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手拍〕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走街串巷话胡同(五十二)

 新用户8926AVU2 2022-02-20

延寿街 胡同中一个人在京城最小
剧场听七十岁老爷子演绎京腔京韵

第三次去延寿街了,终于推开那间仅十平米的有着“京城最小的剧场”之称的“魁德社”的房门。说是剧场,其实就是一间临街的小屋。
“魁德社”,延寿街甲7号,位于整条胡同偏北口位置,门前的“招牌” “广告”昭示了它的“营业”范围和内容:京城最小的剧场,一个人撑起一台戏,最浓的京腔京韵,最绝的说拉弹唱,天桥余韵……
前两次去先是拍了一些魁德社的外景,想进入屋内,趴在门玻璃上瞅见魁德社的主人正在屋内小床上午睡,没有打扰就离开了。一直想着听他的曲艺,看他的演唱,于是有了第三次的登门。
敲门,征得同意进入屋内,说明了来意,主人开门见山,报上票价和节目内容,三段曲艺15分钟的演唱,包括单弦小岔曲《春景》、牛骨数来宝、快板小段《绕口令》。
经询问,这间魁德社的主人名叫于小章,今年已是70岁高龄的老人。 借着老爷子准备开场整理乐器、喝水润嗓的功夫,环顾这个称得上是京城最小的剧场。
舞台是门里靠北墙的一小块地儿,右边摆着一张长方桌,一把椅子(坐着用来演奏单弦),左手一米见方空地儿(站着用来表演快板书),观众席就是南墙边摆放的几把凳子和右手老人用来休息睡觉的床。墙上除了挂着各种表演用的胡琴之类的乐器和快板等,就是一些老照片。
看着这些老照片,老爷子讲起他的祖辈往昔的荣耀。他的爷爷于德魁是当时京城曲艺界真正的大腕,知名的大鼓琴师,曲艺界的“十老”之一,解放后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其父于少章,从小就在天桥表演曲艺,解放后进了铁路系统文工团,成为曲艺专业演员。到自已这辈儿,三代祖传,曲艺世家,说拉弹唱全活。
说到于小章的时代,曲艺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已逐渐式微,于小章干脆辞职下海“跑码头”,后期还到高档场所走穴。正是这十多年的“跑码头”、全国各地的走穴,积累了他丰富的舞台经验。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单干,于2006年他50多岁时,在延寿街开办了自己的剧场。
交谈间,老爷子已准备好他开演的家伙什儿,操起那把跟随他走南闯北几十年的三弦,坐定那椅子上,首先表演他拿手的单弦曲《春景》。
一个人在胡同中享用专场演出,听着老爷子字正腔圆的京腔京韵表演的小曲,仿佛已穿越到百十年前的北平、天桥……
牛骨数来宝,老爷子管它叫哈拉巴,就是在两块大牛骨上拴上铃铛等,一边拿着点儿敲出有节奏的响声,一边说唱,就是电影里经常有丐帮操持此物进行乞讨的场景。快板就是在牛骨数来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看完老爷子的演出,走在延寿街上,回味着老爷子演出时的唱腔、作派、举止、眼神,以及对曲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的见解,颇有一番感慨……
我们的胡同,需要有一些这样的场所,我们的胡同,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京城文化传承,它还要有一些传统的作坊,传统的手工,制作和销售,分布在传统的街区,形成京城特有的区域文化,让人感受到北京胡同的魅力。
(附延寿街简介:延寿街地处大栅栏、琉璃厂文化街区附近,形成于明代,因街北口西侧旧有延寿寺而街以寺名,现延寿寺已无存。该街南北走向,南起琉璃厂东街,北起大耳胡同,东侧由南向北与炭儿胡同、笤帚胡同、茶儿胡同、耀武胡同、三井胡同相交,西侧与百合园、泰山巷、刘家胡同、佘家胡同相汇,形成以延寿街为主的胡同群。该街仍保留着旧有的格局,1965年将花枝胡同、隆源兴夹道并入,定为现名。49号,经最新考证为王致和南酱园旧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