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后羿射日说起:结合文物看中国竹木弓历代演进

 郎中骑 2022-02-22

Image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中国古代竹木弓的

早期文字记载


有关中国古代竹木弓的最早传说,是“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Image

后羿射日彩画

《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两个成语皆源于养由基的典故。春秋战国时期,养由基出生在养国(今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养国被楚国灭后,养由基为楚国大夫。养由基擅长射箭,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也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爆发。这是晋国、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展开的一场战争。交战时,晋国将领吕锜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为了复仇,召见养由基,给他两支箭,让他射杀吕锜。养由基在交战时射中吕锜的脖子,吕锜伏在弓套上而死。养由基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楚共王复命,从此养由基名震天下。


石器时代

中国竹木弓文物


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石镞,出土于距今28000多年前的山西省朔州市峙峪遗址中,证明中国弓箭在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弓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古人们首先发现:利用木条、竹条的回弹性能,可以弹射出一些东西,所以用木条、竹条制成了弓。《易经·系辞下传》中记载有“弦木为弧”;《诗经·秦风·小戎》记载:“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这句话中,虎是指虎皮;韔(chàng)是指弓囊;镂是指雕刻;膺(yīng)是指胸,此处指弓囊的正面;交韔二弓的韔,指弓囊里交叉装上两支弓;闭是指柲,矫正弓弩的工具,竹木制成;绲(gǔn)是指绳,也是捆的意思;縢(téng)是指捆、缠束的意思。


Image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一张石器时代的漆弓全貌及局部特写。此弓表面有漆皮,漆皮带皱痕,局部已脱落

      在浙江省萧山市跨湖桥遗址曾经发现一张石器时代的漆弓,其表面有漆皮,漆皮带皱痕,局部已脱落。这张弓距今7000~8000年,由桑木制成,两端已残,弦未存。弓残长121cm,截面呈扁圆形,宽3.3cm,厚2.2cm;两端略细,宽3cm,厚2cm;中部握持段的截面亦呈扁圆形,握持段宽3.2cm,厚2.2cm。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木弓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厚葬之风盛行,王公贵族的陵墓之中随葬有大量兵器,其中有许多是弓及其配用的箭。

这些弓按材质分为竹弓与木弓两大类,一座贵族的大墓里可能同时陪葬竹弓和木弓。湖北曾侯乙墓出土55张弓,其中有竹弓也有木弓;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出土竹弓和木弓各2张。有些大墓出土弓仅有竹弓或木弓一种,例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25张竹弓,没有木弓出土。

按照弓未上弦时反曲形状的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竹弓、木弓分为马鞍形反曲弓、半月形反曲弓、平直弓等三大类型。

马鞍形反曲弓

此种弓上弦之后与“弓”字形非常类似。因形似马鞍的两端高、中间低形状,加之其弓臂末端呈向外弯曲状,故而得名马鞍形反曲弓。湖北包山楚墓二号墓、江陵望山沙冢一号墓、荆门左冢一号楚墓均出土有马鞍形反曲弓。


Image

包山楚墓二号墓、江陵望山沙冢一号墓、荆门左冢一号楚墓出土的马鞍形反曲弓复原图

包山楚墓二号墓出土的弓比较完整,为木制品,全弓长127cm。握持段内侧贴一条木片,两个弓臂段外侧用生物胶贴一条木片,再用绢带缠绕,弓身使用4组丝线分段缠紧。整弓外髹黑漆,弓梢处开有细浅槽,作为弦槽之用。
江陵望山沙冢一号楚墓出土的弓为竹制品,此弓弦长118cm。上、下弓臂由两条竹片制成,这两条竹片在握持段交叠并用生物胶粘固,再用若干短竹片夹住握持段,用藤条缠紧。但是其弓梢两端的弓弭已经遗失,弓弭应该是角质品,制有槽,用以挂弦。
荆门左冢楚墓出土的弓为木制品,全长124cm。其由两条木片在握持段交叠而成,上、下弓臂等宽等长,握持段内侧和外侧各贴两条木片,然后用丝带缠绕固定。弓臂段的两端用丝带缠绕数圈,作为弓弭。整弓外髹黑漆。

