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粱古桥与蝴蝶槐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北京内城的九门之中,西直门的规模排在正阳门之后。明代朱棣在北京建都后,皇室饮水都是玉泉山的泉水,那时宫里的运水车,每日均出入于此门,故该门也被称为水门。

      西直门是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的名字,元大都时期称和义门。西直门外有一条风景清丽的河流,人称“长河”,长河的前身就是高梁河。这高粱河上有一座单拱石桥连接着南北大道,它便是高粱桥,该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所建,距今已有728年的历史了。

几百年来,高粱桥曾多次修缮改造,但现在我们看到的高粱古桥是清乾隆时期改建的。

明清时期,高梁桥畔有码头有船坞,帝后去西郊寺庙进香或去西苑、颐和园时,均在高梁桥的船坞换乘龙舟,经由水路往返。

高梁河边曾古刹林立,明清时建有娘娘庙、龙王庙和广通寺等,河水清澈见底。过去王公、大臣们经常在夏天到两岸的树荫下观赏风景,随之桥头的茶肆、酒馆也是生意兴隆。


高粱桥的传说

相传明朝开国后,当时的北京是一片苦海。刘伯温命掌管北京水源的龙王把这苦海搬走,否则就要修城门把它压在底下,龙王只能照办。但它心中忌恨,便偷着把城里的井水都放在水袋里和龙母推着小车逃出西直门。刘伯温知道后,立即派大将高亮去追。追到现在高粱桥处,他一枪刺破水袋,一下子山崩地裂,水浪涛天,把高亮连人带马卷进长河。北京人为了纪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了这座石桥,取名“高亮桥”。后来叫白了就成了“高粱桥”了。

现在古桥两侧已新修了两座桥,位于路中间的原古桥和古桥闸,被铁丝网圈了起来。

古桥两侧的望柱及栏板、抱鼓石桥墩,明显地高出地面,虽经历尽沧桑,但仍掩饰不住曾经的荣光。

高梁桥西北边的长河北岸附近,曾建有清朝码头行宫倚虹堂。1751年(清朝乾隆十六年),乾隆帝为皇太后的60大寿建造倚虹堂。倚虹堂建筑坐西朝东,穿堂门外就是码头,登船可沿水路到西郊颐和园,或易辇进宫。民国初期,船坞被拆卖。

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她常常在倚虹堂船坞登船进入昆明湖,这条水道也因她而得名——“慈禧水道”

除慈禧外,清朝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6位皇帝及皇后走过这条水路。


倚虹堂前蝴蝶槐

当年慈禧太后在倚虹堂行宫用餐时,正好能看见北侧窗外的一棵槐树,树形好像展翅欲飞的蝴蝶,便称其为“蝴蝶槐”,后来这个名字便流传起来。

现在“倚虹堂”已无痕迹,而这棵“蝴蝶槐”依然健在,从树上悬挂的红色标牌看,这棵树已有330岁了。

      现在的高梁桥是西城区和海淀区的界桥,桥南归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管辖,桥北归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管辖。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桥南归西直门关厢,桥北就是庄稼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而今的桥南桥北都已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象,北京北站、凯德茂购物中心已成为西直门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