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棋中的兵法

 谋公 2022-02-20

围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策略性游戏,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对抗性的文化与竞技项目。黑白双方在纵横十九路的棋盘上布阵、交锋、决胜,时而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时而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棋局中从不乏精彩的战斗和激烈的对杀,令古往今来无数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因为其胜负性和对抗性,人们常常以棋言兵,或者以兵论棋。汉代的马融在《围棋赋》中说“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宋代的张靖甚至模仿《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文体写出了总结棋理棋谚的《棋经十三篇》。其中不少理论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一脉相承,例如主张在对局中“奇正相生”,“避实击虚”等。但同样有许多人说棋毕竟是双方信息对等公开的回合制游戏,远远没有战争中的因素那么复杂,其中没有兵法思想,棋理与军事思想没有通同之处。

那么棋理与兵法究竟有没有关联,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下面作者就结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来阐述棋与兵法的联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要探究两样事物间有无共同点,我们可以考察其本质是否相同或有无关联。棋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回合制游戏,双方轮流落子,每下一步棋都会在棋盘上形成不同于之前的新局面,对棋局造成新的影响。因此棋本质上是逻辑演变的过程,每一步棋都是一个“因”,所形成的新局面就是“果”,而棋的规则即为逻辑前提,在这样的逻辑关系下会形成棋局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局中的黑白双方是一对矛盾,却又共同构成棋盘上的局面,即为对立统一的双方,这些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棋手在落子前需要思考才能下出合理的招法,这个思考其实就是逻辑的推演,即我这步棋下在哪里会形成一个什么局面。而战争也是符合逻辑的,逻辑的前提是战争的变化规律,每一次行动都会造成新的战局,对战争产生新的影响。这样的变化同样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一场战争中也存在两个阵营,双方产生矛盾,却又同在矛盾中形成战争,同样符合辩证法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围棋和兵法都可以用辩证法来理解,其变化都符合逻辑关系。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兵法中提倡用兵“奇正结合”,棋局中主张手段“奇正相生”;兵法中认为取胜应该“避实击虚”,棋理总结攻击也要“避实击虚”;兵法中重视“兵贵神速”,而棋理强调“行棋效率”。无论兵法还是围棋,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解释,其理论经高度抽象总结之后都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这就是为什么从弈棋中演变升华而来的“博弈论”可以用于处理各类矛盾。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围棋可以用兵法的思想来解释,而棋理同样可以指导战争行动。

明白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讨论围棋中提炼出来的兵法了。说白了就是取胜之道。

对弈第一要诀是会“算”,也就是逻辑推演。围棋的目的是占得比对方更多的“空”,即棋盘的交叉点。而棋盘上有361个交叉点,双方不可能都占得一样大的“空”,所以想赢就必须采取策略减少对方的空而增加自己的空。要确定策略就需要逻辑演算,考虑所有存在的方法并推演每种方法所导致的结果,并执行其中最有利一种。战争中同样需要推演,《孙子兵法》的第一篇中就阐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例如甲午战争中双方兵力和装备大致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日本在战前就制定了针对北洋舰队主力舰的作战方案,甚至考虑了一旦战败退守本土的计划;而清军未能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在黄海海战这一关键战役中仓促应战,阵型错乱,伤亡惨重。类似的还有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特拉法加海战,二战中的中途岛战役等。纵观成功的战例,获胜的一方往往都在事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充分考虑敌我态势,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预案,做到有备无患、算无遗策。所以,无论下棋还是打仗,首先要会推演局面,制定策略。

