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靖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泾渭不可求c5kv 2022-02-23

82年前的今天,即1940年2月23日,抗日英雄杨靖宇阵亡于东北的濛江县。

1946年2月14日,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1957年9月,杨靖宇烈士陵园落成,朱德亲自为之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杨靖宇,一生没有军衔,但人人都称他为“将军”,是一位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

1

少年负壮气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又名张贯一。1905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照料长大。

1923年,18岁的马尚德考入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开始阅读《新青年》等革命刊物,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

年轻的马尚德,身高1.93米,身材壮硕,满腔热血,但此时的他,并没有料想到自己有一天将会以“杨靖宇”的名字,成为一名伟大的战士。

此时的他,热爱音乐,常随身带着口琴,以组织能力见长。

1926年,受中共组织派遣,他回到故乡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不到一年时间,成员就发展到1万多名。

1927年4月,他领导确山农民暴动,成功驱逐了军阀武装。不久,他又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创建了我党史上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苏区。

1928年,马尚德以“得力同志”的身份,受组织派遣,离开故乡,离开家人,前往东北的抚顺的煤矿区,秘密组织工人运动。从此,他再未回到故乡。

因为马尚德的名字已被很多人知晓,为了方便工作,马尚德改名叫张贯一。张,是马尚德母亲的姓氏;贯一,是一以贯之地坚持革命的意思。

在此期间,张贯一5次因“共党嫌疑分子”的罪名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却从不屈服,初显其铮铮铁骨。【坚贞不屈】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全面吞占了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

血性十足的东北人民纷纷加入抗日武装,其中有饱受苦难的农民、工人,有年轻的学生,也有地方土匪武装,以及张学良东北军残部等等。

1932年,南满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的政委杨奠坤在和日军的战斗中负伤,回哈尔滨治疗。张贯一临危受命,接替了杨奠坤的工作,开始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张贯一考虑到队伍成分复杂,为了稳定战士情绪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借用前任政委杨奠坤的姓氏,自称姓杨,也是杨政委。【灵活应变】

杨政委发现,当朝鲜籍的战士用朝鲜语叫“杨政委”时,其发音和汉语的“杨靖宇”非常相近。“靖宇”,有安定宇内之意,而东北正是生灵涂炭的战乱时代,正需要这样一个好名字。杨政委非常高兴,从此改名为“杨靖宇”。

2

将军百战死

日本将伪满洲国视为侵略中国的大后方,为更好地控制东北,共派入了120万的关东军。在日本陆军中,关东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有“皇军之花”之称。

面对这种不利的局势,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与抗日联合军、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当地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由杨靖宇担任抗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

东北大地,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加上终日呼啸不绝的寒风,这里并不是一个打游击的好地方。加上抗联独处敌军大后方,无法得到内陆的支援,处于孤军苦战的境地。

但杨靖宇决心坚定。他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却在实践中很快摸索出了种种作战技巧。他经常运用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以及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战术,于林海雪原间神出鬼没,让所谓的“皇军之花”狼狈不堪。【实践出真知】

截至1940年,东北抗联与日伪军作战共约7万次,歼敌18万人,牵制日军最高峰时达到76万人。而抗联最顶峰时期的人员,总共也才3万人。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对于日军来说,杨靖宇成了他们的心腹大患。据称,为了围剿杨靖宇的部队,日军竟动用了日本整个GDP的1%!

为了除掉杨靖宇和抗联第一军,日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少将司令野副昌德专门成立了“第八军管区”,一方面悬赏20000元收买杨靖宇的人头,一方面改变了原来的作战思路,制定了以下毒辣策略:

1.烧毁民房,将民众集中到大屯区居住,屯外筑高墙、挖壕沟、拉铁丝网,屯内设置岗楼、驻扎巡警,民众进出不得携带食物、布匹,切断抗联和当地百姓的一切联系。

2.发现抗联队伍,就紧追不舍,逼迫抗联队伍不断分兵突围,越打越小。

3.改变以前的滥杀政策,招降和优待抗联中的叛变分子,从内部分解抗联组织。

失去与百姓联系的抗联第一军,其战斗逐渐进入极度艰苦的阶段。而日军的第三个策略也开始起到重大作用。

第一个叛变分子是程斌。

程斌,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是杨靖宇的多年好友、最信任的得力助手,有“小杨靖宇”之称。1938年,程斌的母亲和哥哥被日军俘虏,程斌于是率所部115人叛国投敌,其中包括杨靖宇十分喜爱的神枪手张奚若。

