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奥赛场上令人泪目的8个瞬间

 户外探险杂志 2022-02-21

昨日,北京冬奥会完美落幕。

在闭幕式欢腾热烈的氛围中,一则回顾运动员们相拥流泪瞬间的短片,最令人动容。

在刚刚过去的16天里,如果提取一个最高频出现的词,那或许是“热爱”。

心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冠军不是奥林匹克的巅峰,热爱或许是他们拼尽全力的理由。


因为热爱,勇者之间惺惺相惜,传奇谢幕失声痛哭,铿锵老将不灭斗志……

是他们,让这场冬奥会,不只有胜负,更闪耀着别样的光辉。

单板之王谢幕之战
肖恩·怀特:北京是我最后一届冬奥会
 
摔倒的肖恩·怀特从U型池中站起来,掀开雪镜,摘下头盔,笑着挥手,赛道之外观众掌声雷动,呼声不断。

 
2月11日,在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由于出现失误,三届冬奥会冠军肖恩·怀特最终无缘奖牌,完成了自己的冬奥谢幕战。


 
这个35岁的男人,在混采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20年啊!
 
有多少单板滑手是因为单板之王肖恩·怀特而爱上单板!
 
有多少年轻选手当年奉他为“入坑”的启蒙老师!
 
更有多少人是受他的故事激励而获得前行的动力!

 
赛后有网友动情的写下这样一句:

“竞技体育,奥运会决赛不是讲情怀的地方,但看肖恩怀特的比赛,很难平静。35岁,仅仅出场站在那,就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肖恩怀特,如果只是因为他是5届冬奥3冠王,还不足传奇,作为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病患者,他在5岁前就进行了两次心脏手术。医生曾表示,他只有10%的几率活到20岁。

平昌冬奥会。

但这依旧没有阻挡肖恩怀特以自己热爱的方式去过这一生。

13岁打入单板滑雪职业赛,2006年都灵冬奥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蝉联U型场地技巧冠军,27岁,他在索契折戟退役。

当所有人都以为传奇不再,四年后的平昌冬奥会上,他却上演王者归来,以31岁的“高龄”夺得个人第三枚奥运金牌,一战封神,震惊世界。

平昌夺金,举世震撼。

谢幕之战,第三轮上,肖恩怀特再次上演4年前平昌冬奥的传奇动作,却没能成功,起身那一刻,他孩子般真挚的笑容,让人心疼又敬佩。

他已不再像年轻时染着一头红色长发,也不似4年前那般燃烧激情,却依旧有能力让所有人为他沸腾。

 
他告诉人们:单板滑雪是自己的一生挚爱,而能在北京冬奥会做最后一次告别,他感到骄傲。
 
他不再是那个王者,他依旧是那个传奇。
 
而一代传奇的谢幕之战,依旧拼尽全力,这才是偶像的力量。


格鲁吉亚雪橇选手代兄圆梦
萨巴:我的家族每个人都和雪橇息息相关

这个故事与奖牌无关。
 
12年前,萨巴的哥哥,21岁的格鲁吉亚雪橇选手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出征温哥华冬奥会。

然而在距离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还有数小时之际,诺达尔在训练时意外受伤身亡,成为那届冬奥会最深的遗憾。


那是雪橇运动第一次在赛道上发生死亡悲剧。当年拿到温哥华冬奥会男子单人雪橇金牌后,德国选手菲利克斯·洛克将自己的金牌融化成两枚,并且飞赴格鲁吉亚将其中一枚送给了诺达尔的家人。

 
一如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致辞:“愿你肩上扛起他的奥运梦想,与心中的他的精神一较高下。”当年还不满10岁的萨巴,承接了堂兄的愿望,坚定地选择了雪橇运动。
 
库马里塔什维利家族是格鲁吉亚的雪橇运动世家。萨巴的曾祖父阿里戈在上世纪70年代初监督建造了格鲁吉亚的第一条雪橇训练赛道,随后担任该项运动的教练,被视为格鲁吉亚雪橇项目的创始人。他的父亲大卫是格鲁吉亚雪橇协会的负责人。