围棋是双方对抗的策略性游戏,我们要尽可能地洞悉对手的招数而不让对手知道我们的意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必不可少地要用各种奇巧的招法。飞刀定式和骗招往往令人防不胜防,这些招法都极具诱惑力和欺骗性,利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诱使敌方做出错误应对。表面看往往是冲、夹、挖等常见手段,若不加详察就按习惯去挡、立、打的话,就会中计,或损兵折将,或弃城失地,甚至导致全局的失败。对局中我们要会识别飞刀,每一步棋都要考虑对手的意图所在,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能一味受惯性思维主导;同时还要学会运用飞刀迷惑对手,有时正面交锋占不到便宜,适当使用骗招可能会收到奇效。同理,战争中也充满了欺骗和迷惑,《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两军对圆,布列堂堂之阵而僵持时,常规手段往往不足以打开局面,相反,采用计策诱骗敌人犯错,会为自己创造取胜的机会。这就是“奇正结合”的战术思想,历史上不乏设奇谋与出奇兵取胜的战例,整个三国时期的战争就是一部奇谋诡计的合集;在军事史上千古流传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就采取一系列诈术欺骗敌人,诱使敌人轻敌冒进,又在决战中埋伏奇兵从背后偷袭,最终以少胜多,大获全胜;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开辟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使日军腹背受敌,其中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更是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令日军头疼不已。甚至有刘伯承元帅在同一个地方四次伏击日军均使日军上当的经典战术,堪称运用奇谋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没有哪个成功的将领不用奇谋,没有哪次精彩的胜利不出奇兵。我国古代有人说围棋是“伪诈害争之道”,一步骗招既要清楚地瞄着对方的弱点,又要诱使对手做出错误的判断。也就是兵法中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对手走错棋,我们就可以加以利用而收获利益;敌人调度失误,我军就可乘机攻打而击溃敌人,这一点无论战争形式如何变化都适用。

然而对局中很多时候,我们所用的飞刀会被对方识破,早早地防范。用奇谋诡计骗不到对手,要如何确保取胜呢,这就需要利用棋战的一般规律指导行棋。著名的“围棋十诀”就是对棋理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包括“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基本确定了行棋方向和原则,向宽阔的地方抢占大场,对敌人有利的地方也是我方要抢占的要点;补强自己的弱点,照顾孤弱之棋;将攻击目标赶到自己的厚势下,集中优势力量围歼;避开对手的厚势而抓住薄弱的棋形进行攻击。这样下棋会使己方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战争中也可以运用这十条口诀指导军事行动,集中优势兵力并分割敌人,各个击破;及时补强自身,确保我军的联络和交通要道。其中最精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不得贪胜”,《孙子兵法》认为要“围师遗阙”,而《战争论》也主张不能超过进攻的顶点;所谓“顶点”就是攻守易势和优劣转换的临界点,因为无论攻守双方还是优劣双方,都分别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作战和对局类似,优势一方心理上常常倾向于扩大战果,追逼敌人;而退却的敌人未必就是丧失战斗力的溃兵,在收缩的过程中往往会凝聚力量,巩固防守,如果我们贪图胜果,过度的追击就可能导致己方兵力分散,战线拉长,部署产生漏洞,各部力量脱节无法支援,这就是“超越进攻顶点”,反而容易被对手利用,造成攻守易势,反胜为败。拿破仑征俄,希特勒侵苏等先胜后败的例子均是因超越进攻顶点,使自己的力量削弱而导致的。棋的威力本质上由位置决定,理想的棋既要有确保做活的眼位,还要有顺畅的出头以便向中腹发展。根据地被对手搜刮,整块棋就如同浮萍一样飘了起来,不得已只能外逃,如同流寇。而如果出路被封锁,只能就地做活,整队棋支援全局的力量就被大大限制了。一旦下缺眼位,上无出路,那么就只能与敌人贴身对杀以求突围,否则迟早是一块死棋。因此杀棋最好的手段不是贴上去步步紧逼对方的气,而是在扩大自己眼位的棋时限制对手的眼位,飞封、单关等手段往往比紧贴对方更有效,不仅能“鲸吞”对方的棋,还避免因绞杀不成而导致己方围的空被击破。棋的眼位如同军队的根据地和赖以生存的资源,向中腹的出路就像交通与活动范围一样,决定这支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打败敌军最好的方法不是与敌人贴身搏斗,而是限制敌军的资源和行动,不让对方发挥威力。在攻击中获取利益,着眼于全局使敌军失势,让敌人失去与我军交战的有利条件和能力。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清之战时,由于明军在山海关一带重兵布防,清军久攻不下,便绕道蒙古,多次深入中原,袭扰后方,最终动摇了前方的明军部署。历史上还有元灭南宋时期蒙古军队向南方大迂回和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两个相似的战例,就如同在全国这个大棋盘上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并不拘泥于与敌军捉对厮杀。

