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魂不传之秘——辨证论治

 经方之道 2022-02-2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此文固本正源,再谈中医不传之秘,苦心孤诣,用心良苦,希冀同参。

中医不传之秘-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这同时也是中医和西医最根本的区别。

西医看病很简单,一个病人进来,首先询问病史,主诉是什么,有什么伴随症状,有什么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问完,简单做下体格检查。

医生大概心里有个底了,然后就叫病人做化验、B超、X线、CT、MRI,甚至血管造影、放射核素等,

当然,这些也不是全做,有必要的让病人做。检查结果出来了,好,明确诊断,完了开点药。

西医做事,不管是临床也好,研究也好,讲究凡事要有个依据。

所以他们开药,一般都有个标准,什么诊疗规范啊,临床指南啊(不排除一些医生为了经济效益乱开药的可能)一旦用了治疗患者病情没有好转,那西医就没有办法了。

中医治病不一样,为什么很多人说中医不科学,中医治病疗效不准确?因为中医没有一个定性规范在那里。

我们有很多不理解中医的人,包括很多知名的专家教授,都在说中医需要一套诊疗规范。

现在很多中医院校,包括中医的权威研究机构,也都在搞研究,想要制定出一套中医诊疗规范出来。

前不久在湖南还召开了一个世界性的中医诊疗标准会议,说要把中医规范化。

其实,大家动脑子想想就知道了,中医几千年的经验,出现了无数的流派,无数的学说,却从来没有制定过一个规范或者说是标准,为什么?

因为中医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规范化或者是标准化治疗。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归根结底是个主观的过程。医师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这四个手段采集病史,这四个手段无疑都是主观的,不同的医生对于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古人云: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这四句话说明了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靠着四诊手段的高明程度,可以知道一位医生的水平。

文章图片2

辨证论治--中西医治病的不同

这里我举个熊老治病的例子,说明中西医治病的不同。

某男,35岁,病发高热,曾在有“北协和,南湘雅”的湘雅医院治疗月余,高烧不退,可以考虑到的相关检查一个不漏全做过了,就是查不出原因。

治疗无非就是抗感染、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高烧就是不退。其父亲乃是湘雅医院教授,心知病情严重性,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经熟人介绍遂找熊老诊治。

熊老只是问了几句:“发烧有没有规律性,上午烧些、下午烧些、还是晚上烧些?”

答曰“下午烧些”。

“还有什么不舒服?”

“肚子胀痛”

“大便如何?”

“稀,每天3,4次”

一看舌象,舌红苔黄腻;把脉,沉而滑数。病看完了,熊老随手起笔写下一处方7付,嘱咐一番,起身送客。

病人父亲一向不信中医,看熊老三言两语便看完了病,很是怀疑,乃在背后对熟人说“熊某看病未免草率。”

但估计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坚持服药7付,病情痊愈,后来该教授对熊老感激之至,竟在熊老诊室外面对熊老服服帖帖的鞠躬感谢。

我们且不说西医如何对这个病情无效,倒是中医,为什么熊老三言两语便解决了这个所谓的疑难杂症?我在听讲座的当场就想到了熊老的治疗方法。

这个病,在中医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发热的规律性

下午发热厉害些。这不是中医所说的“午后发热”吗?这个懂中医的很好理解,一般的病机是湿热内阻。

二是辨别湿热内阻的证型

看看腹胀痛,大便稀,而且一天要拉3,4次,再结合舌脉,不是典型的湿热内阻吗?内阻在哪里?在肠腑。

湿热内阻于肠,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所以叶天士说,要“荡而涤之”。

这个和《伤寒论》里面的阳明腑实证又有不同,阳明腑实我们可以用三承气汤,但是这里我们不能用,因为他大便是稀的,以湿为主。

所以熊老用了另外一个方——枳实导滞丸。7付药下去,病好了。这就是西医和中医治疗的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辨证论治呢?有几点要注意。

首先,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想要在临床上信手拈来的开处方,首先要先背方。

熊老对其学生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要先背熟500首方;其次是背熟经典。其实对于一名中医师来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这里又讲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临床处方。我们中医看病,习惯说我给你开个方子试试,没有人会说给你开个药试试的,如果有,那他肯定不是地道的中医。

