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1月份新能源车型上险数据深度分析

 一点进步 2022-02-21

把上险数据做可视化,从中能定性思考一些问题,我是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2022年1月份,新能源汽车上险数量为31.3万辆(同比113%的涨幅),环比减少了35%。纯电动汽车上险量为24.1万辆(同比103%),PHEV7.2万辆(同比增长161%)。

我个人有这么几个维度的判断:

●整体新能源汽车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自主品牌;我们对比纯电和插电混动的增长幅度(后者保持在160%-180%的范围),还能进一步看到主要来自比亚迪和理想——从2022年来看,这块的增长潜力是非常大的,可能在3月份以后会每个月超过10万,预计今年到年底实现15万的门槛,全年往150万走也是非常可能的。

●纯电动车型的结构变化:由于成本的压力,长城的黑猫白猫暂时性控制出量——从大逻辑来看,A00车在8万以内的车型,跑分还是买分的策略变化,使得纯电动车型的结构往A级以上发展更为合理。

1月份上险量最高的A级新能源汽车(含BEV和PHEV),同比增长188%至9.6万辆。其次是A00级、B级,分别同比增长64%和60%达到7.9万辆和5.8万辆。对比增量,A级也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里增量最多的细分市场;A00级车增势也很强劲,B级、C级增量都在2.2万辆左右。也就是说,25-30万的纯电市场算已经稳住了,突破还要考验涨价,哪怕是2022年冲一把,2023年完全退坡,是否能守住持续稳定增长,我们看这里更希望看到结构的稳定。

●渗透率提升:假定一个更高基数的渗透率,建立的前提是消费者是完全认同新能源(PHEV+BEV),并且在合资品牌市场占有率有限的提升下,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我们一定要考虑自主品牌两类车型的盈利能力。

因为核心逻辑是,替代的过程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或者是消费者能看到核心的替代驱动力。

▲图1.从各个车系的渗透情况

▲图2.各个品牌的渗透率情况

Part 1

按主要车型来分析

●纯电动车型

单从纯电动汽车上险量来看,最高的是A00级车7.9万辆(同比+64%),代表车型五菱宏光Mini。A级BEV上险量为6.2万辆(同比+150%),代表车型秦PLUS。B级BEV上险量为4.5万辆(同比+58%),代表车型Model Y。纯电里面TOP10车型,分别为宏光Mini、Model Y、海豚、汉EV、QQ冰淇淋、元Pro、哪吒V、奔奔EV、小鹏P7和欧拉好猫。

▲图3.1月纯电动车型的情况

●PHEV 车型和HEV车型

我觉得2022年,比亚迪DM-i的赢面是靠本身动力总成升级之后的高性价比,接下来随着吉利和长城DHT车型的发力,甚至奇瑞等后续可以替换PHEV动力总成车型,这个市场大逻辑就有很多的可能性。

▲图4.1月PHEV车型的排行

日系的HEV还是围绕省油的逻辑,同时,自主PHEV的策略其实和HEV的打法是相似的。从自主品牌来说,增加的是更长的生命周期,所以这个趋势是更长周期的动力总成替换开始。

▲图5.1月HEV车型排行

可以说,围绕城市的攻坚战,PHEV的打法可以让自主品牌的车能在二线城市站住脚。

▲图6.燃油车在城市的销售往HEV和PHEV转变是稳定和持续的

从新能源汽车总数来看,一线城市(5万)不再是新能源汽车上险量最高的区域,取而代之的是二线(7.76万辆)、以及1.5线城市(7.69万辆), 3线城市加总也有5.2万辆(图7)。

我的理解是,BEV在三线的渗透主要靠低价车,但2022年市场的主体还是价格更高的车。

▲图7.主要的纯电动汽车城市销量分布

也就是说,去掉低价的A00和A0的高增长,随着带来主要增量的A级和B级车进入,相似的价位在不同省份的PK,PHEV将会比较快地和BEV拉平市场数据,那么中国特色的BEV和PHEV目前8:2的关系,将来可能演变成6:4的关系。

▲图8.省份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对比

Part 2

价格和分级

上面的这个结论,主要是还是基于不同车型级别的销量分析:之前完全被BEV碾压的PHEV,主要集中在A00轿车、A0轿车和小型SUV里面,这块的增量是见顶的。在其他打擂台的市场里面,没看到BEV有统治力(除了Model Y的市场)。

▲图9.1月PHEV、HEV和BEV的分级对比

如果我们在市场数据分析中加一个价格维度,这个逻辑可能更为清晰:PHEV所在的市场都是在10-15万和20-35万两大块,在这个价格区间一步步去蚕食燃油车的份额,增速是可观的。想要进入10万以下的区间,电池成本涨价10-30%算上补贴退坡30%,价格战打起来的难度非常大。

▲图10.从1月份来看的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

所以随着2021年的紧锣密鼓的开发,到2022年下半年,各家的PHEV更新产品会加速往市场扩张,今年主题是推广PHEV+拉高BEV的品牌形象,从单纯的走量新能源(依靠微车跑分)变为更有质量的增长。

▲图11.各家品牌领先的纯电,一面倒的PHEV不算多

小结:这个趋势我们可以在5-6月份再来验证下。

电池成本的上升,其实压缩了5-8万的生存空间,要么大家都做5万内的超低端车型算了,要么往上做15万以上的纯电动汽车,PHEV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了所有搞传统动力总成的自主品牌要做的必答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