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八问刘邦,背后的智慧跨越千年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2-02-21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三十四)

大约在公元前205年的十二月,就在英布和汉王谈妥合作事宜的同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对于汉王国来说可谓生死攸关。
史书也为此不吝笔墨,予以了相当大篇幅的介绍。
这件大事的主角是郦食其和张良。
 
大致的经过如下:
刘邦和郦食其讨论该怎么和更多的人结成统一战线,阻挠项羽的猛攻。
郦食其告诉汉王,当年商汤虽然率领商王国取代了夏王国,但还是把夏王室后裔分封在了杞地;
当年武王伐纣灭亡了商王国,但他还是把商王室的后裔分封到宋国。
而秦帝国灭亡六国后却粗暴的对待六国后裔,没有给他们应得的封地和利益。
这正是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汉王您作为灭亡秦帝国的领袖,应该拨乱反正,要向商汤周武学习,分封六国后裔,补上秦帝国的缺失。
 
刘邦听后认为郦食其说的很有道理,打算采纳郦食其提出的策略,甚至分封六国后裔的大印都准备好了。
关键时刻张良赶到,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
张良先后向刘邦提了八个问题,每个问题刘邦都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
张良因此告诉刘邦,郦食其的意见是不可行的取死之道,刘邦最后关头幡然醒悟,撤回了此前分封六国后裔的命令。
 
这段记载非常翔实,更难得的是对双方意见的引用非常接近原始资料。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到当时的刘邦团队是如何做决策的。
后世史论家也对此做过很多的介绍和解读,只不过能遵循基本原理做出实质分析的相对不多。
 
当时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这次讨论?
郦食其提出的建议是基于什么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
张良为什么反对郦食其的建议?张良给出的方案又是什么?
只有弄清楚了这些基本问题,我们才能理解刘邦、郦食其和张良到底在说什么、做什么。
 
简单概况的话,这次关键的战略抉择是一个基本盘和中间派的选择问题!
通常能形成双雄争霸的战略格局,大体都是各自三分之一左右的基本盘外加三分之一的中间派。
一般人的理解总是认为争斗的关键会取决于那三分之一的中间派。
张良则旗帜鲜明的告诉刘邦,眼下基本盘才是关键,我们的工作要优先针对基本盘。
 
理解了这次战略调整的核心议题,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郦食其和张良的根本分歧点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刘邦为什么一度试图做出关键战略调整?
原因很简单,现有的局势让刘邦对基本盘感到深深的失望。
详见链接:《下邑会议》、《英布一》、《英布二
 
半年前刘邦和张良确定了寻找盟友瓜分关外地盘以组建反项联盟的根本战略。
当时确定的联盟基本盘是韩信、彭越和英布。
然而半年多来这三个基本盘的鸡贼让刘邦大失所望。
尤其是不久前英布极其鸡贼的跑来“投降”刘邦,更是让刘邦进退两难。
最终的结果,英布和他的嫡系部队以独立的身份驻扎在偏后方的成皋。
 
短时间内英布的部队几乎用不上,反而需要汉军提供后勤支援,增加汉军压力。
而解决了英布的楚军重新重兵压境猛攻荥阳防线,汉军最多还能支撑三五个月。
刘邦现在深深的觉得这几个基本盘根本指望不上,他必须寻找新的同盟。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刘邦才会找来郦食其探讨怎么寻找新的外援。
 
在群雄争霸连载我们介绍过,郦食其长期以来负责汉军的外事工作。
刘邦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寻找外援,因此把这个人物交给负责外交的郦食其团队是很自然的事情。
郦食其认为,自己的基本盘靠不住,楚国的基本盘自然更不能信,咱的外援就得着落在中间派上。
 
接下来就看中间派中谁是最容易争取的势力呢?郦食其认为是六国王室后裔。
当时一统天下的经验不多,郦食其拿仅有的商、周和秦作为对比。
为什么商周成功了而秦帝国失败了呢?郦食其总结说这是因为这就是各自对统一战线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商、周虽然打败了夏、商,但是仍然优厚的对待夏、商的王室后裔。
因为这些王室后裔在地盘里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巨大,商周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
像秦帝国那样灭亡了六国却不给六国王室好的对待,这直接导致大家不配合秦帝国,所以秦帝国迅速灭亡了。
 
因此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把六国后裔作为主要的统战对象。
现在项羽对他们不够好,我们如果对他们很好,他们就会支持我们。
而当今天下,这些王室后裔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有了这些中间派的支持,我们就有希望获得新的外援。
 
应该说,郦食其作为搞外交工作的,习惯了时刻建立统一战线,习惯拉拢中间派,提出这样的建议很正常。
但张良却对此非常的不认同!
为此张良先后抛出八个问题,对郦食其的意见进行了全面的反驳。
 
这八个问题看似洋洋洒洒,其实归结起来就两个含义。
前面七个问题都是对郦食其不恰当的类比做反驳。
只有第八个问题和最后的总结才是从根本点上做战略分析。
 
张良八问的前两问说的是商汤分封夏王后裔时夏桀已败亡在即,周武王分封商王室后裔时纣王已经身死鹿台。
刘邦现在有把握战胜项羽,对项羽进行公开审判吗?显然这一切还早着呢。
接下来的三四五六七其实说的就是一件事,不过分开几个点来说罢了。
大体意思就是商汤周武在分封夏王室和商王室后裔时,还同时做了这些事情:
大肆表彰商王国有威望的重臣和名士,大规模裁军,大规模分发积蓄的军需物资收买民心,大规模停止与军事相关的税收和杂役。
这些事情刘邦现在能做吗?显然做不了,眼下处于战时状态,哪有条件马放南山呢?
 