正如我在前面讲过,现在的临床医师开处方,那不叫开方,叫开药。患者有什么症状,就给他用什么药,这点熊老特意点出了。

我们背方剂,不是简单的背背方歌,而是要连同方剂的功效、主治、方药组成及其在方中的意义都要理解要熟悉。

正像前辈说的“用药如用兵”,熊老更提出了“用方如用人”的说法。临床用方,首先要对该方有非常的熟悉,才能得心应手、方到病除。

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维模式。

这里当然也包括了要懂得如何运用中医思维模式。正如我在前面所讲的,现在的医生看病,喜欢用西医的思维去指导中医。这里引用熊老的另外一个病例。

还是在湘雅医院的一位教授,主诉是出黑汗。在湘雅诊断为内分泌失调,治疗了很久,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找到熊老给他看病。熊老首先看舌脉。舌红苔薄少,脉细而数。然后问了一句:

“白天出汗还是晚上出汗?”

“白天出,晚上不出。”

然后问,“手足心觉得热吗?”

“热。”一摸,手足心是很热的。

这就很明显了,阴虚自汗嘛。中医内科书里面,没有阴虚自汗一说,但是临床上有,这就需要临床思维的活跃。

然后一想,黑汗,这个是特殊的。为什么是黑色的?因为病位在肾嘛。“(肾)在色为黑”。这就很明了了,肾阴虚导致的黑汗。处方知柏地黄汤,加了止汗的龙骨、牡蛎,既可滋阴,又可潜阳。

患者服药一月以后,汗止,嫌中药太苦(黄柏是很苦的),便没再服药。在这期间,患者找了湘雅的几位专家,特意研究了熊老的处方,发现起止汗作用的只有两味药:牡蛎和龙骨。

当然,这是用了西医的研究方法。后来患者病又患了,于是便找了那几位教授,说你们研究出了成果那就给我开个药吃吧。于是他们便开了龙骨40g,牡蛎40g,加了黄芪60g。

说是此三味药均有止汗作用,就这样吃就行。结果可想而知,无效,患者便又找了熊老,证和前面一样,所以原方继服。一月后,痊愈,后来病情也没有再发了。

这个病案其实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中医光靠实验是研究不出什么结果的。因为中医的临床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临证,不断的应用,而不是实验室里面通过几个动物就可以解决的。

同时,用西医的思维去思考中医,那也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也是现代中医的一大通病,需要我们去努力的纠正。

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哪里呢?

用熊老的话“关键在于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这句话很重要,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中医辨证的方法有很多,总的有八纲辨证,其次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总结出来,就是“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为什么这么说?还是举个实例。

文章图片3

熊老曾经治疗一个脱发的患者。是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很有钱,是个银行行长。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现代的人啊,有钱,有地位,就难免有应酬,喝酒啊,大鱼大肉啊,山珍海味啊,什么都来,这违背了自然法则,也就是中医的养生之道。

所以这个行长,他很年轻,但是来找熊老看病的时候,是由两个人扶着去的。当时那看上去像是个70岁病入膏肓的老人。熊老问他什么病,患者当时取下他的帽子(当时大热天的,患者戴着个帽子),指着光头说:

“我就是脱发,有一年多了,找了很多医院看,就是看不好,请您给我看看。”

“那你还有什么不舒服?”

“还有就是拉肚子,少则一天5次,多则一天10把次。这个病我也看了很多,中医西医都看过,就是没有效,有十几年了,所以我也习惯了,您还是给我看脱发吧,拉肚子不管他。”

熊老就说了:“这治头发,就好比给花盆浇水,如果花盆里面积不住水了,营养成分都留不住,你说,这花它能长吗?所以你这个病,得先把拉肚子治好,才能给你治脱发。”

