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金元兵戈互向、逐鹿中原之际,一代豪门渐渐在硝烟中崛起,一场场军事进攻,成了这个家族百年富贵的基奠。这个家族便是称霸陇西14代,共计370年之久的汪世显家族。 汪世显家族世系表 汪世显,字仲明,公元1195年-1243年。巩昌盐川人(今甘肃陇西),系出蒙古族汪古部,享年49岁。汪世显历任金朝、元朝甘肃、四川等地军政要职,家族势力庞大,为名副其实的陇西豪门。 汪世显 明代画像 汪世显以武功起家,任金朝千夫长,金亡后率军投降蒙古,窝阔端赐其蒙古章服,并保留原官职。在协助蒙古国进攻川陕、川西、成都地区后,元朝赐其虎符并统领秦州、巩州等二十余处,不久汪世显病故。 汪世显家族墓志拓片 汪世显死后,元朝政府于中统三年论功追封他为“陇西公”,谥义武;延佑七年再追封为“陇右王”。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即位,汪世显家族后代持续协助蒙古占领四川多处要地,又在皇子汗位之争中拥护忽必烈得胜,得到了元朝政府的分封奖赏,家族成员多出仕陕西、四川军事要职,先后有三人追封王位,汪世显、汪德成封陇右王,汪惟正封安南王,另有四人追封陇西公、封侯、宰相等,有“三王十国公”之称。 元代中后期时,汪世显家族势力被削弱;明代洪武年间投降明朝,受到明太祖嘉奖,但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从13个汪氏家族墓墓志铭所述得知,从六盘山到河西走廊吐蕃地区都由汪氏家族世居统领,家族成员多达30多人被记录于正史中,且死后大多葬在陇西。 ![]() ![]() 汪世显家族墓 外景 随着1972年—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和漳县文化馆的文物工作队对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地进行部分发掘,这个古老的、堂皇的家族面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汪世显家族墓是现存发现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墓葬。漳县文化馆清理的18座墓中共出土随葬物595件,甘肃省博物馆清理的七座元墓,随葬器物共181件,出土的玉器共20余件,有带钩、带板、帽饰等。 8号墓出土的兽首螭纹玉带钩,长12cm,宽2.4cm,高2.5cm,带钩为琵琶肚,钩头雕成兽头,作螭状,螭身细长,呈弯曲爬行状,头部较扁,五官集中于头前部,尾端细长。带钩背部有黄褐色圆形钮,钮柱上附有黄色丝质编织带,并用丝绳捆结,丝绳已断裂。 兽首螭纹玉带钩 元 甘肃省博物馆 兽首螭纹玉带钩细部 玉带钩 元 漳县博物馆 19号墓出土的鲤鱼闹莲纹玉巾环,长6cm,宽3.4cm,厚0.3cm,白玉材质,温润有光泽,整体为一长尾部上扬、口衔荷花的鲤鱼。馆方定名为玉佩,定为玉巾环似为更妥。 ![]() ![]() 鲤鱼闹莲纹玉佩 元 漳县博物馆 漳县徐家坪出土一个金珠宝葫芦耳环,长5cm,横3.2cm,重7. 5g,1973年甘肃漳县出土。耳坠成葫芦形,以金丝为托,葫芦形和田玉嵌于其中,顶部成品字形分布三个嵌宝孔,可惜宝石皆脱失不存。 金珠宝葫芦耳环 元 甘肃博物馆 4号墓出土一件白玉配饰,玉质莹润,光洁无瑕。长7cm,宽5cm,厚0.5cm。外呈倭角方形,内成海棠形穿孔,上琢饰双螭衔芝回绕追逐。 ![]() ![]() 白玉佩饰 元 漳县博物馆 24号墓出土的8件花卉纹帽饰,为乳白色玉石质,采用透雕工艺制成。玉饰呈方形、三角形、叠胜形、菱形而不一,其上立体镂雕花卉图景,精致细腻。 ![]() ![]() ![]() 花卉纹玉带饰 元 漳县博物馆 20号墓出土的玉带饰,由15块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白玉片组成,长1.1-5.5cm,宽1-3cm,厚0.3-1.2cm,正面雕刻鹤、龟、云等图案,构成龟鹤遐龄题材纹饰。 ![]() ![]() ![]() ![]() ![]() ![]() ![]() ![]() 龟鹤遐龄纹带饰 元 漳县博物馆 带饰中还配有一方形玉印,玉质润洁白皙,古朴雅致。印台较高,印纽有孔以供穿系佩戴,符合中古玉印制式及审美。 白玉印 元 漳县博物馆 20号墓出土的两件金镶玉耳坠,断面0.15cm,长12.5cm,白玉透雕,有卷曲状金线饰于其间,后有金质柱形柄。此件外型虽然像耳坠,但学者从重量和大小分析,应有其他用途。 金镶玉耳坠 元 漳县博物馆 3号墓出土的海东青啄雁玉雕,长7.85cm,宽6.4cm,厚1.3cm。白玉材质,椭圆形,上有透雕春水图,整体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密布的荷花梗,上层主体纹样为一展翅欲飞、拉长颈部、张口呼唤、藏于荷梗间的天鹅,图案上方为一海冬青正向下俯冲,用尖喙啄食天鹅的翅膀。 海东青啄雁玉雕 元 漳县博物馆 4号墓出土的两件金玉质串玉珠金镯,直径6cm,呈条形环状,每串以赤金片及18粒彩色弧形玉珠串成,设计精巧,颇有现代审美风格。 金玉质串玉珠金镯 元 漳县博物馆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镶宝石笠帽帽径35cm,圆形宽沿,以棕为胎,外裹黑纱,帽顶镶玉裹金,由帽顶垂系以31颗珠玉组成的串链。这件丝织纱帽,制作精巧,表现出蒙古族官帽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向我们完整展示了元代笠帽镶嵌宝石及玉帽顶的情况。 镶宝石笠帽 元 甘肃博物馆 莲花形玻璃托盏,为蓝色玻璃制成,盏为七瓣莲花造型,口径8.9cm,底径3.4cm,高4.9cm,带有饼形足。盏托口径15.2cm,高1.2cm,为八瓣莲瓣造型,底部为正八角形。有学者分析此件应为外销至西亚甚至欧洲的精品,后为汪氏家族拥有。(目前是甘肃博物馆的网红展品,怎么拍都好看😍) 莲花形玻璃托盏 元 甘肃省博物馆 3号墓出土的琥珀佩饰,宽5cm,厚0.73cm,长6.5cm,材质为半透明红琥珀,图案为透雕云龙纹。 琥珀佩饰 元 漳县博物馆 4号墓出土的串珠,珠径1.2cm,以16枚雕花橄榄核与14枚透明水晶珠串成,再坠有木雕饰件和花卉纹木牌。 串珠 元 漳县博物馆 后人对于汪氏家族多评价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这离不开他们历来奉行响应中央政府宣召调度,尽责驻守边疆保卫疆土。元明之际西北地域民族较多,军事力量纷杂混乱,元明政府也需要借助汪氏家族以制约各方力量,达到稳定边疆的目的,这也造就了煌煌权贵、浩浩巨室的汪氏陇右豪门。(下为汪世显家族20号墓出土穿花龙纹雕漆木案,富贵权势可见一斑) 雕漆木案 元 漳县博物馆 长70.2cm、宽35.8cm、高58cm。案面采用漆雕工艺,刻有遒劲盘曲的两条长龙首尾相向,其余部分密布折枝牡丹纹,木案的牙板部分也以折枝牡丹纹装饰,整体纹饰繁而不乱。 汪氏家族墓墓区面积大,延续时间长,如此大型而排列有序的家族墓群为国内罕见。这座家族墓葬有明确纪年,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有家史记载,墓主又是元、明时期的上层阶级,对它的深入调查,可填补历史记载汪古族的生活、历史、活动范围等的不足,对研究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