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欣喜若狂,为程斌举办了一场热烈的欢迎仪式,把自己的军刀赠给他,并任命他当队长,组成“程斌挺进队”。

程斌的回报是:带着日本人摧毁了70多个杨靖宇设置的密营。

密营是抗联在失去与民众联系后的补给生命线,是设立在深山老林中的秘密宿营地,里面储存着粮食、布匹、枪械、药品等赖以生存的物资。这是杨靖宇的一个独特创造,也是抗联孤军对抗日寇多年不败的重要原因。

一夜之间,杨靖宇部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原党支部书记刘善业谈到抗联失去密营后的艰难处境:

“一到晚上,特别到后半夜,零下将近40度,大树都冻得嘎吧嘎吧响,非常艰难,因为密营被破坏了,他们没有存身的地方,只能在野外露宿。实际上等他进濛江以后几乎是天天在被敌人追着,尽管穿得破烂,很单薄,但是跑起来以后,也是一身汗,当你一停下来以后,冷风一吹,那老战士跟我讲,那就像掉进冰窟窿一样,寒浸骨髓,然后冷风吹过以后,出汗的那个衣服就冻成了像铁甲一样,腿、胳膊拿弯都很难拿。特别到晚上,肚子里很饿,又没有食物,又不敢睡着,因为你睡着,可能就冻死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我的体会就是,那个时候活着比死都难。”

程斌和杨靖宇相识多年,对杨靖宇了解极深,常常凭猜测就能知道杨靖宇的大致去向。他说:“我不用照面,只要一听枪声,就知道对方是不是杨靖宇了。

杨靖宇既要面对严寒、饥饿和疲惫,又要面对人数处于绝对优势、有程斌带领的敌人,情势日益危急。但他还是利用自己的机智,在深山老林里把敌人拖得晕头转向。

到了1940年初,围剿抗联的日伪军已经被拖得精疲力竭;与此同时,杨靖宇的部队给养也已断绝多日。

抗联第一军断粮多日,只能以冰雪、树皮和棉絮充饥。由于长期吃不上盐,有的战士全身浮肿,肿得连眼皮都睁不开。零下近40度的天气,很多战士连鞋子都没有,只能用布匹包着脚在雪地里行走。怕冻掉耳朵,就用破布条把头发拢起来、把耳朵绑上。整个部队只剩下了60人。

但杨靖宇还有信心,他设定了突围的路线。【艰苦奋斗、信念坚定、百折不挠】

但第二个叛变分子出现了。

第二个叛变分子是杨靖宇的警卫排长张秀峰。张秀峰是个孤儿,由杨靖宇抚养长大。杨靖宇待他如同亲生儿子,亲自教他写字、唱歌,还送给他一口琴。在最艰难的时刻,张秀峰选择背叛杨靖宇,携带着机密文件和抗联经费投敌。

张秀峰所带资料让日军得以精准分析出杨靖宇之后的突围路线。敌人缩小了包围圈,追赶得更加疯狂了。

杨靖宇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部队伤亡,决定再次分兵,由自己带着少数警卫员和日军周旋,帮助其他战士突围。【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精神】

2月15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2名警卫员,却在濛江五金顶子西北方一个山坳被“程斌挺进队”、“崔胄峰挺进队”、“唐振东挺进队”和“崔志武挺进队”一起围困。岸谷隆一郎得知消息,专门调来飞机,从上往下盯住杨靖宇,向地面上的四队日伪军指示目标。

四队日伪军加起来共600来人,而杨靖宇这边加起来只有3个人。

《通化省警务厅关于讨伐杨靖宇情况的报告》中,如此记述这场兵力悬殊的战斗:

“我警察队主力对杨靖宇进行了猛烈攻击,出现了崔大队长、伊藤警尉等许多死伤者。估计杨靖宇已受伤,雪地上有点点滴滴的血迹。”

而岸谷隆一郎则在日本《协合》杂志1940年第263期中如此回忆:

“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部下,他无疑比以前更加饥肠辘辘。但是他却跑得飞快,两只手摆动到了头顶上,大步跑去的样子,活像一只驼鸟在飞奔。终于,他在一个密林里把我们甩掉了。我们六百人的讨伐队因为死伤、冻伤和疲惫掉队,这时只剩下五十人了”。