于是便先治腹泻。这个腹泻也很奇怪,患者说拉的大便是吃什么拉什么,不成形。

这个一看就知道,是脾胃虚寒引起的。前面的医生经过了那么多的治疗,不用看病历也知道,无非是温中散寒止泻的一些药。

其实这个内经里面把它叫做“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嘛。这是清阳不升啊,所以熊老用了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加了《伤寒论》的桃花汤。

有人或许会有疑问,《伤寒论》不是说“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吗?是治疗便血啊,这里怎么可以用桃花汤呢?其实不然,桃花汤里面有三味药,赤石脂、干姜、粳米。这里既可以温里,又可以固涩止泻,当然可以用。

结果患者服了一个月药,肚子不拉了,于是又回来,说要解决脱发的问题。熊老说还不行,要给你巩固一下,所以用了参苓白术散健脾止泻。

这个时候加了一味药——**。为什么用它?古人说肾“其华在发”,肾气充盈,则毛发生长黑亮光泽。所以这里用了一味**补肾之要药,以资生发之源。

三个月后,熊老在坐诊的时候有一位奇怪的人,进门就问你还认识我吗?结果谁也不认识.

最后那人自己说了,才晓得原来就是前面这位光头的患者,此时头发已经长的很好,人也精神了,从一个70岁的病态老人变成了30几岁,谁会认识呢。

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一个脱发的患者,不是治脱发,而是通过治疗拉肚子治好了。西医有这个本事吗——没有。

所以,借用了熊老的很多话,也借用了他的病案,只是为了再一次证明我的观点——中医不传之秘在辨证。

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论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为单纯的辨证论治,二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三为探索性的辨证论治。

单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传统方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证候,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特别是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既注意祛邪,又重视扶正,这都是较科学的一面。

所以,中医处理那些西医曾从多种理化实验检查,而无阳性指征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单纯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往往获得意外的良好疗效。

实践证明,辨证论治确有它的优点。但是,对另一些疾病,如早期的深部肿瘤、白血病、急慢性血吸虫病等,仅凭感官直觉的四诊,要求达到确诊,显然困难。这也说明单纯的辨证论治不免有它的大醇小疵。

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以现代医学对病的确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藉以提高识病水平,同时对加强中医选方用药的针对性,确有好处。特别是观察中医中药的疗效,增添了一些客观性指标,也有意义。

笔者认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解决病人希望确诊的需要,是提高疗效的需要,是中医临床研究、评价疗效的需要。当然,在搞双重诊断时,不能丢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探索性的辨证论治,是指以现代医学的物理、生化检査有阳性指征,而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如隐性糖尿病、隐匿型肾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的带毒者等,一般多于体检中发现。

这类病例,凭藉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探赜索隐,确是一项新的课题。

对这种隐性病例的治疗,可试以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正邪自除”等理论,依据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资料,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调补气血为主,祛邪为辅,进行探索性治疗,藉以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以期获得疗效。

近年来,笔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携带病毒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认定为正虚邪恋,根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则,采用黄芪、白术益气以健脾,当归、茜草活血以护肝,升麻、秦艽解毒以祛邪,随证加减;

经初步观察,有其一定的疗效,但尚在积累资料,有待总结。如能突破一端,也是中医探索性辨证论治的一大进展。

辨证论治的自身,亦须有所发展,不容忽视。首先要探索八纲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客观性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测定cAMP和cGMP的动态,探索阴阳胜复的规律;有以测定内分泌17羟、17酮,来证明其与肾阳虚、肾阴虚的关系。

我所试用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等的测定,探索心气虚,经初步观察,似有特异性意义。

八纲中的寒、热、虚、实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关键;如果对这些除了有标准的症候为依据外,同时又能找出各纲各证的理化学特异性客观性的指标,那将是一个最大的发现,最大的突破,必然会将辨证论治的方法,向前推进一步。

其次,要组织编写中医有关治疗学的专书。

笔者意见,可仿照日本丹波元坚氏《药治通义》的旨趣,广为搜集历代医家有关方药运用的规律和论述,系统整理,并附以部分近人的临床资料,编写出一部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治疗学专书,亦为促进辨证论治发展的重要措施,不容忽视。

