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思维(119)专决于名

 丘山三也君 2022-02-21

01

反思方法

象思维(116)神灭论中,范缜为了论证形和神共有一体,拿刀刃跟锋利的关系来说事。精神对于质体来说,犹如锋利跟刀刃的关系一样。一个叫做锋利,一个叫做刀刃,叫法不一样,但是失去了锋利,就无所谓刀刃,刀刃不存在,就无所谓锋利。所以怎么可能形体死亡而精神能单独存在呢?

萧琛反驳说,锋利是靠磨刀石上磨快的,刀用多了,会损伤刀刃,失去锋利,可是刀依然存在,这就是精神消亡了形体却还在,形体和精神并没有共同消亡。虽然从近旁取了一个譬喻,其实道理是相互背离的。

辩论有一个好处,会促使辩论者反思论证方法,萧琛批评范缜虽能近取于譬,理实乖矣。推类之要在于一个“理”字,既然理相乖离,推类就不能成立。萧琛确实看到了问题,双方都用刀刃作譬,结论却相反,说明论证过程有不当。究竟是哪里不当呢?

萧琛似乎在强调“锋利”与“刀刃”的关系:夫刀之有利,砥砺之功,故能水截蛟螭,陆断兕虎。若穷利尽用,必摧其锋锷,化成钝刃。刀锋是磨出来的,所以锋利是“刀刃”的功用,用过头了,化成“钝刃”,也就失去锋利了。刃,是刀的锋利部分,失去锋利的钝刃其实已经不再是刃。这恰恰说明了范缜的“舍利无刃”,此处萧琛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比喻点对应的角度来看,利-神,刃-形,刃在利在,即形在神在,刃亡利亡,即形亡神亡。这正是范缜的观点。

图片

摄影 斯培光

问题的症结出在“刀”掺和进来,扰乱了比喻体系:刀-刀刃-锋利。刀与刀刃有形质上的关联,可以说刀刃没了锋利也没了,也可以说刀没了锋利也没了,倒过来可以说锋利没了刀刃也没了,却不可以说锋利没了刀也没了。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刃还真不成刀,不过作为金属器具的刀的模样毕竟还在。所以最好把“刀”挪开,紧扣“利-神,刃-形”两个比喻点才能把道理讲顺。厘清了这层关系,萧琛的结论就难以成立了:如此则利灭而刀存,即是神亡而形在,何云舍利无刃,名殊而体一耶?刀利既不俱灭,形神则不共亡。这一回合,萧琛处于下风。

刀、刃、利关系的讨论,已经类似于离坚白名家之论了。

02

离坚白

离坚白是公孙龙《坚白论》的话题: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公孙龙认为用眼睛看,只看到石头的白色;用手摸,只摸到石头的坚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无坚”“无白”不是在说石头中没有坚和白,而是在说,“坚”这个词只能指用手摸到的坚硬属性,“白”这个词只能指用眼睛看到的颜色属性。

公孙龙又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见到石头的白色,摸到石头的坚性,都是一个见得到而另一个见不到,这就是叫做“离”。不能见到的坚就离开了见到的白,这也就是“一”(坚)不相盈于“二”(白),因而“坚”便“离”了。“离”就是“藏”,也就是所离的坚又“藏”于白石之中,事物的属性只能“藏”在事物之中的。

“离”就是分析,思想本身无以经验地把握,而分析表达思想的语言,也就是从分析“名”入手,才能获得真知。所以公孙龙明确地说: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公孙龙之所以关注“名”,探讨“名”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在于透过语言分析,探究人的认知规律。

图片

引自 中国画讲堂

03

围攻名家

离坚白,被称为战国名家著名的诡辩论点,顺带来看看先秦的这一场很特殊的论辩,众家围攻名家。

《荀子·修身》: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荀子主张名须得与实相符,名家则就名论名,每每与实际经验相悖,两者说不到一块去。荀子对名家显然带有偏见,所以不与之辩。连荀子这样专门著有《正名》的学者,尚且不能理解名家,名学的消亡确乎不可逆转了!不过荀子还是辩了。

《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韩非子·问辩》:坚白无厚之词章,而宪令之法息。

《庄子·天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人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图片

摄影 斯莉梅

儒法道都非难名家,共同的看法是,玩弄词章,欺惑人心,根源在于名实分离,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易人之意,而宪令之法息。所以没人能看真切。其实荀子分明是看到了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却未能真正看明白。直到汉时算是有人看得略为清楚一些。

《淮南子·齐俗训》:公孙龙折辩抗辞,别同异,离坚白,不可与众同道也。这是看到了名家与众家不同道,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则进一步看到: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名家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专决于名”,也就是把内容和形式分离开来,对言语形式本身予以认真考察。用今天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眼光看,名家实在是了不起,尤其是汉语以字象为依托,意义难以剥离,名家真可谓独具慧眼。然而终究,这双慧眼悄无声息地闭上了,幸耶不幸,谁人堪与评说?

为您链接

象思维(118)论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