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浮躁,“恶念”频生,很难有大的作为。
从容镇定,宠辱不惊,生命自然就有了无限美好的可能。 意思是,人如果轻率就会失去根本,如果性情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致一事无成。如果一个人心气不定,就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总想投机取巧,最终会失去自我。明末时期,闯王李自成,带领一帮农民起义军,横扫中原杀进京城,灭亡明朝。刚进北京城时,他曾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但很快,他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应有的进取之心,沉浸在皇帝美梦中。不仅不问政事,还任由部下四处杀伤抢掠,民心尽失。不过风光一月有余,李自成40多万大军,就迅速被吴三桂十几万清军打败,他自己也意外死于九宫山中。若不是目光短浅,烦躁自满,缺乏周全部署,结局也许是另一番光景。被誉为“牛背山的皇帝”的朱元璋,恰恰懂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虽其历经数年,但却建立了明朝,延绵数百年。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无论做事,还是做人,越是心浮气躁,想一步登天,就越难做出正确选择,越容易让陷入人生僵局,甚至是死局。常言道,成功者,有一半靠努力,有一半靠运气。而那一半运气,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看处事的能力。有能力者,仿佛天生就自带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做事稳如泰山,做人从容不迫。气勿躁,躁则乱。人生最难得的是,无论生活如何待你,都能拥有一个平常心。
情绪稳定,镇定自若。不动于气,不急于求成,不气急败坏,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自我。 《养身要言》中写道,“心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身体安定,就是身心放松,不紧张,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跟学生郭得元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他认为,人应该“静坐养气”,平时少说闲话,少见闲人。这样就能安定心性,精力得以充沛,智力大为增进,道理万千,也定会了然于胸。这尘世上的人,大都在忙忙碌碌,身心难得片刻休息。看似充实,实则内心虚空。身重则心沉,难免胡思乱想,自我消耗能量,不能释怀。这个时候不妨让身体先安定下来,身体舒展开来,内心也会逐渐平静下来,才能理出头绪,解决问题。朱光潜在《谈休息》这篇文章中提到,当他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觉得累了,或者写不出时,就会立刻离开书桌前。走出门,去乡下散散步,把“身体”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让心神安宁下来。再回去写作,自然下笔如有神。当我们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时,就会忘记停下来,要让身体安定一下。但其实,人真的很需要适当的“体定自若”。因为,人生是长跑,拼尽全力固然没错,但真正的高手需要懂得战略上要停顿。如果一味追逐结果和目标,身体却得不到适度休息,心怎能安宁。唯有体定安宁,才能修好身心,继续出发。正如同禅修入静、入定,进入到一种心流状态,身心合一,从而唤醒内在的力量。善待已身,修身养性,回归风轻云淡,才能获得一份自在安然。 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有一天,钱钟书去学校上课了,家里只有杨绛和钱家人。突然,两个不速之客闯了进来,其他人都吓到神情慌乱。但杨绛却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与对方周旋,以倒茶为由,设法把钱钟书的手稿收好。如此冷静沉稳,让家人安心下来,也成功化解一场危机。杨绛先生历经苦难,才华横溢,但她一生淡泊名利,从不抛头露面,闲时总喜欢把自己“隐”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而她也确实做到了。无论是有事,还是无事,她始终能保持一份从容和淡然,这是何等胸襟。优秀的人,有事心能定,敢于面不改色迎难而上,往往可以解决难题。无事心亦静,方能于岁月中体会到“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趣。平庸的人,有事心不定,则忙乱无章法,往往容易惹是非。无事心难静,总觉得生活了然无趣无聊,希望外界的事物填满内心的空白。正如延参法师所说:“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无畏,小事心不慢。”烦恼由心起,困境由心造。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不容易,最怕的就是驾驭不了自己的心。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宽待生活。做一个成熟的人,从不乱于心,困于心。 生活当下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很多人都疲于四处奔忙,日子过得火急火燎,却常陷于焦虑,难的清静。蓦然回首,总觉心空落落,该做的事没成,该抵达的远方还在远方。人生难熬的不是时间,而是日子。人生难的不是吃苦,而是从容应对一切。真正的从容,不在别处,就在你我的内心深处。唯有内心安定,方能抵御尘世躁动。
*作者:山居孟孟,本文首发读书369(ID:dushu369com),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君与你一起,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转载请联系读书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