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景帝对吴楚七国叛乱的平定,让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现实

 木林随笔 2022-02-22

在西汉初年,有两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分别是吕氏作乱和吴楚七国叛乱事件。吕氏作乱事件,是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一场政变,它的平息解决,成功的扼制住了西汉王朝中第一次外戚干政对未来政治的重大影响。吴楚七国之乱事件,它是汉景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因中央皇权与地方诸侯权力而引发的国内动荡,它的成功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对中央集权所造成的潜在威胁,让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现实。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濞为首吴楚七国,针对景帝强力削藩的动作,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对抗中央。不料,起兵仅三个月,就被平息,结果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齐王将闾四人分别自杀,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四人兵败被诛,主要诸侯封国被削藩取缔。

一是,诸侯国形成的原因。

当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让分封制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秦的郡县制没得到巩固,二世即亡了。陈胜吴广起义让天下再次大乱,项羽在灭秦后没有继承秦制,而是大封诸侯为王,全面恢复了分封制。迫于形势的汉高祖刘邦,为了拉拢各方势力,通过分封异姓诸侯王的方式最终取得了战争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集团认为,秦朝的短命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于是他又通过一系列手段,剿灭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并将他们的封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兄弟和子侄。刘邦死后,因为吕后分封吕氏子弟为王,引起了刘氏诸王和拥刘大臣的不满。吕后死后,在刘氏诸王及拥刘大臣的政变下,吕氏族人全部被诛,刘邦的儿子刘恒因为娘舅家的实力比较弱,侥幸的继位为汉文帝。汉文帝依然默认了各诸侯国的存在。

二是,汉文帝时就已经开始实施削藩计划。

在文帝朝时,在贾谊、晁错等人的建议谋划下,朝廷就已经有计划的开始实施削藩的有关政策,在削弱诸侯国权力上,主要采用贾谊的方法,在采用拉拢安抚方法的同时,将大诸侯国变成小诸侯国,从而削弱它们的实力。再加上一些重要诸侯王如齐王刘襄、城阳王刘章的英年早逝,淮南厉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的造反自杀,使得刘恒能够将部分诸侯国赐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们。梁国在当时是拥有110余城的大国,太子刘启的胞弟刘武,被从代王转封为梁王,将地理上这个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掌握到了中央手中。同时,汉文帝使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便于控制首都局势,避免在发生变乱时受到功臣勋旧派的掣肘;通过皇太子刘启失手打死吴王刘濞世子的事件,摸清了诸侯国的实力;让强力削藩的晁错成为了未来景帝的帮手,并在临死前给儿子留下了一位平叛大将周亚夫。景帝继位之后,在晁错的建议下,以雷霆手段,开始强力对文帝血脉一支以外的诸侯藩王进行削藩。引发七国兵变的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三是,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首先,作为文帝血脉子孙以外的高祖旁支诸侯王的被削,在中央皇权集团中已经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君臣一心,意见比较统一。

其次,各诸侯国的封地范围大大缩小,从高祖分封时天下的一半地区,已经降低到了不满朝廷管辖地域的十分之二。虽然名义上说是七国,实际上也就是原先的吴国、楚国和齐国的势力范围。

第三,在七国叛乱前,晁错已经削掉了楚王的东海郡、赵王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给各诸侯王了一个下马威。

第四,各诸侯王在举兵造反问题上不团结,勇猛的胶西王在刚开始时也不愿起兵造反,后在吴王刘濞的诱惑下才答应。起兵后,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守城,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而胶西王卬和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又率兵去攻打齐国都城,与汉军作战的就只剩下了吴楚两国军队。

第五,汉朝建立以来,偃武修文,与民休息,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好转,所以臣民拥戴汉室。晁错被诛杀后,七国兵变就已经失去了能够让天下人信服的借口,没有了正当的理由,名不正言不顺,与天下思定的道义相违。

第六,作为吴楚联军统帅的刘濞,对于有才能的人不予征用,特别是在战前不采用大将田伯禄率兵五万沿长江、淮河而上,攻取淮南、长沙,进入武关,为大军开辟根据地的建议和桓将军引领步军直取洛阳,抢占敖仓的良言善计,在谋战方面已经败阵。

第七,用袁盎的话说,吴王刘濞所招集的人才,不是豪杰,而是无赖、犯罪分子和亡命之徒,这些人只会作乱。

第八,吴楚联军在梁国面前止步,久攻不下,挫折了锐气。

第九,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以周亚夫为首的朝廷平叛军队,不仅在实力上和吴楚叛军相当,而且还能制定出符合当时实际的平叛措施,由梁国正面誓死抵抗,朝廷军队出兵断绝叛军粮道的做法,靠稳扎稳打的办法,拖垮了吴楚联军。

第十,刘濞有反相的说法如果是真的话,那从高祖封他为吴王时,朝廷就可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在太子刘启打死其世子之前,吴国是国富兵不强,只想偏安一隅,要不怎么在平定诸吕政变时怎么没有见到吴王刘濞的身影?吴世子被刘启打死后,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汉文帝刘恒也多次责难刘濞,并扣押他的使臣,从吴王刘濞使臣对文帝的话语看,吴王将病是因为害怕被诛,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装的。

四是,七国之乱的平定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初的同姓王分封制,是刘邦当年在平定异姓王叛乱时,刑白马盟誓所确定下来的一种分封政体,这种政体对西汉初期的政权巩固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就是各同姓王亦蠢蠢欲动,不服中央统治。

汉文帝首次提出了“削藩”,景帝时晁错亦坚决主张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在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借机将除楚国之外的六国废掉,使中央直辖的郡地数超过了诸侯王国的郡地数;剥夺诸侯王的治国权力,将他们从实质上的封君变成名义上的封君,“唯得衣食租税”;收国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解除了诸侯国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从此诸侯国再无实力与中央政府抗衡。遗憾的是,景帝并没能彻底的解决诸侯王势力。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又开始威胁到了汉朝的中央集权。

汉武帝曾采用王臧、赵绾“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和田蚡“绌抑黄老崇尚儒学”等方法试图加以解决,没有成功。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这样,诸侯国就会越来越小,就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诸侯国跟中央叫板的问题,让天下终于安定了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