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律宗巨匠僧祐指导下刘勰撰写出《文心雕龙》

 骏马nanjing 2022-02-23
       僧祐(445-518),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今徐州邳州市),世居建康(今南京),是南朝齐梁间佛教律宗巨匠、雕塑家、佛像设计家、建筑设计家、教育家、宗教活动家,名重当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中国最早期的藏经目录学家,为后代目录学作出开创性贡献。南朝梁天监十七年(518)于建初寺(遗址位于今南京大报恩寺)圆寂,葬于钟山定林寺(遗址位于今紫金山)旧墓。

  幼年入道,潜心受学

  僧祐夙有善根,心向佛乘,喜居寺宇。七岁时,随同父母到建初寺(建初寺建于孙吴时期,中国南方首座寺庙)进香,“因踊跃乐道,不肯还家,父母怜其志,且许入道”,时奉僧范为师。僧祐十四岁时,“家人密为访婚,祐知而避至定林”,从法达法师受学。法达是位道德高尚、守戒极严的禅师,在佛教界很有声望,时人誉为“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僧祐竭诚奉师学习,精进非常。同时法献也在定林寺弘化,“律行精纯,德为物范”,僧祐都从而服膺奉事,执操坚明。僧祐年二十,即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出家僧人。此后,他又向“一时名匠,为律学所宗”的法颖律师研习当时广为流传的《十诵律》,僧祐“竭思钻求,无懈昏晓”,潜心钻研律学二十余年,乃大精律部,有名于当世。南朝梁代《高僧传》说他:“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大精律部,有励先哲。”

  建立经藏,著述宏富

  僧祐在建初寺造立经藏,搜校卷轴;又于定林上寺营建般若台,造立经藏,为中国佛寺搜藏佛教典籍之先声,南朝梁代佛教史学家、高僧慧皎称僧祐劳绩:“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广开,法言无坠。”
  僧祐一生撰制的佛教文史著述主要有:《释迦谱》 五卷、《世界记》 五卷、《出三藏记集》 十五卷、《萨婆多部相承传》五卷、《法苑集》十卷、《弘明集》十四卷、《十诵义记》、《法集杂记传铭》十卷,这八部著作,每一部著作都有开创史学体例之功。《释迦谱》是中土僧人最早的释迦牟尼佛传记,开启佛陀传记、印度佛教史的先河;《世界记》创制佛教特色的世界史著体例;《出三藏记集》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佛教经录,是佛教目录学及在所有目录学当中是一朵奇葩,开启佛教目录学、僧传体例;《萨婆多部相承传》 开启佛教律学史体例;《法苑集》是记载佛教历史重要事件、戒律制度等事缘本末的史书;《弘明集》“备观六代,总揽雅论”,创制佛教史学文献汇编体例;《十诵律记》 是僧祐一生所精研和弘扬的律学义解的专著;《法集杂记传铭》是记载山寺碑铭、僧众行记等“杂记碎文”的资料汇编。

  弘扬律学,传授戒法

  僧祐对律学的弘扬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的后半生中,经常为学众广开律席,教学于律部以外,也以经论文史为先。
  僧祐因戒德高严,博学多才,因而深得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护持和僧俗的崇敬。南朝齐代永明五年(487),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每请他开讲律藏之学,由于他披释精详,辩解入微,听众常七八百人。永明十年,又应萧子良之请,往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讲律。
  南朝萧梁开国后,被称为佛教文化皇帝的梁武帝萧衍对于僧祐倍加礼遇,一切佛教和僧人事务上的疑难大事,梁武帝都请他决断,“今上深相礼遇,凡僧事硕疑,皆敕就审决”。僧祐晚年患有脚疾,梁武帝特许他“乘舆入内殿,为六宫受戒。”
  僧祐还奉南朝齐武帝萧赜敕,去三吴(今湖州、苏州、绍兴地区)检阅五众律仪,宣讲《十诵律》,审察受戒之法。
  僧祐晚年曾自谓:“少受律学,刻意毘尼,旦夕讽持四十余载,春秋讲说七十余遍。”许多著名的佛僧,如义学名僧智藏、大学问家宝唱、著名律师明彻,“皆崇其德,素请事师礼”,而王公贵臣如南朝梁代临川王潇宏、南平王潇伟,仪同、陈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贵妃丁氏等,也都非常崇敬他的持戒严谨,皆以他为自己的亲教师,“凡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僧祐的门徒中还有一个后世闻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即刘勰。《梁书.刘勰传》记载:“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刘勰约在南朝齐代永明七八年,依附于僧祐,寄居钟山定林寺,到南朝梁代天监初(503)起家奉朝请,前后约有十四年时间,协助僧祐事理经藏,区分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在僧祐指导之下,刘勰“博通经论”“长于佛理”,并撰写出中国第一部美学和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监造佛像,庄严精美

  僧祐对佛教工艺有高深的造诣,设计佛像,享有盛名。据《梁高僧传》载:“佑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光宅寺的大铜佛、摄山的大佛像和剡县的石佛(即新昌石城弥勒大佛)等,都由他设计和监造。
  光宅寺无量寿佛,系南朝梁天监八年僧祐奉敕监造,铜像用铜四万三千斤,高丈九,庄严精美,乃当时金铜佛像之最,被誉为东方第一。摄山大佛和千佛岩在今南京栖霞寺,创始于南朝齐仲璋年间,当时的豫章王、竟陵王等都发心施资依山造像,僧佑常为之规划与监造。
  剡县石佛始凿于南朝齐永明四年(486),至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28)完成,最早由僧护发起,后来由僧淑续造,最终由僧佑完成,世称“三生石佛”,号称“东南大佛”。大佛身高13.74米,座高1.91米,头高4.87米,发际至顶1.83米,发际至愿3.05米,口广1.28米,两膝跏趺距10.61米。佛像五官端正,头身比例匀称,身段秀美,气度闲雅,如含哲理,双目半开,两耳垂肩,嘴合唇启,慈祥超脱,无论从哪个角度瞻望,大佛都隐含微笑,令人杂念顿收,肃然起敬,它是僧佑佛像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僧祐唯一留存于世的佛像艺术品中的硕果,弥足珍贵。刘勰在为石城大佛建成撰题的碑记中称之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其艺术魅力足以使“梵王四鹄徘徊而不去,帝释干马踯躅而忘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