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年磨一剑 我们期待着他的“一鹿成名”

 格林书屋 2022-02-20

1月28日,广东省文艺评论家赵利平老师和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钟瑞军打了一通语音电话,得知钟瑞军在七年间钟情于鹿的形象,不惜周游列国了解鹿的习性和北上央美师从名师钻研画鹿技巧,并于近期终有所得,观作后内心震撼不已,于是连夜写下了一篇评论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美文画作。

钟瑞军: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以下为赵利平老师评论:

广东省青年美协主席钟瑞军,个子不高,两眼有神,激情洋溢;他才思敏捷,口才颇佳;他能演讲,会侃大山还善于调节气氛,善解人意会沟通的他所在的地方一般都不会担心冷场。别人“学而优则仕”,他是“业已成则艺”,他把事业做好,解决了生活品质问题转而拜师学艺专攻书画艺术,实现个人自幼的爱好与追求。如今他能书善画,尤擅国画花鸟创作,在行业内外颇具影响。

钟瑞军最近画了一批小鹿,打算今年办一场主题展览。将鹿单列出来作为主题创作在中国画上向来还是比较少见的,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鹿却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象。鹿在古代象征着爱情的永恒;“鹿”和“禄”同音,又被人们赋予了“福禄双全”的含义;“鹿”又与“路”谐音,人们可以生发出一路顺利,路路畅通等等的意象,比如一只鹿和花(与“发”谐音)在一起可说成“一路发”,两只以上的鹿和花在一起可说成“路路发”……等等吉祥的祝福。人们在家庭或其他场所挂饰有鹿的画或鹿的装饰摆件时便往往蕴含有和谐美好的祝愿。

在中国画上,人们说到黄胄时会想起他的“驴”,说起徐悲鸿时会想起他的“马”,钟瑞军选择“鹿”作为主题创作也应是受前人所启发而追求异曲同工之妙。他既借鉴学习,也不断琢磨着自己的笔墨语言,结合他对中国画的理解和笔墨基础,并借助自身对花鸟画的理解去提炼笔墨语言,从而创作出心中“鹿”的形象与气质;他把笔墨放在形体结构上,以没骨画法去表现,每一笔都兼顾了形与质,同时又不失中国画的书写性。

钟瑞军说鹿与驴与马都不一样,质感上更为紧致,气质上更为机警与动感。他对鹿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绘画上他把鹿拟人化,带着感情、温度,带着内心美好向往的感觉去描绘;他把鹿当成美女来画,当成心中的女神来画,秀美的大长腿,明媚的眼睛,有的还带着眼睫毛;取向上他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意把鼻子变小,显得更为秀气;结构上他也取得新变化,既有墨韵又有肌理;他这种画法似乎以前还没见过,他注重气质,注重意境,他着力于捕捉对象的精神气质与画境的人文气息,鹿在他的笔下也就有了一种灵动、自信与优美,仙气飘飘,气象不凡,既是画中的理想世界也是作者生活中的理想向往。

为了画好鹿这题材,钟瑞军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与精神,他跑遍全世界去看鹿,他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他电脑上、手机上有上千张关于鹿的优美图片和大量视频;各种各样的鹿他都去了解,说起鹿来如数家珍,什么梅花鹿、麋鹿、马鹿、驼鹿……他每个品种都能说上大半天,从形象、习性、生活环境到个头大小与生命长短等等。他说要了解熟悉对象才会喜欢上对象与表现好对象;要先进去再出来;要把眼中的鹿变成脑中的鹿、心中的鹿,再形成笔下的鹿;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活化对象的过程;这样才不会把活生生的鹿画成标本化的鹿。

钟瑞军画鹿前后已有六七年了,艺术表现上日趋完善。问他为什么会画鹿,他开玩笑说因为画鹿“好收钱”,喜欢他的鹿要“留下买鹿(路)钱”。2016年至2019年间,他去中央美院师从张立辰教授,身在北京进修的他就有了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特色创作对象的思考,也是机缘巧合,更是一种偶然或者说是传奇,他找到了这个独特的对象;当时他很激动,也很积极,他查看了大量纪录片和深入研读关于鹿的文献与书籍,并着手画了起来;他把鹿当成心中的维纳斯,他与鹿交朋友,他熟知鹿的方方面面,所以心中有鹿,笔下是鹿。他也知道要“十年磨一剑”,知道道理很重要,但效果更重要,想得很美,但笔下的美还需要更多的磨炼。我们也期待着,期待着他笔下更美好,期待着他一鹿(路)成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枫

图/钟瑞军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