 
“我一点都不害怕。”萨巴说,“我一直都很怀念诺达尔。想起诺达尔是痛苦的,但也给了我力量。我的家族每个人都和雪橇息息相关。失去诺达尔后,我不想让雪橇运动在格鲁吉亚沉寂。我想让这项运动继续下去。”
 
同样是21岁,萨巴以同样的身姿,躺在12年前哥哥曾为之拼搏的同一条赛道上,也许在时空交错的瞬间,他们有一刹那的再会。

上图为萨巴参加北京冬奥会男子单人雪橇比赛。下图为12年前,萨巴的哥哥出征温哥华冬奥会。

带着哥哥的遗愿出征,虽然最终的名次只是第31名,但这已不重要。

萨巴让雪橇运动在家族里继续传承,“库马里塔什维利”姓氏再次代表格鲁吉亚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已是一种胜利。
 

苔丝的眼泪
苔丝:我想用雪场上最好的表现来铭记他
 
2月8日,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当谷爱凌放手一搏,以完成1620度动作锁定金牌那一刻,全场为之沸腾。
 
而银牌获得者苔丝·勒德却跌坐在着陆区的雪面上,掩面痛哭。

 
当我们所有人都沉浸在谷爱凌夺金的喜悦中时,谷爱凌和铜牌得主玛蒂尔德·格雷莫不约而同地走向苔丝,她们拥抱住苔丝,轻轻地安慰着她。

此时没有成功后的庆祝,只有朋友之间的关怀和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
 
这个获得银牌的美国姑娘为何而落泪,是因为太在乎那块金牌么?是因为心理素质很弱么?并不是。
 
本场比赛中,苔丝在第一轮就跳出了1620度的动作。那是迄今为止,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的极限。而在2021年,苔丝也赢得了很多冠军,但也是在这一年,她失去了最爱的父亲。

 
从2岁开始,父亲就带着她滑雪,并一直伴随着她在雪山里成长,父亲是苔丝滑雪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父亲的突然去世对她是太沉重的打击。

父亲离开后,她写下:“谢谢你帮我找到我的热爱,教我永远不要放弃,鼓励我去追求更好的自己!我会继续生活,继续滑雪,把你深深的放在心里。”
 
“我想用雪场上最好的表现来铭记他”,这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然后竞技体育却是残忍的。

 
在苔丝最后一跳出发前,曾在大跳台前伫立良久,或许那一刻她在回忆着父亲曾给予她的爱和鼓励。然而在以微弱差距惜败之时,苔丝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洒现场。
 
如果我们知道她金牌之路背后的故事,或许会更理解那泪水中所藏的深深遗憾吧。


小苏神与偶像同台相拥
苏翊鸣:我特别知道偶像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
 
苏翊鸣以88.70的成绩摘得银牌的那天,颁奖台上,铜牌获得者加拿大选手马克·麦克莫里斯,一把搂住了低他半个头的苏翊鸣并摸了摸他的头,他们亲密交谈着离开比赛场地。

 
然而,同一时间,网络上关于裁判误判、苏翊鸣错失金牌的争议正铺天盖地而来。
 
苏翊鸣在赛后的采访中回应道 :“帕罗特和麦克莫里斯都是国际上'大神’级别的滑手,也是我的偶像,我从小就是看着他们的视频、模仿着他们的动作长大的。能够和他们一起站上领奖台,我感到十分荣幸。”
 
在2月15日的大跳台决赛上,苏翊鸣以绝对的实力夺金。结束比赛的麦克莫里斯在场边接受采访时说道:“他现在是第一了吧?我非常为他感到骄傲。他把我当做偶像,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耀 。”

 
18岁的苏翊鸣,不仅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成人礼,还在小小年纪便与偶像同台并超越偶像。他在夺金后说:“我特别特别知道偶像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提到偶像马克·麦克莫里斯时,苏翊鸣眼里总是带着光,那是他从小崇拜的巨星。他说:“直到现在,我看他都不是以一个比赛竞争者的关系,永远是粉丝看到偶像的感觉。”