半月形反曲弓
此种弓上弦后呈半月形,且其弓臂末端呈向外弯曲状,故而得名半月形反曲弓。曾侯乙墓出土的55张弓基本都是这种半月形反曲弓,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当阳曹家港五号墓也都出土有这种类型的反曲弓。

Image

曾侯乙墓、当阳曹家港五号墓、湖北江铃九店东周墓出土的半月形反曲弓复原图

曾侯乙墓由于长期积水,55张弓都已散乱,经过整理之后发现均为木制品,根据研究发现,其使用的木材是刺槐木,刺槐木的弹性和韧性都非常好。每张弓均由上弓臂段、下弓臂段、短木片拼成,其中上、下弓臂段的木片等长,呈弯曲状,一端较厚,另一端较薄。两片木片较薄的一端,在握持段叠合,在叠合处内侧附一条短木片,然后用丝线缠绕捆扎。弓梢末端使用生物胶粘贴有弓弭,弓弭为角质,制有横向槽,用于挂弦。这批弓的制作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别。最长的弓全长130cm,最短的弓全长112cmm。所有弓均髹漆。

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出土弓28件,有竹制品、木制品两种。其中,木弓21件,竹弓7件。标本号为183∶9的木弓,其上、下弓臂由两片槐木片拼接而成,拼合处削薄,叠加处正中间嵌进一块长2cm、宽0.8cm、厚0.5cm的铜片。外用麻线缠绕后髹黑漆。

当阳曹家港五号墓出土的弓为竹制品,弓全长125cm。其弓梢段的反曲度较大,弓臂两端窄中间厚,握持段内侧贴一层竹片,通体缠有细丝线,最后髹黑漆。

平直弓

不上弦时弓呈平直状,此类弓称为平直弓。湖北襄阳沈岗墓、江陵望山沙冢一号墓均出土有平直弓。


Image

湖北襄阳沈岗墓、江陵望山沙冢一号墓出土的平直弓复原图

湖北襄阳沈岗墓出土的一张平直弓已残断,未见弓弭及弦,残长140cm。整体较平直,由三条木片拼接而成,用丝线缠绕,外面髹黑漆,再以黄漆分段标记并饰有斜十字交叉纹。

江陵望山沙冢一号墓出土的平直弓全长123cm,其上、下弓臂使用两条等长的木片在握持段胶合,再使用3条短木片胶合在握持段内侧。骨质弓弭套装在弓梢上,弓弭呈六棱形,其正、背面设有一对小圆孔,用于穿入栓钉固定弓弭。弓弭下方设有一个缺口,用于挂弦。

由以上文物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竹木弓已经不是简单的单片结构,其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叠加结构;漆的运用也炉火纯青,有利于对弓体的保护;弓弭设计完美,可以使弓弦的磨损降到最低。整体看来制作精良。


汉晋时期的竹木弓

汉晋时期,中国北方已经逐渐普及筋木角复合弓。汉晋时期仍然兴盛厚葬逝者,目前见于发掘报告的竹弓、木弓实物中,最著名的是湖南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弓箭文物。


Image

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翘梢平直弓复原图。其握持段、弓臂段平直,两个弓梢段后翘

Image

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竹质弓复原图。此弓的开弓拉力非常大,单凭手臂的力量难以拉开,需借助于外力

Image

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半月形反曲弓复原图。此弓全长143.4cm,弓弦尚存,弦长114cm

