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94期 梅林诗社◆梅林教室|玉笥山翁|填词谋篇方式

 泮溪别馆 2022-02-22
图片
图片

填词谋篇方式

文/玉笥山翁

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现在不少朋友爱好填词,但却苦于找不到门道,特别是对词的谋篇布局掌握不透,拿捏不住,填完后让人读不出词味来。

我也爱好填词,读古人词和自己填词时,偶尔回味一下谋篇方式,得出了些许感受,今晚就和大家交流一下。

个人认为,词的谋篇幅,常见以下几种模式。

(一)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简称“铺垫”)

“铺垫”是词中最常见的谋篇方式。词是抒情诗体,为了抒情,词人往往先以景物或者事物来铺垫,来旁衬,使其融情于景,然后才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上辉下映,从而取得更好的抒情效果。

2013年,我和朋友去了厦门鼓浪屿,回酒店后填了一首词,如下:

浪淘沙·鼓浪屿

真个好芳丘,栉比洋楼,惺惺有态各千秋!争奈五湖观赏客,尽羡风流。

浴日问沙鸥,可识闲愁?曾经屈辱似烟浮。却乞天弦弹十面,掷剑琉球。

词中,上阕从两个方面来布景,一是各有千秋的洋楼之景,二是尽羡风流的游人之景;下片则从回顾屈辱的历史出发来抒情,要知道鼓浪屿的洋楼,见证了旧中国惨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历史。

铺垫是词中最普遍的手法,唐宋词中非常之多,有的是上阕描景,下阕抒情,先景后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又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如画”的江山就为下片的风流人物周瑜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有力地抒发了词人那无限怅恨之情。

当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言情之词,不过是借景衬托而已。因此,“上景下情”式有时也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下片照样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景语。又如的上首词中的“争奈五湖观赏客,尽羡风流”,则是的实景描述的基础上,流露着深刻的批判之情。

当然,此种手法也可结合用于“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先叙事,后抒情。

图片

(二) 以感带文,文气直注(又叫“直注”)

此法特点是:文气直注,不加穿插;中间或许有脱换,但主位不变。宋词中多用此法。自李后主之后,柳永、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词集中,尤不乏其例。

如李后主的词《摊破浣溪纱》: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词人以一个“残”破的情感带动全词——先是物残、再是境残、再是人残,及至梦残和音残,然后作结。

又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一个“狂”情引出。

有一年,我和唱“竹山顽主”先生一首词中,也是用了这种布局方法,词如下:

《临江仙·昭山远眺,兼和竹山君》

欲寄浮云空婉转,归情又托飞鸿。昭山绝顶敛真容,极目晴岚尽,湘水逝春红。       未计曾经枯海誓,相期犹共西东。但将春绪酌长风,愁怀留数点,心幕破三重!

词中,登高望远,以一个归情统领全词,尽管有——所欲、所看、所忆、所寄的穿插,但都紧紧不离归情二字。

(三) 先点后补,萦回成章(又叫“点染”)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先点明主题,然后具体描写。这种写作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白居易的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先点题说江南好,风景如曾相见;最具体说明那些独特的好处,最后收结。

纳兰也有几首类似的作品,如其中一首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何必让中泠  !

我也曾依此模式填过些小令,其中有《忆江南》三首如下

湘潭好,人杰耀千年。荷叶塘前明相业,杜鹃山外换新天。代代育中坚。

湘潭好,岳脉引长川。韶乐长怡双帝梦,昭潭偶系米家船。山市有晴烟。

湘潭好,湘水接涓涟。日夜江声吟古韵,春秋燕语慰高贤。人醉木兰船。

从“人、山、水”三个方面分别点明湘潭之好,然后再具体描述好的特征,最后收结。

小令如此,慢词同样可以如此。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也是开篇就点明钱塘的“繁华”,然后逐次铺叙繁华的方方面面。

(四)跳脱布景,层面丰富(又叫“跳脱”)