杨靖宇再次神奇地摆脱了敌人,但他无法摆脱饥饿和严寒。根据当年的气象资料记载,此时濛江地区气温已达零下42度。

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剩的两个警卫员下山寻找食物,遭遇敌人后英勇牺牲。

2月22日晚上,天气晴朗,一轮圆月高挂天空。这天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家家团圆的元宵节。已经连续4天粒米未进、双脚被冻到溃烂的杨靖宇,在濛江河边的三道崴子,孤身一人度过了人生最后一个夜晚。

第二天,他遇到了4个砍柴的村民。其中一个叫赵廷喜,第三个出卖了杨靖宇的汉奸。

杨靖宇恳求赵廷喜等人带一点食物和一双棉鞋回来给他,他愿重金酬谢。

杨靖宇宛若天神的高大的身材太过引人注目,赵廷喜猜测出了他的身份,说:“我看你还是投降吧,现在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但不杀,还给大官做。”

杨靖宇回答:“我是中国人哪!不能做这样的事。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中国就完了!”

赵廷喜答应替杨靖宇弄点食物,但回去后马上向日本人告发了杨靖宇,换得30元的赏金。

下午,上百名日本军警包围了杨靖宇最后的藏身处。

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在距离杨靖宇50米远的地方下令停止前进,妄图劝降杨靖宇:“我们是通化的警察队。在我们的部队里面,曾经是君之同志的,都归顺了。若是君能归顺,岸谷厅长必会热切相迎。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虑一下归顺可好?”

杨靖宇回答:“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你们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杨靖宇说完,手持双枪,不断向敌人射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视死如归】

眼看生擒无望,西谷喜代人回顾左右:“没有办法了,进攻吧。”

最后的战斗持续了20分钟。杨靖宇身中5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而向杨靖宇打出了致命一击的,是随程斌一起投敌的张奚若,一个在枪法上受过杨靖宇亲自指点的神枪手。

3

身既死兮神以灵

日本人清点杨靖宇的遗物,发现了枪、子弹、指南针和怀表,还发现了一把口琴。

日本人想不通,杨靖宇为什么到死都要带着一把毫无价值的口琴?【热爱生活】

日本人更想不通,杨靖宇早已被切断食物来源,这些天他是怎么活下来的?

他们残忍地剖开了杨靖宇的尸身,发现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一些草根、树皮和棉絮。

日本的《朝日新闻》如此报道杨靖宇的牺牲:杨靖宇牺牲后,日军难以置信,纷纷前来确认。当他们确认死者是杨靖宇的时候,“是杨啊,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

岸谷隆一郎也向部下感叹:“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为了打击中国人的抗日热情,岸谷隆一郎让程斌和张奚若等人用铡刀铡下杨靖宇的头颅,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在各学校、街道示众。

但杨靖宇的不屈意志和惨烈牺牲已深深震撼了日本人。看过杨靖宇的头颅后,野副昌德接连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就梦到杨靖宇向他讨要头颅。他不得不找来日本僧人,在濛江县城西山关帝庙给杨靖宇开慰灵祭大会。

5年后,日本即将投降,岸谷隆一郎在毒死自己的妻儿后,剖腹自杀。他留下了一封遗书,里面这样写道:

“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40年后,人们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一棵大树,上面刻有当年抗联战士刻下的字迹,写的是“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4

相望相思不相见

杨靖宇当年离家远赴东北时,儿子马崇云不满两岁,女儿马锦云出生仅五天。他给妻儿留下的,只有一张自己的照片。【公而忘私】

他的妻子郭莲把照片缝进女儿的棉袄里,独自一人挑起全部的生活重担。她拾过破烂,讨过饭,带着儿女艰难度日。

每到黄昏,她就静静地站在门口,痴痴地凝望着村口那条小路,期待下一秒钟能看到丈夫的出现。

1944年,郭莲病逝,临终前,她叮嘱孩子们:“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将来,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记住,你爹叫马尚德。”她不知道,丈夫早在4年前就已牺牲了。

马氏兄妹一直没有找到父亲马尚德的任何信息。直到1951年,黑龙江省委派出调查组,到河南确山县李湾村寻找英雄的后人,兄妹俩才得知,他们一直苦苦找寻的父亲马尚德,竟然就是天下闻名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5

为有牺牲多壮志

在和平的年代,杨靖宇或许能成为一个文艺青年,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用拿口琴的手拿起了枪,远离了家人,用自己的热血,浇灌了东北的冻土。

而每一个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他们也曾有过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梦想。但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都做出了共同的选择。尽管在后来,在饥饿和死亡面前,有些人叛变了,可更多的人战斗到了最后一枪一弹,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民族新的长城。

有些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