谈诊断与疗效的关系

诊断学是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的一门特殊学科。诊断正确与否,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也就是必须有正确诊断,才可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是观察外界现象的良好器官。所以古代东西方的医学家,都以直觉器官来采集病历。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就是向病人釆集主诉、以往病史、面部表情、精神状态、体位、胸腹形状、皮肤粘膜色泽、体温、血压、睡眠、呼吸、消化、舌苔、脉象以及各种分泌物(汗、尿、大便、痰、血)等,甚至还注意到发病的季节气候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但是,本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达,工程技术的进展,现代医学,特别是诊断学,在运用直觉感官外,逐渐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学等各种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大大地提高了诊断的技术水平,为众所公认。

当前,由于中西医对“病”的概念并不是一致,特别是中医以“证”为主体,因此,中医的诊断,不是诊断西医所谓的“病”,而是诊断“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称之为辨证。

正因为这样,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待中医的“证”,可能会发现“证中有病”或“病中有证”,决不是某一种“证”就等同于西医所谓的某一种“病”这样简单化,势必会造成混乱。

我们在临床上,保持中医的特色,主要在于识证辨性,如能识“病”,乃是更好。

如果要观察中医中药对某种“病”的疗效,不论是辨证分型的治疗,或以一方一药的验证,我的看法,仅凭“证”为主体,缺乏客观性指标,较难得出正确的估价。中医现代化,对探索“证”的客观性指标,确有待于我们的努力。

现在,我想谈一谈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关系。诊断和验证中医中药的疗效,是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而且这两个侧面,是密切联系的。

对中医中药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首先要有正确的诊断。否则将张冠李戴,引起笑柄。试举例以说明。

戊辰年春,遇一例60余岁的男性患者,因低热,咯血3个多月,住某医院肺科病房,临床诊断为“支扩?气管内膜结核?”均未确诊。用过多种止血剂、输血及抗生素类未效,乃邀笔者会诊。

证见午后低热,微咳,胸闷,咯痰间或带血,间或纯血,纳差,舌苔薄黄而糙,尖边质红带紫,脉象细数。

辨证为痰瘀交结,肺络损伤,营阴耗损,肃降关司,投以凉血消瘀,养阴清肺之剂,药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百合、藕节、茜草炭、仙鹤草、黛蛤散、三七等,服药20余剂,如石投水。

由于上列方药,为笔者临床上常用于“支扩”之咯血,每多获效。讵料本例患者,虽服上方,毫不应手,不无疑窦。乃嘱转院诊治。

经转上海某医院住院,确诊为肺中膈恶性肿瘤,行切除术,继以化疗。手术过程尚称顺利,低热、咯血一度控制,乃回家休息。

未及2月,病情突又恶化,上气喘逆,呕吐频作,水饮不入,显有肿瘤转移之变,术后未及3月,医治无效而死亡。

从本例诊治经过来看,在术前诊断不明,故虽用过多种中西药而罔效。

其次,就是我对本例的治疗仅凭辨证用药,而未采用对肿瘤有一定针对性的药物,盲目施治,不无遗憾,值得记取教训。

所以,我主张,搞中医临床研究,不论以辨证论治方法,或验方单药,首先要过诊断关,这很重要。

谈证候与病理

证候,是中医以四诊方法,将临床表现较突出、较固定的症状、体征,加以归纳,而命名为某某证;

并结合另一些有关症状,如神色、饮食、大小便、舌苔和脉象等,相互参证,从而辨别其寒、热、虚、实的属性,作为治疗立法,选方用药的依据。

病理,这里指的是现代医学的病理形态学,它是以多种手段,采取活体的病理组织,用染色显微方法,观察其形态,藉以确定其病变实质。

证候与病理的概念虽有不同,然似有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目前,很多人赞同要实现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因此,对证候与病理的关系问题,值得一谈。

证候,似乎是现象,是直接被人们感官所感知的外表形态。

两年前,笔者经常于食后作嗳气,伴有食臭。如日间发现有食臭的嗳气,夜间则腹中胀满微痛,肠鸣漉漉,次晨,必大便泄泻,轻者一次,重者二三次。

但从未作过钡餐造影和纤维内窥镜检査。只自认为胃肠消化功能薄弱,似《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证和“四君子汤”证。