 
而马克也说:“我成长中也有偶像,偶像引领我一辈子从事单板。”

马克第一次见到苏翊鸣时,他还是个孩子。而当年的小孩如今已惊艳世界,而马克在摸着苏翊鸣头的时候,或许也在心中摩挲着年轻时的自己吧。

帅气的马克·麦克莫里斯。
 
从追逐偶像,到成为偶像,苏翊鸣在采访中多次说道,尽力把自己做到最好,希望能够给比自己年龄小又喜欢单板滑雪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灵感、更多方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也期待,新生代的孩子们在苏翊鸣的偶像力量下,找到自己所爱,并为之奋斗。
 

“滑冰奶奶”笑着滑过终点线
佩希施泰因:我的双腿老了,但心还年轻
 
有一句话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何以永远年轻?

德国速度滑冰传奇“滑冰奶奶”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在冬奥赛道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告诉我们:坚持梦想的人永远年轻!

 
北京冬奥会赛场,新一代年轻选手无数,而这位史上年纪最大的女子冬奥选手、将满50岁的克劳迪娅却备受关注。作为德国速度滑冰老将,30年前她就开始征战奥运会,她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位参加过八届冬奥会的女运动员。
 
获得过5金2银2铜9枚奥运奖牌,打破过速滑女子3000米世界纪录,并保持了20年,荣耀于她而言早已不是最为重要。

 
开幕式上,她作为德国代表团旗手,擎起德国国旗,耀眼无比。而尽管在速度滑冰3000米比赛中,她的成绩排在最后一位,但她依然很开心,“我是笑着滑过终点线的。”

 
“10年前就有人说我老了,但我很骄傲,因为我现在还能和年轻人同场竞技。”赛后的她笑容自信、神采奕奕。

当49岁的佩希施泰因与年轻小将站在同一起跑线,无论成绩如何,都值得我们的掌声和致敬,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届比赛是我运动生涯的巅峰,今天比我所有的奖牌加起来,都更重要。”她说。

新华社点评称:有的人用成绩创造历史,有的人站上赛场就是历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的双腿老了,但心还年轻。”佩希施泰不无骄傲地说。


住着货车圆冬奥梦
斯皮泰里:我倾尽所有,现在我做到了

2月9日,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上,29岁的马耳他选手珍妮丝·斯皮泰里在等待着分数。
 
她在第一次滑行中就失误了,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她摸了下兜里,居然有一个早上没吃完的豆包,她咬了一口,冲着镜头露出了大大的微笑。

 
分数出来了,位居第21位,无缘决赛。
 
没想到的是,这个在等分时吃豆包的可爱举动,暴击了电视前的观众们。但其实,珍妮丝奥运参赛背后的故事,则更为可爱和可叹。

珍妮斯·斯皮泰里是本届冬奥会马耳他代表团的唯一一名参赛选手,她出生在体育世家,在18岁时才接触到单板滑雪,所有人都认为这太晚了,除了斯皮泰里自己。

 
在冲击冬奥的日子里,没有品牌赞助的珍妮丝只能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开着房车四处参赛攒积分。

有时她要忍受寒冷,有时她要忍受伤病,“过去两个冬天,我都住在货车里,我学会了如何在极度寒冷中生存,因为我的车里没有暖气,为此我变得更坚强了,不过我省了一大笔钱。”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17天,珍妮丝获得了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的参赛资格,她说:“我倾尽所有,现在我做到了。”
 
她成为了马耳他代表团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冬奥会的滑雪运动员。


那个代表14亿同胞的印度人
阿里夫:我想证明我不止于此

在这届北京冬奥会上,阿里夫·可汗一人承包了整个印度代表团。

他参加了高山滑雪回转、大回转两个项目的比赛,这也是印度首次有运动员同时获得冬奥会两个项目的参赛资格。


为了参加北京冬奥会,他在网上众筹攒钱参赛,推迟婚礼一心训练应战。虽然自1964年首次参赛,印度至今尚未在冬奥会上有任何奖牌的斩获。但这并没有影响阿里夫·可汗参加冬奥会的决心。

事实上,每次可汗参加国际赛事,都有人会好奇地跑过来问他,“印度真有人会滑雪吗?”每当听到这样的疑问,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对方解释:“我们可是住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的,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你在想啥呢?


