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勒曼:非常快

 钢琴练习曲 2022-02-23

演奏者:Andrea Coen

昨天刚在广州讲完LCM考级最新版教材的课程,干脆把讲课内容里,3级的一首复调作品整理一下,写成教案,欧耶!

勒曼是巴洛克时期德国的作曲家,老巴赫好基友,也是他娃C.P.E.巴赫的的教父。

Georg Philipp Telemann | 1681-1767

泰勒曼是那个时代著名的“快枪手”,巴赫曾经拿他开涮:写一部康塔塔比别人写信还快!

所以泰勒曼留下来了三千多首音乐作品,包括了德、意、法风格的音乐,有歌剧、康塔塔、清唱剧、管弦乐、室内乐以及包括《36首键盘幻想曲》在内的大量键盘作品,写尽了那个时代的一切音乐体裁。

泰勒曼在去世以后,随着时间推移不再受到重视,整个19世纪音乐圈鲜有提及他的,一直到了20世纪才又咸鱼翻生,重新复兴,大家逐渐意识到他的音乐,其实是巴洛克与早期古典主义风格的一座桥梁。

首《非常快》,选自泰勒曼的《36首键盘幻想曲/36 Fantaisies pour le clavessin》,编号为TWV.33,是里面的第21首。

标题的Très vite是法语,很快、非常快的意思,作品大约1732-33年间写作的,这是首版的乐谱,只有短短两行:

巴洛克克时期的作曲家,很少会在乐谱中写下速度术语,有时为了让演奏更有意思,也会添加一些。

Très vite并没有具体表明是多少速度,演奏时不能真的猛踩油门,弹成Presto(急板)一样。

作曲家这里写的Très vite,更多是为了表达一种欢快的舞蹈感而已,所以LCM考级教材上建议是每分钟84个二分音符,或者稍微快一点也可以。

LCM考级教材并非纯粹的净版乐谱(Urtext Edition),上面有三种力度标示:

fmfp,外加dim.cresc.,这些都是编辑者自行添加的,并非作曲家所写。

因为泰勒曼这套作品是为了当时的键盘,主要是羽管键琴写的,这种乐器弹不出力度的变化,但编者加的标记,也意味着要求学生演奏这个作品,必须掌握这三种不同的力度层次。

作品为E小调,虽然是小调,但音乐非常活泼,练习时可以先把乐句划分好:

1-4小节为第一大句,力度为“强”,其中第1小节一句、第2小节一句、第3-4小节一句,这也是巴洛克时期常见的短短长的乐句模式。

5-8小节是乐句反复,但力度变为“弱”,这是造成一种“回音”的效果,让两个相同乐句之间有些变化,演奏时不至于太过无聊。

这是一首复调作品,从第9小节开始增强了声部对位的因素,双手间有了“模仿”的意思,都是左手长音符时,右手演奏短音符;相反右手长音符时,左手演奏短音符,双手在旋律上你追我赶:

特别是11-13小节,双手形成两个声部的模进,演奏时建议着重表现短音符,弹出双手对位的特点:

建议作品里的八分音符可以弹成连奏,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则弹成断奏效果,以保持活跃的情绪,这也是演奏巴洛克时期作品常用的做法。

另外,大家可以听到音频的演奏,与乐谱的节奏是稍有差别的:乐谱中的八分音符,音频弹成了附点八分音符。

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习惯,相等的八分音符,为了展示乡村舞曲的风格,或者一些活泼的情趣,其实是可以演奏成带附点的音符。

当然,如果整个作品里所有的八分音符,全部弹成带附点的,也会比较呆板,所以这个需要看演奏者本人的音乐品味

PS:文章音频中的乐器是羽管键琴。

最后说说关于所谓的“手型”,像泰勒曼这首作品,更多需要的是指尖触键,注意一关节的主动,以获得一种灵敏的、轻巧的音色;作品音符之间的跨度也不大,完全可以采用所谓“握鸡蛋”的手型,保持着手架子,关节别塌陷就好。

这个作品只有3级的技巧,确实不难,关键是要把作品舞蹈的情趣弹出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