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篆、金文、石鼓文、籀文有何区别

 惠训书院 2022-02-22

​大篆、金文、籀文、石鼓文有何区别与联系?

在学习汉字的演变与书体过程中,人们总是对大篆、金文、籀文(zhòuwén)、石鼓文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傻傻分不清楚。本文小编就试着对此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金文

金文是一种中国古汉字书体的名称,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的总称,也称钟鼎文(鼎为青铜器礼器代表,钟为青铜器乐器代表,“钟鼎”即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三千七百二十二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二千四百二十个。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字形凝练,结构上生动鲜明。

分类

金文可大致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商朝金文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多为铸者或其先祖之名讳。至商亡时,方有文章出现,然其时最长之文,仍仅有四十余字。

西周金文: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子之事,如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多有记述。

东周金文:自平王东迁以降,铁器渐见,钟等青铜乐亦渐多,且亦能铸文于青铜器外侧,故金文所录,已非如当初一般,只为王公大臣之事,战功、音阶等,皆有铸录。此时金文被广泛使用,堪称全盛时期。

秦汉金文: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诏令书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为小篆,且不再刻铭文于钟鼎之上,由是金文渐衰。及至汉代,民间多铸铭文于铁器之上,青铜之器,不复使用,金文自是不见于史。

籀文、石鼓文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为“大篆”、“籀书”。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曰:“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石鼓文:为至今仍尚存的籀文的代表,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书,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特点

籀文以“石鼓文”为代表,特点是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风貌。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还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许慎《说文解字》中能见到的注明“籀文”的有几百字。

大篆

大篆,古汉字字体名称,有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   

狭义的大篆专指籀文,尤指遗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特点

大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线条化:早期汉字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

二是规范化:大篆的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大篆、金文、籀文、石鼓文之间的关系

金文、籀文、石鼓文都属于广义的大篆,而狭义的大篆专指籀文,尤指石鼓文。

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至今仍有存世。

石鼓文产生的最晚,字体也最成熟,比金文更加规范。

金文产生的最早,延续时间最长,青铜器上文字的刻铸必定是以当时社会流行的字体为主的,而金文时间跨度太长,所用字体必定不是一种字体。之于太史籀发明籀文之后的大多数东周金文及少许西周金文中,采用的字体就应是籀文。

故金文与籀文是并列关系,但有交集,交集即是东周金文。

金文与石鼓文无交集,因其刻铸的介质并不相同。但若石鼓文单指刻在石鼓上的书体的话,则二者可能存在交集,即可能有以石鼓文书体刻铸的钟鼎文(即金文),当然,这还需要实物资料来证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