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竹弓、木弓各2张。第一张弓与春秋战国墓葬中的弓相似,由两条竹片叠加形成,握持段内侧加贴竹片,然后使用红色丝织带捆扎,通体髹黑漆。弓长128.5cm,宽2.3cm,弓弦长118cm。第二张弓已经残缺,残长113cm,中部35cm长的握持段用5层竹片叠加,外缠丝线髹黑漆。此弓是竹质弓,其开弓拉力非常大,单凭手臂的力量难以拉开,需借助于外力。第三张弓为半月形反曲弓,木制品,弓全长143.4cm,弓弦尚存,弦长114cm。第四张弓为翘梢平直弓,全弓长145.8cm。其握持段、弓臂段平直,两个弓梢段反翘。上、下共臂用两条木片拼合而成,先绕丝线,髹黑漆,再分几段密集缠绕四股合成的丝线。


Image

西域尼雅95号墓地4号墓出土的木质弓复原图。此弓的弓梢直接在弓体上刻出

远在西域的尼雅遗址(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也出土有大量的弓箭实物,其中大部分是筋木角复合弓。但尼雅95号墓地群4号墓出土有一张木质弓。此弓在结构上较原始,由一根兔儿条木制成,握持段为圆柱状,向两个弓梢方向逐渐削薄,弓梢直接在弓体上刻出。全弓长150cm,由于墓主人身高164cm,此弓已经不算短。弦使用牛筋线制成,搭箭处横缠有皮条,以防牛筋线磨损。


Image

余姚出土的汉代木弓和广州龙生岗东汉墓出土的木质漆彩绘弓复原图。这两款弓弓身两端及中间略细,外形相似,说明汉晋时期此种弓在中国南方仍很流行


浙江余姚出土的木弓全长163cm,宽4.8cm,表面呈炭黑色。其由整体硬木制成,无叠加,握持段内侧加贴木片,以形成比较粗的握持部位,弓身两端及中间略细,两端留有绳痕。由于木质器物很难保存,此木弓历经千年而保存完整,十分不易。此弓与广州龙生岗东汉墓出土的木质漆彩绘弓相似,说明汉晋时期此种弓形在中国南方仍很流行。


从壁画中察看南北朝

以及隋唐木弓的形制


南北朝时期,由于葬俗的改变,出土木质弓几乎未见实物,但是由于在墓葬中有绘制壁画的习俗,也反映出南北朝时期使用的竹弓、木弓形制。


Image

根据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娄叡墓壁画绘制的南北朝木弓复原图。此弓弓体平直,带有比弓臂窄的长梢,弓臂宽大,握持段宽度较窄、厚度增加


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肃清吏治;建百保鲜卑禁军,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屡次打败山北胡、突厥、契丹,出击萧齐,拓地至淮南,威振戎夏,投杯而西魏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号曰“英雄天子”。但其后期嗜酒残暴,最终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暴亡,时年33岁,葬于河北磁县。其墓中设有320平米的壁画,在墓道两侧共有106名仪从人物的出行图,其中的人物配有弓。这些弓有的持在手中,有的插在腰间的弓韬(弓袋)内。这些弓未上弦,弓体平直,带有比弓臂窄的长梢,弓臂宽大,握持段宽度较窄,但握持段厚度增加。同时期的北齐娄叡(ruì)墓壁画也有此种木弓的形制。

Image

根据唐墓壁画绘制的唐代木弓复原图。唐朝的木弓与南北朝的木弓形制并无不同,但此时的木质长弓已经在弓背上加铺了动物筋丝,演进为合成木弓

Image

唐朝长乐公主墓壁画中的仪从人物画,可见其长弓放入弓韬(弓袋)内



隋唐时代敦煌石窟壁画、陵墓壁画中可见士兵、仪从卫士携带的长弓与南北朝时期的长弓形制并无不同。但此时的木质长弓已经在弓背加铺了动物筋丝,加铺的筋丝可以有效提高木质弓的耐用性、杀伤力,此种加铺动物筋丝的长弓表明,这一时期的弓已不是单体木弓,而是演进为合成木弓。