这种手法,不是很常见,通常我们写词,或前景后情,或情景交织,极少用多重布景,但如果用得好,也不泛成功之作,如宋代蒋氏女的一首《减字木兰花》

朝云横渡,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两三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词用了2/3的篇幅给我们布了三个不同场景,一是早上行路之境,二是晚上孤寂之境,三是无论昼夜的忧怀心境。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续编》中说,“寥寥数十字,写出了步步留恋,步步凄恻”之情。这特点与“步步换景”的跳脱式章法不无关联。表面看来,词人忽而天上(朝云),忽而地下(车行),忽而近况(孤村),忽而远景(飞鸿去),忽而状景(燕山等),忽而抒情(百结愁肠),这中间省略了许多的过程与叙述,形象展开十分迅速,语意时断时续;只要我们按照词中所显示的主题线索——词人被掳而北去时的“百结愁肠”与渐行渐远的空间——去领会,那么。词人国破家亡、身为虏囚的深哀巨痛就不难理解了。

图片

(五) 平行铺叙,双比作结(简称“对比”)

这种手法,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以各自的典型画面展开,前后平行相叙,不需要专门作结,让读者自然感觉“结论在心中”,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对比式的谋篇方法,在唐宋人的词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后主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箩,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消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今、昔境况的对比,是豪华的帝王生活与“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臣虏”生活的对比。这种对比,既有利于布局谋篇,也有利于抒写极度的亡国之痛。

像这样用对比方式谋篇的。可以是双重对比,如宋人辛稼轩《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陆放翁《谢池春·壮岁从戎》、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也可以是多重对比,如蒋竹山《虞美人·听雨》。这些都应用的相当的成功。

(六) 交叉布局,画面组合(简称“组画”)

这种谋篇方法,就是用多个不同方位、时空、角度或者音响等画面组合成全词,不用太多(甚至不用)直抒胸臆的情语,作品的内涵意义,全凭读者透过这些组合的画面去领会。

这种“组画”方式布局,在唐宋词作中不乏其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于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幅水乡春讯的渔乐图。由“高远、低近、中我”三个画面组成,以一种“时境”将三个画面串联,仿佛出自天然。至于结论,则不言而自明。

当然,这种组画的关健在“组”,即有机结合,如此词中,落脚着的“不须归”,将无限依念的情感托出。

(七)声色形意,相辅成境(简称“调和”)

大家都知道,在境界中,有声境、色境、形境和意境,如果我们在长调中布境只择其一种而述,则会枯燥乏味,会填词的高手,一定会选择将这四种(或其2-3种)境界调和,相辅成境。

如辛稼轩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词中,前四句是一种声境描述,接二句则是形象描述,转折后,是色彩描述。下阕一开始是意象描述,紧接是色彩,后又回到声境,最后收结。

我上次跟大家讲的我一首《沁园春·春雨》也是用的这个布局方法,全词如下:

最是知时,若笛如箫,先谱春声!将九山松柏,柔然洗翠;五湖烟柳,淡泊匀青。托迹天涯,传波三楚,更启征舟向海横。平和处,又田园散漫,梦佐农耕。

江山可证峥嵘,与谁论新期与旧盟。想零丁叹起,只因家国;草堂歌尽,但为苍生。驿外梅销,沙湖酒醒,逸士闲来更守贞。初心就,对苍茫世态,拟伴雷鸣。

但用这种手法时,一定要注意经纬相协,比如我这首词,春雨是全诗经线,雨声、雨色、雨形、雨意,只是纬线,如果没有经线的串联,则就散了。

图片

(八)纵横时空,穿越成境(简称“穿越”)

这种谋篇方式,就是穿越时空,将古今中外合乎我们某词意境的人物、事件或著名作品等,依一定秩序用诗词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共同构筑词的全境。

讲到这种手法,大家很可能自然会想到一首代表作:

就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上阕是空间的穿越,远近高低互联相衬;下阕则是时间穿越,从古到今,历历如数。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主席独创,我们还记得宋代刘过的一首《沁园春》,正是用了这种手法,大家看看: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俳徊。

这里,作者将不同时间、地点、性格和代表作的人物,用一种幽默的方式穿越成一个场面,就是最典型的。

当然,词的谋篇布局,不止是以上几种方法,有时,各种方法还可以结合使用,但限于本人认知有限,仅给大家讲了这八种,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

文:玉笥山翁

编辑:冰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