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 | "囊萤映雪" 读书笔记 (5)

 一棵树2021 2022-02-22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查弟德》,描写一个人到处被冤枉被迫害他去坐船,船就沉沒;他走在路上,就發生地震最後,这个人在百死千难之中逃到乡下,种了一些花生。花生收成时他坐在田埂上吃,开始想:“如果当初没有沉船,没有地震,我现在怎么可能坐在这里吃花生呢?可见我这一生的际遇还是很不错的。”

你能从这则故事中读出什么有益的人生感悟呢?是乐观,是感恩,是知足,还是其他?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对生活要抱有感恩之心。

什么是感恩之心呢?即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一个人活在世上,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有稳定的工作,有愉快的心情,有健康的身体,有着很好的人际交往,有理想的人居环境......以上这些都可以算作恩惠,不过有些“恩惠”并不是他人是自己施与自己的。

最重要的是活着。来这五光十色的世上走一遭,的确不容易,所以你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顺境——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日,洞房花烛夜,及类似于上述种种;或者是逆境——寂寞、压力、屈辱、挑战、困苦,及类似于上述种种,都是生活的“馈赠”,无法躲避,也不需要躲避。

电影《活着》中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一气之下带着女儿凤霞回了娘家。但当天晚上,福贵赌博居然输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产,父亲被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手抱着男婴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自食其力以演皮影戏维生。

后来内战爆发,福贵先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又辗转到给解放军唱戏,终于获释回乡,与一家人欢庆团圆。

既然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呈现“正态分布”趋势,意味着极好命运的和极差命运的   人终归为少数,那么面对生活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便决定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怀有感恩之心,便会乐观生活。

  因为乐观,那么多文人墨客,独爱苏轼。


苏东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是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打压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总能把生活过得悠闲如诗。
 
贬官黄州期间,为了一家人的口粮,苏东坡亲自开荒种地,挖鱼塘,筑水坝,栽橘树,托人从四川老家捎来菜籽种下。他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意思,自认为远离纷争,安于世界一隅,每天睡到自然醒,逢上雨天就赖赖床……不亦快哉!

吃野菜的时候,他便感叹道: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面对自然界的美景,他也自豪道: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
闲者便是主人。

年轻人有梦想,老年人有回忆。
 
物是人非,知交零落,但消磨过、享受过的美好时光,在记忆里永恒。
 
于纸端,苏东坡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一个文字王国,一个文学宇宙。
 
庄周梦蝶,黄粱一枕,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偶然留下的梦,红尘一梦。苏轼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春去秋来,红尘如梦。

你能留给岁月的,岁月能留给你的,除了最好的自己,别无他物。古人中绝不乏真性情者,唯东坡一人,任性得一塌糊涂。他评价自己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这里的“任性”,是随性随缘,无所约束;“放旷”,是放下,因为放下,天地因之旷远辽阔。
 
苏东坡花甲之年被流放海南。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得以北返。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他写到: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因为放下,苏东坡的魅力穿越千年,依旧对我们影响深远。他历经磨砺却日益纯净、天真烂漫。这种大情怀,而今又有几人能参透?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林语堂曾这样赞叹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发现快乐和制造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将平凡琐碎的生活过得温暖而丰盈。

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