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蝗灾时人们由于迷信而不敢捕杀蝗虫,但也多有吃蝗虫的记载

 政二街 2022-02-20

每有大旱必有大蝗,一般旱灾之后就会出现蝗灾。这个时候,人们在史书上往往都会看到“饿殍遍地”之类的词。可能有人会问,人饿极了的时候连观音土都吃,难道不能吃蝗虫吗?

其实,古人也吃蝗虫,只是因为飞蝗捕捉难度大,迷信,不好吃等原因,吃的不多。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关中地区都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贞元元年夏四月”,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

而且,不仅百姓吃蝗虫,皇帝也会在蝗灾来临后,带头吃蝗虫,以示灭灾的决心。比如唐太宗和唐玄宗就吃过蝗虫,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百姓,蝗虫是可以吃的《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开元四年(716年),河南一带发生了蝗灾,广阔的中原土地上,蝗虫肆虐,许多的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面对天灾,救时宰相姚崇上奏唐明皇,要天下百姓齐心协力,共同捕杀才是正策。

唐明皇下旨依策执行,只是朝中官员和普通百姓的思想岂能一下子转变,所以扫蝗的工作进展不顺,姚崇又给皇帝献计,请他用亲自吃蝗虫的行为来打破大家的顾虑,唐明皇还亲自来到了田间地头,实地了解灾区情况,真是惨不忍睹。他就命人抓来几只蝗虫,略加调制,就简单粗暴地吃了下去。并且说:“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

另外,不仅是中国古代,古代欧洲、中东人如果碰上了蝗灾、旱灾,也会吃蝗虫。

比如民国四年(1915年,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爆发蝗灾,大批的蝗虫从外高加索方向直接飞入这几个地区。

一时间,蝗虫是铺天盖地,遮天蔽日,数目简直无法估计。待蝗虫狼吞虎咽地吃掉它们路过的植物后,三地的庄稼完全灭绝了。最后不仅穆斯林开始吃蝗虫充饥,就连对食物要求极为严苛的犹太教徒也开始捏着鼻子吃蝗虫。毕竟不吃就会饿死(目前蝗虫在以色列已经是合法食物了)

由此可见,吃蝗虫在古代不是新鲜事,不仅古代中国人吃,中东、欧洲人也会吃,毕竟饿极了,人吃人都不稀奇,更何况蝗虫?

至于说为什么现代人会有古人不吃蝗虫的印象,这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

首先,如果爆发了蝗灾,那么地里的粮食就会绝收,农民一年都没吃的,而仅靠捕蝗虫补充营养,是绝对不够吃的

蝗灾的蝗虫与一般的蝗虫不同,是飞蝗,也就是会飞的蝗虫。这种蝗虫来的快,去的速度也快,靠人力捕捉非常难。通常来说,蝗虫吃一百斤的粮食,古人靠人力能抓十斤蝗虫就很不错了。这么一点点分量,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是根本不够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蝗灾之年,都会有那么多人饿死的主要原因。

第二,迷信。

虽然蝗虫可以吃,但古人还是迷信,认为蝗虫是神派来,不能随意捕杀,必须虔诚祭祀蝗神才能消除蝗灾。而这种迷信就导致了蝗虫泛滥的时候,老百姓不敢抓蝗虫。等到蝗虫飞走以后,再想吃蝗虫充饥时,又抓不到蝗虫了。

比如《新唐书·姚崇传》中就有此类记载:“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

姚崇

身为宰相的姚崇收到奏报后,气得要死,就命令基层官员督促百姓灭蝗。可是基层官员也迷信,也不敢灭蝗。

最后,还是姚崇说动了唐玄宗,让唐玄宗食蝗,给全天下做表率,玄宗照办,并且派出御史督办捕蝗一事,督促各地灭蝗,这才平息了当年的那场蝗灾。即便玄宗下令,朝廷内部还是有人有意见,认为不该捕蝗,这件事情在当时吵了很久。

另外,蝗虫不好吃,也是古代人一般不吃蝗虫的原因。这一点不需要多解释,好吃的东西在中国,通常会被吃成保护动物。而不好吃的玩意,比如清道夫,通常会泛滥成灾。

总的来说,古代人遇见蝗灾时,通常会先祈求老天爷保护,错过了灭蝗的最佳时机,而蝗虫不好吃,也导致古人能不吃就不吃。等到完全没东西吃时,又会遇见没多少蝗虫可捕捉了的尴尬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对古人吃蝗虫记载不多的几个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