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美学探微及科学学习路径(中)

 翰林聊书法 2022-02-21
这是翰林的第 13 期分享

作者 | 翰林     编辑 | 翰林
   作品 | 翰林     美编 | 翰林   

本期论文关键词:生命力、中和之美、书法礼仪

导论

自古以来,书法被视为载道的工具、文章的衣冠,也是个人学养的外在表现。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脉。

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无疑是叩开传统大门的金钥匙。

书法中的笔法、结体、章法等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研习书法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不仅可以积累学识与涵养,而且可以塑造出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气质。

有人把书法称之为笔尖上的舞蹈,亦称之为无声的乐、无言的诗。

笔者认为,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点、线、面为形质,彰显书写者情感的视觉艺术,以有形的元素来表达无形的情感。书法艺术中融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及阴阳平衡的哲理,听起来有点玄乎。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剖析才能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对书法之美有更加直观的感知。

上篇翰林分享了书法的线条美、自然美、动态美,以及黄金分割在书法领域的美学应用。

#上篇请点击链接 书法美学探微及科学学习路径(上)

本篇承接上篇内容,继续书法美学探微之旅。

04
书法的生命力

生命在于运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除了少数藤蔓类植物以及爬行动物,大部分动植物都在以曲线的轨迹向上生长。狂草如惊蛇入洞,如飞鸟出林,如母亲河般蜿蜒前行(如图十二、十三);山川河流是曲线,人体心电图也是曲线。曲线是最有生命力的线条,曲线之美,即生命力之美。

(图十二)

(图十三)

生命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地变化。月球因围绕地球公转而出现阴晴圆缺;地球因不断地自转而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因围绕太阳公转而生发四季轮回。

(图十四)

前面我们提到生命力的显著特征就是变化,而“没有变化”就是印刷体的死穴。活字印刷术虽然提升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但“印刷体”千人一面(无论是线条还是字形大小),毫无生气可言。久而久之造成了审美的偏差,人们误以为“状如算子”的方块字就是审美标准。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心经》哪有唐人抄经僧笔下的文字自然灵动?

(图十五)

唐人写经

05
书法的中和之美

诸葛亮在《将苑》中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以柔克刚”也是一种取胜的法宝。春秋时期,楚庄王三年蓄势不发,而后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可谓是深深地悟出了以柔克刚的本意。

上卿蔺相如也知晓以柔克刚这一道理,巧妙地避免了他与廉颇之间的矛盾,化解了危机。“以柔克刚”避免了许多矛盾的发生,也常常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使矛盾化解。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圆笔(圆起、圆收、圆转行笔)为柔,方笔(方起、方收、方折行笔)为刚。

篆书(图十六)用笔以圆转为主,温润如玉,柔美之极。魏碑(图十七)以方笔为主,彰显雄强之美;方圆相济的张猛龙碑则多了一份灵动。古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激不厉,谓之中和。王羲之(图十八)被历代尊称为书圣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书法刚柔并济,尽显中和之美。

(图十六)

(图十七)

(图十八)

06
书法礼仪之美

>> 君子藏器

《周易·系辞下》有云:“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

君子一定拥有高尚的品德,以及卓越的才能和高超的本领,这是作为一个君子最基本的素质。但是一个真正有才能的君子,绝对不会到处卖弄自己的本事,借此得到别人的赞美,进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作为一个君子只在必要的时候,去显露自己的才华。

所以“藏”在这里有隐藏、谦虚、谦逊、不显露之意;而“器”字的本意指的是用具,在这里被引申为才能、才华、学识、能力等等。

秦篆笔笔藏锋,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君子藏器。用当今的网络流行语来表达就是“君子当低调奢华有内涵”。

李斯《峄山碑》拓本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即对自然、对他人要有敬畏之心。

放低自身的姿态,看任何事物都是高大雄伟。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上紧下松(仰视)才能把字写出美感。

>> 以右为尊

古人以右为尊。《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汉字的造型规律之一就是“左收右放”。

从视觉传达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从左往右看,左低右高(图十九)有步步高升之势,更能彰显向上的生命力。汉字的造型【左收右放】,方显典雅之美。

(图十九)

反之,则失去生命之势;若写成“左放右收”,则犹如花木凋零,日薄西山之悲凉。亦有冷峻、冷漠之感。

从手臂、手腕的生理构造来看,我们用右手【摆腕】写横画时,横画自然是左低右高,只是每个人的生理构造略有差异,书写的姿势略有差异,所以欧颜赵柳的横画与水平线的角度是有差异的。

>> 礼让之道

在大自然界我们看到树与树之间都相敬如宾。木如此,人何以堪?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也符合自然之道,如图二十所示,“林”字的木字旁,缩短横画和捺画,把空间让给右半部的主体部件。

(图二十)

遗憾的是,在书法教育如此火热的今天,书法课却退化成“练字课”。“上紧下松”、“左窄右宽”、“左收右放”、“上展下收”...... 至于为什么这样写字才美,没有人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