宋明时期中国竹木弓

最终的辉煌


宋代中原朝廷壁画、陵墓石雕之中已经不见单体弓的形象,这是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简单的竹弓、木弓已经被筋木角复合弓取代。但周边国家仍大量使用竹弓、木弓,宋时大理国著名画家张胜温画卷中的大理武士,其腰间带有弓韬,弓韬中的弓是清末彝族人仍然使用的传统竹木弓。常见的彝族弓全长1~1.3m。一种为简单的单体弓,通常是使用单根木条或竹条弯制而成;另一种则由竹木复合制成,木质部分采用岩桑木制成。彝族弓的弓身从中间到两端渐细,弓梢开有弦槽, 通常在弓臂内侧使用生物胶粘贴竹片,然后使用4组丝线分段缠紧,再髹黑色或棕色漆。彝族箭的长度通常在50cm左右,说明彝族弓的拉距不大,穿透目标的能力有限,多靠毒药箭射击目标,据说毒药箭射中人后会使人立即死亡。


Image

宋代彝族木弓及竹木组合弓复原图。彝族弓的弓身从中间到两端渐细,弓梢末端开有弦槽

Image

现代图瓦人在新年习射长弓。图瓦人属于蒙古人种,一些图瓦人于公元13世纪初随成吉思汗部队西征。在西征军中,图瓦士兵担任步射弓手


草原帝国上的居民在使用筋木角复合弓的同时,依然装备单体木弓,流传下来最有名的是图瓦人使用的巨型木弓。图瓦人属于蒙古人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初,一些图瓦人随成吉思汗的部队西征。在西征军中,图瓦士兵担任步射弓手。图瓦弓从13世纪一直流传至今,其通常采用红松木或当地人称为“俄勒亥”的树木制成,长2.2~2.5m。弓的制作简单原始,但是弓力巨大,使用重箭杀伤力足以穿透厚甲。古俄罗斯民族、西伯利亚通古斯民族使用的双木组合弓被认为是从蒙古西征军中学到的。


台湾高山族人的竹木弓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尚处于石器时代的高山族先人利用独木舟从华南地区远距离迁移到台湾。发展至今,高山族人分化为很多的族群,如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曹族、雅美族、赛夏族、邵族等。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自明代汉族居民移居台湾以后,台湾原住民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族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小,至今仍保留原住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


Image

台湾高山族竹弓复原图。此类弓弓身多采用3~4年生的高山刺竹制成,高山刺竹从竹根部向上30~210cm之间最为适合制弓

在火器传入台湾之前,高山族人使用弓箭进行狩猎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由于台湾盛产优质的高山竹材,因此高山族人使用的弓箭多数由高山竹制成,此外也有一些采用梓木、黑橡木制成。平埔、卑南等各族使用竹弓的记录,经常在早期文献中出现。例如:明代郁永河《裨海记游》云:“竹弓楛()矢赴鹿场,射得鹿来交社商”,此话描述了台湾高山族人以竹弓和竹箭猎鹿的场景。清代林谦光1686年编撰出版的《台湾纪略》中提到,平埔族人以竹制弓,麻制弓弦。

有些高山族人使用的竹弓也进行较复杂的处理。例如:清朝陈梦林主持编撰出版的《诸罗县志》中记载:“弓取材于竹,密缠以藤,藤染茜草,其色朱。绳纻(zhù)为弦,渍以鹿血,坚韧过丝韦。”

高山族人使用的竹弓长度通常为90~150cm,有些族群的弓更长,为使用者身高再加10~30cm。弓身多采用3~4年生的高山刺竹制成,高山刺竹从竹根部向上30~210cm之间最为适合制弓,砍伐的季节和时间也有讲究。

目前,尚未发现明代之后中原大陆地区制作和使用竹木单体弓及竹木组合弓的文献。但竹弓、木弓共同使用了几千年,其历史演变过程足以说明这种冷兵器的军事价值。


(原文发表于《轻兵器》2016年12期下半月刊,公众号文有删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