常以此2方随证加减,时发时愈,几达2年余,未能根治。

迨至1987年5月7日,将进午餐,突觉心胸不舒,头晕目花,旋即呕血,既而便血,约300余毫升,呈休克,急入某医院抢救。

经一星期后,出血已止。继作纤维内窺镜检查,并组织活体检査,结果提示为胃窦部溃疡,边缘有出血疤2处,病理报告为:胃粘2~3级间变,未找到癌细胞。

嗣行胃次切除术,后以中西药调理,至今20多个月,前症基本消失。

在未作纤维内窥镜检前,自认为胃肠消化功能不良,究为慢性胃炎,抑或胃溃疡,辨别不清。说明仅恃证候,未作病理检査,则诊断不明,即使治疗亦不能击准要害。

又如临床上常遇白血病患者,未作骨穿,检查骨髓细胞,凭证候诊断,则难以确诊。

诸如此类,对证候的认识与病理的提示,显有差距。足见证候只是病变的外在表现;病理活检则近似病变的实质,而且是决定疾病的主要矛盾。

由此可见,中医要求革新,亦应从病理方面,探求疾病的本质,对提高疗效,有其重大意义。

但是,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也是需要不断地深化的过程。

当前,现代医学的病理学,已从细胞病理学向分子细胞学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对病理的认识,尚在不断变化,不是到此为止。

这也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

然而,证候虽是外表现象,却是入门的向导。中医的证候,既可提示病变脏器的现象,又内涵辨别病变性质和体质的寒、热、虚、实的整体表现,是中医诊断的特点。

作为临床医师,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能掌握辨病和辨证的两套知识和经验,很有必要,而且能对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处方口诀

中医病证莫要慌,四十二病记端详。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

感冒寒热湿三种,荆防银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

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

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

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

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

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

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

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

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

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

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

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

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

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

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芩连寒藿香,

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

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

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

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

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

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

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

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

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

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

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

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

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

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六种淋证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

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

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

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

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

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左归汤。

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

肝阳天麻湿羌胜,肾虚补气虚八珍,

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

唯有中风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

虚用秦艽上扰镇,阳闭凉开阴苏合,

脱用参附半还五,镇肝熄风莫糊涂,

语言不利却分三,风痰阻络解语丹,

肾虚精亏地黄饮,口歪眼邪牵正散。

痹症不惟风寒湿,防风乌头薏苡仁,

风湿热痹桂白虎,痰瘀桃仁亏独寄。

不寐肝郁用龙胆,阴虚阿胶加黄连,

心脾两虚用归脾,痰热温胆气虚安。

四种鼻衄要记熟,桑菊玉女此中求,

肝火上炎尤龙胆,气血亏虚归脾留。

齿衄虚用清肝饮,胃火炽盛清胃散,

咳血燥伤用桑杏,肝犯肺泻合黛蛤,

阴虚百合固金治。吐血泻龙归脾完。

便血地榆黄土汤。尿血蓟知无归方。

紫斑犀茜归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汤,

其中虚症滋归麦。呕吐六种分虚实,

藿保半厚理中麦,便秘麻磨济芪汤。

四种腰痛不稀奇,湿热四妙身痛瘀。

寒湿甘姜苓术用,肾虚却要左右归。

虚劳十四莫慌张,各有各的代表方,

稍有留意应详尽,何须此处添荒唐。

机磷中毒概四种,犯脑涤痰热银黄,

杞菊参苓无大用,若无解毒病乖张。

肠痈三期看痈脓,大黄薏苡大陷胸。

颈椎寒用桂附汤,舒筋温胆归脾天。

痄腮柴普清龙用。急惊银黄琥珀丸。

小儿泄泻不赘述,疳证六种记端详,

资消八石泻防用,绝经左右二仙汤。

崩漏三虚二为实,左归大补用固冲,

血热清热固经治,血瘀逐瘀止崩汤。

中医临证也不难,难在辨证用药间,

各位网友要细心,妙手回春美名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