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耶鲁大学宣布推翻量子力学?科学界已核实,量子叠加态已经被证伪

 sjaxshy 2022-02-21

量子力学还是摊上事了!

关注量子科学的朋友们是否还记得,曾经在2019年刷屏的“耶鲁大学宣布量子理论被证伪”的论文通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不过当时权威科学界并没有着急“表态”,而是认为相关实验和数据需要进一步核实。

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就在大家快遗忘这件事的时候,耶鲁大学物理实验室终于在2月18号宣布,“量子叠加态瞬时转换”证伪实验科学有效,已被学术界接纳。

很多朋友可能对这篇论文的重大意义不甚了解。

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100年前的“索尔维大会”上,跟着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大战”,理顺这次事件的前因后果。

1927年,全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们汇聚一堂,在“布鲁塞尔”召开一次大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量子力学的叠加态是否完全随机”。

与会的科学界权威人士,对这个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和理论,但是在漫长的争执中,量子力学的诸多理论也渐渐明晰了起来,因此这一年又被称为“量子力学成长之年”。

我们都知道,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初,科学家就发现了它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物理性质,那就是“量子叠加态”。

薛定谔为了世人更好的理解叠加态,还提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思想实验,即“薛定谔的猫”。

通俗来说,一个微观粒子在量子尺度下会同时处于“两种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在宏观尺度“向左看”,那么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观察,他都处于“向某一方向看”的确定、唯一状态,可是一旦他缩小到“量子尺度”,事情就变得“诡异”起来。

缩小到量子尺度的人,他的状态会处于“不可预知”的范围中。

即同时保持“向任何方向看”的状态,只有当你通过仪器去“看”他的时候,一股未知的力量会“瞬间”改变他的状态,让其处于一个“向某一确定方向”看的状态。

至于他究竟会看向哪边?

以玻尔、海森堡等科学家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其过程是“完全随机不可提前知晓”的,这也是爱因斯坦、薛定谔等科学家不愿接受的量子特性之一。

其实量子“真随机性”并非是双方科学家争议的最大矛盾,。

索尔维会议”最大的谜题,是“量子叠加态”坍缩为“确定态”的过程,究竟是“瞬间”完成的,还是“持续”完成的。

换言之处于量子尺度的人,当他决定向左边看的时候,是瞬间就“处于”向左看的状态,还是从某个方向(虽然速度极快)有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变成“向左看”的状态。

很显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坚信,这个物理转换的过程是连续的,只不过由于量子尺度太小,而且状态坍缩的速度太快,所以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手段,根本无法捕捉到这个运动的经过。

然而“哥本哈根学派”则坚持认为,量子力学的哲学逻辑就是“随机、叠加、瞬间”等等这些传统科学“不兼容”的思想。

宏观的物理事物不可能出现“瞬间”的特性,就好像太阳不可能“瞬间”移动到宇宙的某个地方,但是在量子领域,“瞬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辩论在当时并没有确定的结果,因为科学界根本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去核实双方的理论。

但是量子力学最终还是以“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传承了下来,即“量子叠加态”是一个“瞬间确定”的过程,没有任何中间运动。

“真随机、瞬间”从此成为“量子力学”的物理代名词。

直到2019年,耶鲁大学物理实验室通过精密仪器,为这场持续一个世纪的“科学大战”画上了终点,即玻尔的量子力学理论是错误的。

耶鲁大学物理实验室在“超导实验环境”中,以三个基础“量子”作为实验观察对象。

通过分析三者激发态的能量“跃迁”变化,证明了量子从“叠加态”坍缩为“确定态”的过程是持续发生的,并不是瞬移的。

而且“确定态”的结果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可以通过量子能量密度分布和“波函数”预测值“大致推算出来”。

这就表明我们一直以来笃信的“量子力学”的物理特性是错误的,量子尺度和宏观尺度一样,完全遵循“某一力量”(大一统定理)的“束缚”,只不过量子的运动变化接近“普朗克尺度”,很难被感知而已。

正因“事关重大”,科学界以三年的时间,对耶鲁大学物理实验室的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这一研究成果。

虽然耶鲁不是推翻了“量子物理”,但却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对“量子力学”的传统认知,宇宙万物最终依然不能逃脱“规律”的束缚,“上帝也确实不掷骰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