31岁的可汗出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古尔马尔格山区。到了冬天这里白雪茫茫,可汗的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当地开了一家滑雪装备商店,向游客提供滑雪用品的出租服务。也正是他父亲,把4岁的可汗带入了冰雪运动的世界。
可汗很有滑雪天赋。在12岁的时候,他已经在全国滑雪回转赛中夺得了第一名。2008年,18岁的可汗正式进入职业滑雪队接受专业训练。14年间,他代表印度参加了超过120个国际滑雪赛事。

阿里夫·可汗和朋友在多地开设筹资网页,图为筹资页面之一。

滑雪是一项烧钱的运动,若想走专业路线更是如此。为了省钱,可汗通常只身出国训练和参赛,除了训练和打理一切杂事,还要想着如何省钱。2018年他就因为资金不足而错失参加平昌冬奥会的机会。

而在北京冬奥会观众席上,我们的目光还会被另一个印度人所吸引。激动之时,他把印度国旗甩得飞起。记者一聊才发现,他,也曾一人代表过十几亿同胞。


他叫沙瓦·凯沙万,“我参加过六届冬奥会。我以前是个雪橇运动员,1998年的长野和2002年的盐湖城,我都是印度代表团旗手,也是唯一的运动员。”凯沙万说。

凯沙万可汗,他们都来自印度山区“我也曾经这样筹过款。”凯沙万说,“后来,我把帮助过我的人的名字都印在了比赛服上,就像他们和我一起上场了一样。

他们都曾一个人代表近14亿同胞,站在世界舞台之上。

在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比赛中,可汗名列第45名,虽然距离领奖台还很遥远,但无论如何他已经创造了历史。


冲击冬奥失败后,
他以另一种身份回归
张嘉豪:如果有梦想,你一定要去尝试
 
冬奥会前夕,张嘉豪“一个人的冬奥会”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
 
一腔热血与孤勇,张嘉豪的冬奥故事在这16天里,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应邀作为解说嘉宾,解说了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赛决赛。

 
张嘉豪与苏翊鸣是雪道上的老友,有人称,他们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从4岁起就被父母带到雪道上,一个在17岁才第一次接触滑雪;一个做为国家队队员参赛,一个孤身独闯冬奥会。
 
张嘉豪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个面点师,他在毕业后便也当起了面包师傅,但他不喜欢这份工作。17岁那年,他接触滑雪,沉迷其中,即便当时每个月的实习工资只有1200元,但为了滑雪,他舍得把这些钱全都投进去。每天工作9个小时,下班后还能到滑雪场练习两个小时,再坐两个小时的车回家睡觉。

 
在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后,他心中“冲击北京冬奥会”的火苗燃起,而想要参加冬奥会,对于非国家队队员的他,只有一种实现方式:争取获得东道主名额。但前提是,在国家雪联的积分榜中冲进前30。
 
如你我所知,这场一个人的冬奥会,遗憾落幕。然而他说,当自己收到2万多条私信鼓励后,他恍然间明白,自己的这趟旅程,不仅是为了给自己圆梦,也是为了鼓励那些痴迷于梦想的人前行。

 
为梦想拼搏,无悔。未尝试便放弃梦想,才会后悔。
 
据说,张嘉豪在解说席上观看苏翊鸣的比赛时,苏翊鸣每次落地,他都会紧攥一次台本,比赛结束后,台本都被他握得皱皱巴巴的,还被他的汗水浸湿了。

而正如张嘉豪为追梦人所带来的激励,站在领奖台上的苏翊鸣说:“我想对所有热爱单板滑雪的人说,永远别放弃梦想。”

 
著名高山滑雪爱好者杰里米·琼斯曾说:

“脚上踩着滑雪板,天空就是极限。”

北京冬奥会已完美落幕,但温暖还在继续,追梦还在继续。

希望你我都拥有自己的那份热爱和梦想,去闯那片属于你的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