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木生与《野草》

 济宁文学 2022-02-21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李木生与《野草》


作者:王海青


这几日,在读鲁迅的《野草》,想到哪篇,就从网上搜着看。这回并不只读文本,而是结合着写作背景看。以往都是直接读文本,这样一本以象征艺术手法写成的书,怎么可能读的懂、透、深?

济宁读书界第二十一期,李木生老师提出要分享怎样读《野草》,可知李老师对《野草》的看重。李老师对《野草》文本的看重,我以前并未察觉,只知道他对《鲁迅全集》的宝爱与钟情。至于他对《鲁迅全集》这座精神山岳上的哪片湖泊,哪片森林,哪片草原……有什么整体的观感,鲜明的评价,还真没注意。

近来,我开始留意《野草》,源于我从任城融媒的品心栏目《文学与人生》上,摘录了李老师的部分访谈,交由他审定时,其中就有他对《野草》的高度评价。他说:“鲁迅的杂文当然开启了一种新文体,而他的《野草》,更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至今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并引领散文开始了一种新的波澜壮阔之势。”

我再次注意李老师对《野草》的看重,还源于前段时间他在当代散文讲堂开讲《鲁迅散文的当代意义及对散文写作的启示》。在这个讲座的末尾,他给《野草》相当的篇幅,揭示的启示点也较繁密。如好文章具有多义性、含蓄性,情感与哲思反复扭缠,明线隐线,直线曲线,多线交互;作家要“想着大地与大地上最卑微的物事”,做一棵枣树,保持自己的直与硬;要警惕“看客”的劣根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散文要有美感,悲剧意识(让我想到莫言的一段类似言论,好的文学要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风貌,诚哉斯言),文学要有爱与责任,等等。

看样子,《野草》对李老师写作的影响极大。细思之,从我多年来对他作品的跟读上,可以感受到他象征艺术手法的娴熟,似乎得益于此书。《冬荷》、《枣庄青檀》等名篇即展示了他象征艺术手法高超地运用。这里我不是说有了娴熟的艺术手段,就能成就精品佳作。精品佳作在艺术手段外,还要有丰饶的思想与情感。

看到野草《腊叶》中,有对色彩的描写,又让我想到李老师文字中呈现的画家手笔。前两年,我还为此写过一篇短文《李木生文字的色彩》。

前几天,我于偶然之际,读到李木生老师发在“济宁人文”上的《重读<野草>》。此文把读《野草》与言当下结合在一起,给人通透、清醒之感。就像一下子拨开了云雾,清晰地看清了现实世界。

这次,我要以济宁读书界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野草》,争取学个一星半点,让自己再前进一步。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崛起》、《大运河文学》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推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