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美连●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获奖作品推荐】寻一方当代艺术中的赏石空间

 常清客 2022-02-22

图片

图片

1

人物简介


洪美连,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现任教于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1

艺术履历


参展及获奖·

2019
《石相》系列入围第二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参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
《夜》参展第三届“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获铜奖,中国硅酸盐学会;
《喈喈》获第五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2018
《磔磔》壶艺系列获“第二届中国茶具设计大赛”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石·色》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获铜奖,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石境》系列之五获“陈设中国——晶麒麟奖”优秀奖,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
《石境》系列参展2017年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年会展,获金奖,北京陶瓷艺术馆;
2017
《石·色》参展第三届《新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展华北理工大学陶瓷艺术大展,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合》参展第四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优秀奖,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石境》系列作品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奖;参展第五届“茶镜”国际茶文化作品交流展;
《香拾》系列受邀参展“遇见艺术,陈设北京”北京香港马会会所艺术展览暨公益拍卖会;
2016
《夜》参展“天鹤奖”国际创新设计大赛首届国际生活陶瓷艺术精品展获金奖;
《形式之美》入选第十届全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香拾》系列之五及《香拾》系列之九参展“亚洲当代陶艺交流展”;
《源》系列纤维作品入选参展第九届第八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第四届“茶镜”国际茶文化作品交流展;
《合》参展“设计·中国”中国现代陶瓷设计大赛获优秀奖;
《吉祥如意》入选第三届陶瓷生肖设计大赛获铜奖

《观石》入选首届全国砖雕艺术创作及设计大赛;
2015
《碑》参加清华大学129文创设计大赛获优秀奖;
《香拾》系列之五参展第三届“茶镜”国际茶文化交流展 中国.北京;
《香拾》系列之九获第二届“紫金奖”江苏文化创意大赛入围奖;
《源》 参展第七届中日艺术及手工艺交流展;获2015年德中艺术设计主题联展入围奖;德国/莱茵美术馆;第五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获美术学院艺术新秀奖;
《生趣》系列作品获第二届陶瓷生肖大赛入围奖;
《融》参展全国首届青瓷系大展 中国.上海;
2014
《对话·空间》系列作品参展2014学生优秀毕业展,并被江苏紫砂艺术研究所全部收藏 中国.北京;

《听海》系列作品参加第八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中国.南昌;

论文发表·
《关于中国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思考》发表于《大众文艺》2019第4期;

《香拾》系列之四、五、六发表于《中国陶瓷》2018年第9期;

《香拾》系列之一、二发表于《中国陶瓷》2018年第8;

《当代茶艺馆环境中陶艺创作之取向》发表于《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3;

《赏石意象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发表于《中国陶瓷画刊》2017春季号——青春空间;

科研项目·
2019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2018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陶瓷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
2018年与北京嘉德艺术中心签订公共艺术项目——陶瓷作品收藏项目;
2015年参与由广西梧州市政府委任的《梧州陶瓷产业调研》项目,负责艺术陶瓷产业调研及产品开发;
2015年参与定窑器型创新再设计项目;
2014年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

图片

《石·色之—痕》
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现代陶艺类铜奖

1

陶艺研究


寻一方当代艺术中的赏石空间

文/洪美连

陶瓷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说其古老是因为她出现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说她现代,是因其在当下开放而多元的艺术形式更富于现代艺术的气质。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接触并爱上这样一种与文化和生活都能紧密联结的材料,她优雅、柔美、丰富而又脆弱,通过不同形式的呈现,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以及精神层面的多样需求。

对我而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创作,应该是在2014年本科毕设期间。此前关于陶瓷材料的探索和实践大多停留在习作层面,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统性的梳理。而毕设则给了我们一个自我总结、梳理和完善的机会,毕设确定的选题,也成为我日后创作中表现的主要内容,此后的创作也多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探索徘徊,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找到他们最佳的契合点。

本科毕设作品《对话·空间》是我第一次尝试以赏石为表现题材的陶艺创作。此时对传统赏石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它极具抽象意味的表面形式,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品也较多地保留了传统赏石的美学特征。而我个人对赏石文化、空间环境以及材料本身的理解和认知,都是在作品的整体基调下进行表现的。因此,作品的整体意象是古典的,但是细节处依然能看出我对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认识和创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话·空间》2014

技术的掌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创作,但过多的关注技巧就容易使创作变得枯燥而乏味,作品流于表象而缺乏意味。在我对材料和工艺都熟练掌握之后,便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单纯的形式解构与重组已经变得了无生趣,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创作除了作品数量上的增加并无太大的意义,所以我开始寻找新的可能。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以传统赏石为题的创作不再是得之自然、发乎自然,而是在艺术家个性化的参与下,从观念、表现形式、材质与色彩上对其进行整体或局部的解构和重建。《石镜》、《石·色》、《孔洞·虚实》三组作品是我在研究生期间关于石题材创作的延续和拓展。我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艺和形式来表达我对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认识。

在《石镜》系列作品的创作中,我试图打破人们对山石形态的惯性认知,通过悬浮的造型和光影的虚实错落,营造一种“石为云根”的空灵意境,这是古人赋予赏石的脱俗与浪漫,也是我想要注入作品中的意趣和情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镜》系列 2017

而《石·色》系列作品则通过更加简洁纯粹的造型,突出形态的张力、空间的虚实关系以及材质、工艺的美感。在简洁的造型中感受形体和空间的微妙变化,通过表面肌理的处理,让原本坚硬的材料呈现出绵柔的质感,乐烧的工艺又丰富了作品表面的色彩,自然的开裂让原本柔软的形态也变得更有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色》2016

我常常惊叹于太湖石孔洞之间美妙的构成形式,千百年间水与石的交融才造就了我们眼前的鬼斧神工,这种看似简单却妙不可言的空间关系让我着迷。《孔洞·虚实》系列作品源于太湖石石体迂迥曲折、虚实交错的孔洞形态。将石体局部抽离概括再重新组合,以飘逸婉转的线条表现水的灵秀与韵律,虚实叠加的孔洞表现太湖石洞巧妙的空间变幻,将“水”与“石”之意象通过抽象的形式统一起来。局部元素的提取和运用使得创作的空间更加灵活和自由,也留给观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孔洞·虚实》2017

《石相》系列是我在2018年开始创作的作品。石与自然和人的关系是我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传统赏石文化中,人与石的联结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主动在于人对赏石意境的主观创造,被动在于赏石的形态在被人为拣选之前就已定型,人对石所生发的全部联想,都基于眼前客观现实的形态。而我想把这种“被动”通过艺术的形式变成更具主观性的创造。当我通过随机的方法得到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泥块时,我发现泥块断面的肌理与石头表面极其相似,它就像岩石未被雨水打磨一样粗犷而有力量。我想保留这种自然而原始的痕迹,并将太湖石的孔洞形式统一在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肌理和形式的对比,一种自然与外力的平衡,同时也是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相》系列-2019

1

作品赏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喈喈》壶艺系列 201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若水》食盘 201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形式之美》系列 201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夜》系列 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