除了奇谋骗术与处理矛盾的规律之外,围棋对人最有裨益的是大局观。马云曾经戏称自己“输了围棋,却爱上了大局观”。棋盘空间广阔是围棋不同于其他棋类的特征,纵横十九路,三百六十一点使局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每一手棋的选择很多,各部分之间看似相距甚远却又相互影响,局部的得失影响全局却又未必决定胜负。具备大局观才能看清全盘形势,下出最有价值的一步棋。所谓大局观,包含对大小的判断和发现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围棋最终的目的是占领比对方更多的目数,每一步棋都有其价值,通常可用目数来衡量。高明的棋手在行棋时不会计较蝇头小利,而是选择价值最大的那手棋,为了获取最大的价值,即使牺牲数子甚至数十子也在所不惜。因此“弃子”是围棋基本战术之一,弃子争先,弃子整形,逢危需弃等都是为了保证自己不被价值甚小的棋子拖累,能腾出手来争夺更大的利益。如果分不清大小轻重,就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使对手从中获利。除此之外就是要看清敌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围棋从布局开始,下的是边角的棋,布的却是全盘的局。两个角上的定式要互相配合便于展开夺取边和中腹,两块棋要时刻相互呼应,形成足以控制全局的潜力,行棋时要处处争取先手,让对手被动应对,而自己掌握主动。一个局部受损要及时放弃,不能越走越重,对于废子和价值不大的棋,越逃往往死得越多,损失越重,进而拖累其他地方,陷入败局。我们在战争中也需要这样的大局观,不仅高层统帅要具备,基层指挥官也要具备,有了大局观我们才能清楚地明白目标所在,而不是四处搜索,看到敌人就扑上去。只有将主力投入到关键的决战战场上才能争取胜利,拿破仑就曾说过:"主要战场上的一次胜利抵得上次要战场上的一百次胜利。"我们看到很多"赢了战斗却输了战争"的例子,都是缺乏对大局的把握而造成的。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要着眼全局,舍小胜而谋大胜。现代战争中著名的"五环理论"就是大局观的应用典范,将战争中的目标按重要程度分为五类,主张集中力量优先打击价值大的目标。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敌所必救”,就是“争夺先手”,这样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试想若我军倾尽全力打击敌人一处目标,敌人却感觉不痛不痒不为所动,反而腾出手来打击我方重要目标,谁会更难受?在力量部署和兵力机动方面也要相互配合,打出漂亮的"组合拳",才能发挥最大威力。现代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屈服于自己,达成自己的目的。杀伤敌军,破坏敌国都是为达成目的的手段,千万不能为了杀敌而杀敌,为了作战而作战,而要清楚每一次杀敌的目的是什么,每一场战斗的价值怎样,每一步行动的方向何在。大局观对棋局的影响和对战争的影响一样,有人说职业棋手间的差距在大局观,同理,我们可以说高级统帅间的差距也在对大局的把握能力。从大局观的角度出发,我们才知道什么自己身处何方,是什么作用;何时需要牺牲,何事可以利用;哪些可以放弃,哪些必须保护。培养大局意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减少无谓的行动,博取最大的利益。

可以说,围棋中处处是兵法,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说“围棋,时人或以是兵类也。”棋理中可以参悟兵法,兵法中也可以体会棋理。从本质上来看,棋理与兵法都是辩证法对矛盾的理解,用于研究矛盾双方的联系与转化规律,处理矛盾,追求平衡的理论。棋与战争同为矛盾的两种形式,无论战争形式怎么变,本质上都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都可以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解决问题。

这就是围棋中包含的军事思想,也是其魅力所在,所以从古至今许多无法驰骋疆场,实现宏愿的文人武将,往往陶醉于纹枰之中,在黑白交织里享受决胜千里的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