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寿堂老药铺的生财之道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始建于1934年的德寿堂老药铺(南号)位于珠市口西大街175号紧挨着“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南口,是一座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式建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鸡鹤”为注册商标的“康氏牛黄解毒丸”享誉京城,当属百年老字号。


沿着两广路走到这里,老药铺在周边现代建筑的包夹之下显得形单影只。不过正因为如此,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才更为惹眼。外立面上“同臻寿域、共跻春台”额匾经过重新彩绘已焕然一新,长幅砖雕“本堂采办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精洁饮片、遵古炮制丸散膏丹零整批发”记忆着昔日的门庭若市

格外醒目的还有二层外侧的德寿堂“鸡鹤”商标。这个商标颇有来意,取“鸡有五德、鹤乃永寿之意。仙鹤是长寿的象征,自不用多说。而在传统文化中,“鸡”则承载着更多的吉祥寓意。

早在汉代,韩婴便在《韩诗外传》中提出“鸡有五德”之说。所谓“五德”,是指文、武、勇、仁、信。

因头戴冠者,所以称为“文”,有“升官”和获取功名之喻;足傅距者,称为“武”,公鸡也就成为武将的象征;因鸡这种动物只会朝前跑,不会倒退,故敌在前而敢斗,从不退却,称为“勇”;鸡在吃食时都会呼唤同伴,见食相呼者,称为“仁”守夜不失时者,称为“信”,俗语有“雄鸡报晓天下知”之说。所以,店主也是想通过鸡这种动物,表达做人、做事要讲究这五德。


德寿堂药店创办人叫康伯卿,字印春,号旭东,北京东郊半壁店人。小时候在西单怀仁堂学徒,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富于开创精神。数年后就开始自制中成小药,并历经钻研实践,逐步有所成就自立发展,于1920年在崇文门外南小市开办了德寿堂药铺(总号)。1934年在珠市口西大街开办了“德寿堂南号”,均以经营自制的丸散膏丹为主,后来还扩大了汤剂饮片。 

德寿堂老药店从创办到发展之所以能从众多药铺中脱颖而出,名噪京城,其关键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经营独特。德寿堂是前店后厂型药铺,他们生产销售的药品都是道地药材,选料精良,加工精细,质量可信,价格公道,在京城逐渐叫响了字号,赢得了信誉。尤其德寿堂依祖传秘方研发自制的“康氏牛黄解毒丸”面市后,以其配方独特和疗效显著,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药精品。
其次是宣传独特。沿二楼阳台继续往上,是一面硕大的西洋挂钟与左右两个涵洞。1934年南号开业之初,康伯卿命人在此铺设了一条环形轨道,并定制了一辆燃油驱动的仿真小火车,配合大钟整点运转,来回穿梭于两个涵洞之间,借此招揽顾客。
在火车尚未普及年代,据说这辆仿真小火车曾经“轰动京城,观众人山人海,竟至交通堵塞”。这一独具匠心举动引得观者如潮,使德寿堂更加名声显赫,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这位精于营销之道的老药人,在广告宣传方面想法颇多。据其子康燕侠在《我忆德寿堂》一文中回忆,“当时(20世纪20年代)在庆乐、三庆、乐华、开明等戏院的舞台大幕上,都绣有'德寿堂秘制牛黄解毒丸’的字样;在天桥的各个小戏园子里,也有围布特制的康氏宣传广告……后来,连有轨电车上也挂上了广告。”可以说,出自后生之辈的康氏牛黄解毒丸,当年能与长春堂的避瘟散齐名,除丸药本身的出色功效外,成功的广告宣传也是堪称一绝。
再次是建筑独特。德寿堂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建筑,前店是二层楼阁,后面的二进院儿作为生产车间和库房,是典型的前店后厂。故,德寿堂还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店。
“同仁堂走的是御药路,德寿堂的市场在民间。”创始人康伯卿早年清贫,凭着从西单怀仁堂学来的丸药制作技术,自制黑虎丹、七珍丸、棍眼药等小药,挟包串店推销成药。
他深知自己的小药难以与大城市里的大药店抗衡,而缺医少药的农村山民饮食粗劣,食之则火,需要货小价廉的药品,因此将乡镇小客商作为主要推销对象,果然货到即空。
德寿堂老药铺一直本着“定价极廉批发格外从轻,非图厚利以便畅销耳”的原则,开创了中成药批发业务,药品销至国内各商埠乃至世界各国,名噪海外。



既然在看了,就点一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