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头井儿 这里有侯宝林大师童年的记忆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龙头井是什刹海景区的又一条斜街它位于恭王府西南,北起定阜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385米。 
 距考证,唐代时此处已经有人聚集居住,称龙道村,距今已有一千余年。旧时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明朝时称人头井,清之后雅称为龙头井。南段称南药王庙街,因有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年的药王庙。此庙位于龙头井街南端以西,就是现今地安门西大街73号的香港驻京办事处位置,目前尚存有大殿及配殿。
        很多人对龙头井街并不熟悉,因为他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专门研究北京史地民俗的朋友都对这条街道有所了解,因为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龙头井的来历

 据说,这街上原有一口井,旧名叫"人头井",说是由于井水清澈,打水人一低头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脸,好像照镜子一样。清代中期有一年大旱,北京水贵如油,城里的井十有八九都干了。而这人头井的水却是一天比一天足,人们奇怪极了。一天,附近庙中的一个小和尚来打水,隐约发现井水里有个龙头在水波中晃来晃去,好象正在吐水。消息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便派官员察看。来人趴在井口上向下一望,果真见到了一个龙头。官员大吃一惊,这时忽听喜鹊叫声,抬头一望,见一支喜鹊正落在古庙的鸱吻上。这时官员大悟,原来是庙上鸱吻倒映在井中,形似龙头,随后这龙头井儿就叫开了,井所在的这条胡同也就成了龙头井街。
        龙头井32号,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小时候到北京后住的第二个地方,如今已经改建成二层小楼了。

侯先生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不住在织染局了,我来到北京后住的第二个地方就离我现在住的房子大约一百米远,叫龙头井。现在的门牌是三十二号,是个路东的门儿。我们住在对着街门口的一间小东房里,比人家大房低一截儿。小东房旁边的南山墙就是厕所,可以想像我那时住的地方条件是多么差了。"

龙头井42号是天寿庵。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光绪年间扩建重修,曾为恭亲王府的祠堂,属于家庙类宗教场所。天寿庵坐北朝南,至今山门上还有"古刹天寿庵"字样。
        据载,原天寿庵建有殿房三十三间:前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三间带左右耳房各二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供奉释迦牟尼佛、关帝、观音、西方三圣。现如今这里已是大杂院儿了。

龙头井街的南口,有一个传统古典园林风格的开放式小公园——龙头井微公园公园里海棠、碧桃、斑竹掩映着一座雕梁画栋的中式廊亭,与北海公园里的亭台楼榭一脉相承,仿佛是北海公园里的景观漫过高高的红墙和地安门西大街,延伸到龙头井儿……
        走在龙头井儿,两边居住的基本都是老北京,看着一座座的随墙门儿、蛮子门儿、如意门儿,听着阵阵鸽哨儿,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戏耍的胡同儿里……
          想起儿时熟悉的胡同儿,不禁默默吟诵起辛弃疾的诗《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点个赞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