎仍是人们的一种辅助性生产。

从文化性质上看,皇娘娘台遗址属于齐家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一个代表性遗存,它的陶器组合中渗杂了一些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成分,表明它是继承发展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而来,并有着比较浓厚的地方色彩。特别是数量较多的黑彩双耳罐和纺轮以及彩陶豆等,都绘制有与马厂文化彩陶很相似的菱形几何图案;其中敞口高领双腹耳壶,不仅腹部要比齐家坪同类器突出,而且,还有明显的折肩。河西齐家也同样有为数较多的精美玉器出土。从整体特征来看他们与黄河以东的齐家文化是同时并存发展的,但其人们的生活习好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可见他们属于同时期不同的两个文化群体。其绝对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但其生产力水平似相对滞后[3]。

磨沟齐家文化墓群遗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乡(今王旗)磨沟村北,洮河南岸。 2008~2012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进行发掘。遗址范围内发现有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和寺洼文化等遗存。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共清理墓葬1662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金器等随葬品一万余件。

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的陶器与广河齐家坪墓地出土的陶器造型特征很相近,唯墓葬结构有所不同,其大部分为家族式墓穴,即一穴分左右室或上下阁楼偏洞室墓葬,有多人多次合葬于一室的习俗,个别偏室口发现有木板或木棍封门的痕迹;单人葬较少,合葬墓居多,少则2-3人,多则10余人,成人、儿童皆有,多为仰身直肢藏式。根据人骨布局来看,有一次合葬的,也有多次合葬的,并设有头龛、脚龛或侧龛以放置随葬陶器。有些墓葬还存在明显的殉人、殉牲现象,殉人1-4人不等,多俯身或侧身屈肢有双手掩面者,似为活埋所致,均置于墓道填土中(图九、十)[4]。此外,在偏晚的齐家文化墓葬中,有的陶罐与寺洼文化同类器物十分接近,明显有向寺洼文化转变的迹象。这就把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关系,第一次明确地联系起来,并表明寺洼文化是齐家文化的去向之一。同时还发现有寺洼文化的陶器与齐家文化的陶器共存,以及寺洼文化墓葬叠压打破了齐家文化的墓葬等现象。表明寺洼文化是在齐家文化后期进入此地,随后则占据此地,并发展起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九 磨沟齐家墓葬的基本结构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从考古发掘墓葬看齐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图十 磨沟齐家文化出土器物组合

三、结语

由于广河齐家坪墓地的资料在种种原因下没能和广大读者见面,但从以上三遗址中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基本可以代表齐家文化发展的早中晚三个阶段。

前面已经说过,甘肃齐家文化虽然还没有发掘到城址,但其他文化内涵与东部的“陕西龙山文化”基无二质,特别是墓葬中所反映的社会群体与结构,生活方式与习俗等都是相一致的。正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的研究员魏怀珩先生在第四次发掘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后所说:

“从墓葬来看,贫人墓与富人墓对比十分明显。如M48,墓制宏大,随葬品达九十余件,还随葬白色和绿色的小石子三百余颗;而M79的墓主人则葬于废弃的窖穴中,无任何随葬品。这种埋葬的差别,正反映了两者生前贫富的差别和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

“这次发掘的二人合葬墓十二座,其中除两座为成人与小孩合葬外,其余都是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是这次发掘的新收获。成年男女合葬已有固定的葬式,均为男左女右,男子居于墓内中部,为仰身直肢葬,女子则侧身屈肢于其旁,面向男子。唯M76女子是背向男子的。这种葬式与永靖秦魏家的成人合葬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秦魏家为男右女左。这反映出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已经确立,男子在社会上享有威望,在家中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则屈从和依附于男子,处于被奴役和被压迫的地位。”

“这次发掘的两座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同过去发掘的M24是一样的,中间是男子,为仰身直肢,女子在两侧,为侧身屈肢,都面向男子。这两座墓分别打破窖穴和葬于灰层中,属于晚期才出现的。这在齐家文化一夫一妻制的原则下,不可能是一夫多妻制的反映,有可能是奴隶殉葬的一种反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差别的出现,以及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内部一系列的变革。齐家文化所处的时代是氏族社会走向崩溃,阶级社会即将诞生的时代。”

“齐家文化的社会内部已经充满了各种矛盾,原来那种原始共产制下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则,处处遭到破坏和打击,其结果必然是以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设压迫的关系所代替。可以看出,齐家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已进入原始社会行将崩溃的军事民主制时代的最后阶段,奴隶制社会的诞生将成为它的必然结果。[5]”

实质上,只要承认了或默认了奴役或者奴隶在家庭和个人中合理存在,就说明这种制度已经形成,山、陕、甘、青这么大范围都处在同样的阶级压迫和奴役杀戮的社会氛围中,不能说是一种偶然,或是一种地方习俗,更不可能是某种偿还和抵押,而是一种阶层性的社会制度。换言之,也就是一种奴隶制社会的初期形式——家庭私有制的一种高级形式。而到了公元前2140年左右的夏禹执政时期,这种奴役奴隶的形式也就合法化了,并且成为了一种中央集权的国营奴役制形式,也就是大家习称的正规奴隶制时代的开始。

关于奴隶制的特征。斯大林说:“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底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生产工作者便是奴隶主所能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6]。

总之,中国奴隶制社会自夏禹执政开始至秦统一六国为止,奴隶制前后共计经历的历史为一千七百七十四年。

也就是说真正的奴隶制夏商一千多年,西周分封制建立后开始改造奴隶制花费了七百七十多年直到秦统一后才算结束。但边缘区或以外的一些民族还有余孽存在,譬如我们2010年在甘肃张掖民乐八卦营发掘的一批西汉墓中就有奴隶杀殉的现象[7]。还有2010年在甘肃酒泉玉门白土梁东汉墓中也发现人殉现象[8]。

至于夏禹生于何处?长于何处?初建都于何处?现在解答还为时过早,都没有比较确切的依据。但从考古学文化来看,陕西龙山和甘肃齐家文化皆有可能是夏的祖文化,而按传说记载论,甘肃齐家文化是夏禹的祖文化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在夏禹接管了尧舜时期家庭奴隶存在的社会群体后,将其奴役奴隶方式合法化和制度化,同时又改为国营化,这也就是夏代奴隶制社会的来源。而中国真正的文明出现和开始,还是得在齐家文化之前去查寻,如青海乐都栁湾距今约4500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就已经盛行家庭性的夫妇合葬和夫妇与孩子的合葬,其中二人合葬墓有M593、M990、三人合葬的M972等[9],虽不能明确其是奴役或杀殉,但家庭私有化的完整程度已经突显,夫妇合葬和夫妻与孩子等家庭成员的合葬,都说明了小家庭的组合形成和存在。也就是说,马厂文化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存在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

注释: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等《石峁遗址的女人殉》《考古》2020年5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甘肃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 2期。

[3]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 2期;《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 3期。

[4]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西大文博学院考古专业《甘肃临潭磨沟齐家墓地清理发掘》待发表。

[5]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魏怀珩《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4期。

[6]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950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版第30页。

[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民乐八卦营—汉代墓群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玉门市白土梁汉晋墓2010年发掘报告》《甘肃省基本建设考古报告集一》文物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9]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栁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