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关思考35|客观的总结这一年6—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敏芊随笔 2022-02-22
接上一篇:
我究竟要找怎样的「专家」呢?
除了1、状态处于ing......2、有丰富的咨询案例积累......,还有——

3、最好是社会心理学专家,当初用「最好」,纯属无奈之举,满足1、2两个条件,都已经很难了。

不过,我也要解释一下,怎么找着找着,逼格提得这么高,要找社会心理学专家了。

嘿嘿,其实不是逼格的问题,是维度的问题。

网上曾经有个很火的鸡汤:二楼往下看满地是垃圾,二十楼往下看都是美景,高度决定你的眼界。

如果用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是:

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你所见到的都是与周围环境相关的,因为环境会影响你的行为和习惯,还有你的认知,观念。

毋庸置疑,「家庭」是我们降临到世界上,最早接触的环境,最小单元的社会。

3~18岁,我们才开始接触到幼儿园、学校、以及孩子常去的公共场所的环境。

而0~3岁是孩子心智的关键期,安全感呀,智力启蒙呀等等,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可我们很多家长,却把精力和财富投资到「看得见」的环境上——物质环境。
比如有条件的父母在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不遗余力地在孩子还未出世时,就安排上了「学区房」。

唉,可见这份「父母心」——我已将心向明月了,明月呢?......

总之,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环境」对孩子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而此处「环境」所指的范围——不仅是物质环境、更多的是父母对物质环境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父母、老师的行为、语言、情绪和表情等「人际环境」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而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联系。

也就是说,如果我能请到社会心理学专家,能称之为「专家」的,这些必须都精通和专业的。
说白了,社会心理学相比家庭教育维度更高,更广。这是看了《三体》之后给我的思路——四维打三维,简直是小case。

所以,家长们费尽心思的搞「学区房」也只是孩子成长为优秀「社会人」的一个因素而已,且还要看「明月」给不给面子呢?

那么如何让孩子给你面子,不至于「奈何明月照沟渠」呢?

就比如说,为什么父母对物质环境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呢?

我经常看到,有些家庭里,孩子用的杯子和碗都是塑料的,有的已经摔得坑坑洼洼,漆也掉了,看上去不那么舒服。
我问他们:“为什么给孩子用这样的东西呢?”他们回答:“这样的东西结实,不容易被摔坏。

这些妈妈认为,孩子玩坏一样玩具不是浪费,但是孩子把纸巾抽出来、把纯净水按出来、把家里的大米、绿豆翻出来玩耍……这都叫浪费,所以,这些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可家长们知道吗?恰恰是这些行为,才是早期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组成部分。

孩子也许什么东西都放在嘴里咬,什么东西都放在手里捏——
他可能会把香蕉捏碎,从指缝里再挤出来,然后再把黏糊糊的手抹在你昂贵的衣服上,最后还会用舌头去舔;
他可能把大米搞的到处都是.....;他可能把你好几万的席梦思床垫当蹦蹦床......;

你心疼了,为此发火了,甚至揍孩子一顿......。

那么此时,给孩子传达的「不容易摔坏、不能浪费、不舍得的......」等等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你的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你对孩子「闯祸」这件事的认知和观念。

可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会经过孩子的「消化」,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除了安全因素是我们要严防死守的,其他的呢?

孩子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并不是环境的被动吸收者,无论生命的早期,还是生长的过程中,孩子对环境的探索充满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什么不多给他几个香蕉,直到他捏得满足了;为什么不把食物放在精美的器皿内端给他呢......——从0岁开始,你的孩子就是借助这些东西发展智能的,从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开始认知,从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开始察言观色,进而逐渐成长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好吧,这其实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艾略特·阿伦森

为了再强调他人的「真实的or暗示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影响到一个人,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实验——霍桑效应

曾经有一个美国企业家。他想知道,除了多给钱和物质方面的激励,还有什么因素,能够影响员工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业绩。


于是他就找了一堆心理学家去他的厂里观察这些工人,这个厂子名就叫霍桑。

结果你知道心理学家发现了什么吗?观察着观察着,工人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业绩也莫名其妙地提升了。

企业家就觉得超奇怪,为什么?

然后心理学家就继续研究发现,工人们平时在车间里工作,都是对着机器非常枯燥。突然开始有人关心自己,关注自己了,让工人们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当然这些「观察」也是有点讲究的,百度百度有详解。

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就把这个现象总结成了霍桑效应——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要求特征: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会改变行为的倾向。

大白话,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所以,家长们,有时候想让孩子「表现好」也许100句指责、建议,10个奖励品,说不定都抵不上你平时的「观察」=用心关注;=尊重、平等地交流;=发现「闪光点」;=认可、鼓励......。

总之,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与他人的合作为条件的。

生而为人,小时候在家庭受父母的教育,大了在学校受老师的教育,成人了在公司受老板的领导——被动影响。

自己成为父母教育孩子,成为老师教育学生,成为领导管理员工——主动影响。

无论主动和被动,其实都是「合作」关系——别人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我们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别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如果这种「合作关系」玩的好,几乎每个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

本文我也只能蜻蜓点水般地解释了社会心理学之于家庭教育的作用。


好了,分析了1、2、3一大堆心路历程,最终这样的「专家」我找到了吗?

运气很好,找到了,而且是上海社科院的社会心理学专家——雷开春(有兴趣的可以百度搜索一下这位研究员、21年的心理学研究,科班出身,学术研究和论文成果举不胜举,而心理学又是实验科学,案例积累是必须的。)。

所以,我为什么找个专家这么叽叽歪歪、费尽周折呢?

因为「九段父母训练营」不仅仅是一个课程,课程只是「学」——懂了5%的道理而已,更何况满大街都是这些道理:

比如课程,各大平台都有,就不例举了;书籍《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父母效能》.......;短视频、公众号文章,比如:“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你只要掌握这三点”、“要向谷爱凌母亲学习这4个教育方法”......。

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和方法,听听都是「对的」,做的时候又觉得哪里不对劲,该不该下手,该如何下手,心里直打嘀咕:我家孩子好像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咋用了不管用呢。

家长们很难判断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用「专家」的话来说,基于什么才能判断哪些才是对自己孩子「合适的」方法。

雷老师说,不要用对错去评判一个方法,要基于「情景」和「孩子年龄」等这些方法适用的条件。
情景不同、孩子的年龄不同,即便是被验证过有效的方法,也不一定能用。

说到底,家长们不缺「方法」而是「用法」。家长不缺「知识」,而是科学养育的一套「系统」——「脑中有理念、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论」

因此,「九段父母训练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除了「学」,还有「习」的途径即「脚下有路径」——在专家的指导下,把学到的东西,有的放矢应用在孩子教育的各个场景中。

在学和习的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我们还给予答疑和解决,等于说,我将携手专家每天陪着家长们一起带娃——家长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身边有「靠谱」的陪伴。

最后「九段父母训练营」带给父母什么样的养育价值观呢?

借用纪伯伦《致孩子》中的一段话: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我想对于父母而言,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飞出弓弦的箭,又岂能让弓把握它的轨迹?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自己本该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父母期待成为的那个人;

给孩子身体的、感觉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不只是被灌输属于父母这个时代的认知与技能。

上一篇:出关思考34|为「父母训练营」请个专家有多难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不定时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