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义贾家庄历史文化——古风

 天下孝义人 2022-02-20

往期回顾 

·  孝中旧址四景

·  飘洒的秋雨,你的泪

两千年来孔孟之道之修文治国,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代普遍的追求,作为农耕传统的贾家庄也毫不例外。村办庠学是由乡民集资而办,请先生、种学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少儿入学,有一定的普及性。能享受启蒙教育的儿童较多,尊师重教是良好的社风。所以到明清时,邑内文化昌盛,贾家庄在社会上的文化地位从普及程度,尤其清朝中期到后期的秀才出了八位,其中陈氏家族出了五位,郭氏家族出了两位,张姓出了一位。尤其陈天锡是汾州府八属著名饱学生员,威望最大,当时贾家庄有“秀才村”的称谓。
(一)崇文 

尊儒崇文的良风优俗不仅陶冶着古人,也滋养着后世的学子。

解放以来贾家庄村就一直重视教育,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重视教育的责任不推卸,以郭自强为首的村两委上任后,办教育大手笔,先后建成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校园,为贾家庄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从解放到现在从贾家庄走出的高中以上的人才有五六百之多,现在都是家庭的栋梁,社会主义建设的精英。
(二)尚德 

1992年《孝义县志》民俗篇761页记载:其民淳厚,知义、善信、好文。
贾家庄 村民在千百年来孔孟文化的熏陶下,确实有如上的秉性,传统的农耕文化、尊孔 思想,培养出村民勤于劳作、互守诚信、以诚待人、纯真朴实的淳厚民风。忠孝节义,礼仪廉耻是人人自律的信条。急公好义扶弱助贫是本性,不欺生,不欺外,更是外地人大量迁入贾家庄村的重要理由,爱兄弟是家和万事兴的保证。孝和义更是美德的文化精髓,这些传统的良风美德代代传承,家家户户和谐兴旺,同时也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村运亨通、和谐安宁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2003年我村村两委组织老年协会开展尊长敬老活动以来,涌现出十七户尊长敬老光荣户,五户好婆媳和十几位先进个人模范,就是贾家庄村民尚德古风流芳至今的极好例证。
(三)重农 

农耕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根基,是立国之本,也是立家之本。
乾隆《孝义县志》载:县人,谋食无他奇技淫巧,除农圃外则负薪掏煤,赶骡脚,大抵夏秋力田亩,春冬地冻则入深山。
贾家庄地理特殊,条件优越,河床有肥沃土地上千亩,垣上有平地良田几十顷,乃天时地利。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小农生产意识,无粮不稳的忧患意识,农粮是立家 之本的生存意识,构成重农思想的核心。如何不违农时种好田,精耕细作多打粮成为每户农民必须思考的问题。
所以春种秋收四季劳作是贾家庄千年不变周而复始的生产生活主旋律。他们从简单的原始农具发展到复杂完善的耕作器械,实践了中国几千年农业立国辉煌的历史,支持了贾家庄村千余年的文明发展。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贾家庄继承先民农耕优良传统,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市农业生产战线的一面先进旗帜。2005年才放下耕作,转为市民,彻底脱离农业,农耕生产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

生产劳动停止了,但重农古风不能丢,传统不能断,只有继承发扬才能创新发展历史,为了子孙世代不忘根本文明,不忘历史,不忘农耕文明,2009年贾家庄拆迁时,村两委组织老年协会,组织动员村民将废弃的农耕家具收集、整理、归类、储藏,为贾家庄的三皇庙新建的民俗展览馆农耕文明展做好了前期准备。现在展馆初展布置已毕,在这里贾家庄先民重农思想、农耕历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贾家庄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四)商贾 

贾家庄商贾自古有之,它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试想生产生活中,没有买卖人从中调节供应所需商品(物资),社会运行将会停止。贾家庄工商业大面积成规模的发展是清中后叶。
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到了清中叶,乾隆盛世逐渐衰微,外国势力乘机入侵。国内南方太平天国崛起,北方义和团风起云涌,中部捻军起义,清王朝外忧内患不 断,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打乱,人民生活、地方经济、国家经济动脉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受阻,物资流动不畅。物资相对匮乏和文明进步的需求,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矛 盾,不良的社会背景同时也给小手工业者行商坐贾带来发展契机,提供了展示才 艺的舞台。在小农经济意识中,无商不富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人们在身边看得见摸 得着,有着深刻体验的不变真理,商业思潮在普通农民中开始萌动。
贾家庄先民对子孙后代的培养很重视,幼时克服困难也要送子孙上学,因为学而优则仕是千年不变的第一追求。学业不成最起码也要读上几年启蒙教育,认下几个字,能记流水账,学会打算盘,这就掌握了将来凭技艺养家糊口,凭脑子成家立业,到社会上经商闯江湖的基本技能。如果连启蒙教育也接受不了,则只有在家凭苦力耕作务农,放羊杂作,旧称“受苦”,这就是长辈对子孙寄厚望实施的三部曲,并且是家家如此,概莫能外,清末年间贾家庄村几乎家家有人走口外学徒经商,院院都有学艺之人。

学艺和经商成为年轻人进入社会第一站择业的首选。到民国初年,贾家庄三里长街就有手工作坊、商铺和客货栈达四十余家。其中,郭氏、任氏、宋氏经商最为成功。盖下十几座高墙大院,成为我村现在准备开发的宝贵资源。经商最成功的是郭士简的先祖郭鹤年,在蒙古经营发迹,到郭士琦时候已发展到十四家“万”字打头的字号。在汾孝地区、天津、太原和蒙古都有分号,成为孝义城西一大商户,成为孝义跻身晋商中的一支生力军。
这些靠技艺开作坊、靠金钱开商铺、靠地盘开货(客)栈,靠运输搞贩运的商家 不欺、不诈、不奸,靠诚信经营,不仅发家致富、生活殷实,同时也滋养了一方水土,培育了商业经营理念,为贾家庄成为交通运输、物流转运的旱码头提供了基础。郭士琦也因其经商业绩显著被清朝封为“钦加五品赏戴蓝翎议叙贡元”,民国初 年被选为“县东北议员,商务会董”。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