其实前面七条看似洋洋洒洒,但是辩论的味道更浓。
张良只是抓住郦食其类比时的严重不足,单纯的从逻辑上批驳其论点。
此时基于全国政权的改朝换代经历非常少,数来数去也就商、周和秦帝国三个样板。
张良翻来覆去的意思是说,人商汤周武拉拢夏、商王室后裔的时候都是大局已定,仗基本上打完了,大家就等着排队分果子了。
现在咱们还是争天下的关键时期,和商汤周武的分封哪有什么可比性?
 
张良这里其实有点诡辩的意思。这充其量是郦食其例子没举好以至于出现了逻辑漏洞。
但是这几问都没有触及刘邦关心的问题的实质——眼下该怎么寻找外援呢?
郦食其看法很明确,六国后裔是最现实的外援,你不找他们还找谁呢?
 
张良这八问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上是第八问和随后的总结:
现在的刘邦团队聚集了大量来自六国的精英人才,尤其是来自楚国的人才。
如果六国后裔得到了自己的封地并组建政权,就会有很多人才基于现实的考虑回到家乡。
到时候巨大的人才缺口怎么弥补?
 
当然你可以说为了寻找外援,承受一定的人才损失是没有办法的事。
可问题来了,这六国王室后裔真的能作为汉军的外援吗?
他们既然是中间派,就意味着对于他们来说跟刘邦也可以,跟项羽也可以。
正常人的心理都是跟着胜利者走的,谁会嬴我就倒向谁,这样我的命才能长久。
现在军事上楚强汉弱,汉军又怎么能指望这些人会雪中送炭呢?他们倒向楚国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张良最后的一问以及总结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在基本盘和中间派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基本盘优先的原则不可动摇!
 
要基本盘还是要中间派,这是几千年来困扰着一代代政治强人的难题。
基本盘往往很难扩大,基本盘的动作再热闹那也是存量博弈,而中间派代表着增量。
从人的本性来说,当然是更愿意追寻增量而不愿意困在稳固的存量里。
可另一方面,基本盘是相对可信的,稳固的,中间派的立场则很难说。
没有基本盘带来的浩大声势,中间派对你根本不屑一顾。
 
就以眼下的局面来看,韩信、英布和彭越确实表现得很鸡贼,让人失望。
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和项羽有了很深的矛盾,坚定反楚是他们非常靠前的诉求。
他们和汉军在合作中的一切不愉快,无外乎条件没谈拢。
咬咬牙大家总能谈得来的,比如刘邦咬咬牙做出重大让步,英布不就和汉军合作了嘛。
 
多割很多肉固然让人很心疼,但大家毕竟有着一致的目标,在反楚这一点上你可以信得过他们。
可类似六国王室后裔的中间派们就大不一样了。
表面上他们要的条件会更简单,中间派嘛,就是因为诉求不激烈才会叫中间派。
所以初期要满足他们的诉求似乎很简单。
可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强烈反楚的动力,只能和你达成一些很表面的合作,在激烈斗争时根本指望不上。
 
能达成一些表面合作似乎也有所得,可问题是这往往会以损害基本盘为代价。
刘邦和韩信、英布、彭越等人结盟的根本前提是大伙一起瓜分关外。
现在你拿大片土地去讨好中间派,这几个基本盘必然和刘邦分道扬镳。
他们现在再鸡贼那也能对楚军形成巨大的打击和威胁。
你失去这几个基本盘的损失,靠这些中间派能弥补回来?
最有可能的场景是中间派们拿了你的好处继续当中间派在你和项羽间摇摆,还挖走大量汉军阵营的人。
 
经过张良这么一番劝说,刘邦终于意识到当前的核心问题是想办法和韩信英布彭越等基本盘反复沟通,想尽一切办法达成合作。
不是说中间派不重要,所谓的民心者得天下,中间派作为民心中变数最大的部分当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基本盘和中间派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绝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处理好的。
表面上看基本盘的立场往往不会改变,所以很多领袖很容易忽略基本盘。
但没有任何人能成为某个立场永恒不变的代表,你忽略了基本盘的诉求,基本盘就会抛弃你推出新的代表者。
 
理中客们往往更优雅,更显得有学识,有理智,更会政治正确。
可即便他们拥有千万个优点,他们也有着根本的缺陷——缺少斗争的决心!
在需要斗争的时候,你拥有再多的理中客,你的战斗力也趋近于零。
 
到底是要有着种种缺陷的基本盘,还是要看似很完美的理中客呢?这是困扰无数政治强人的千古难题。
在斗争趋向缓和的时候,你局限于基本盘就会不断激发新的矛盾从而失去广泛支持,一步步走向失败。
可在斗争激烈的时刻你去拥抱理中客,就会遭到基本盘的愤怒抛弃从而使你沦为笑柄。
这其中的形式判断和度的拿捏往往是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也是最精华的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