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讲名方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枝上有花开 2022-02-2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其谓“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由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加龙骨、牡蛎各三两组成,并将炙甘草改为生甘草,芍药为白芍。

遗精
图片

患者,男,19岁。初诊:遗精数月。病史:患者遗精已有数月,多则2~3日1次,甚则每日必作,兼有夜寐不安、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神疲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诸症,于当地医院就诊,反复检查无结果。就诊时见:神疲乏力,面色白,畏寒,记忆力减退,颧红唇暗,口干,腰酸乏力,睡眠欠佳,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遗精。辨证:阴阳两虚,精关不固。治法:补阳益阴,涩精止遗。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处方:桂枝9g,白芍9g,甘草6g,龙骨18g(先煎),牡蛎24g(先煎),五味子9g,干姜3片,大枣3枚。仅服5剂而瘥。

按语:刘志明教授指出临床中,遗精本症均为不因性交而失精,但由于其病因、病机、病性有所不同,故其兼证则多有差异。虽其证有不同,而所致之本则一。在临床上方可“审察病位”“分清虚实”“辨别阴阳”,从而为遣方用药指明方向。《医学心悟》云:“有梦而遗,谓之梦遗,无梦而遗,谓之滑精。”遗精治疗多从肾立论,但五脏皆可致其病,如《证治汇补·遗精》所言:“五脏各有精,肾则受而藏之,故遗精之病,五脏皆有,不独补肾也。”故刘志明教授认为,遗精与心、肝、肾三脏最为密切,且尤重心神。人情志失调、劳神过度,意淫于外,心阳或可独亢,心阴或可被灼伤,故可致夜寐不安也;心火久亢,伤及肾水,阴阳失调,水不济火,相火动于下,则精室被扰,应梦而泄矣。又因汉代张机在《金匮要略》中称本病为“失精”“梦失精”,认为本病为虚劳所致,主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虚劳病失精家所致阴阳失调。故刘志明教授考虑其病机乃阴阳两虚、精关不固、封藏失守也,故治以补阳益阴、涩精止遗,令其阴平阳秘而精气內守之。本证之虚劳遗精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养心安神,乃“损其心者”之正治;并以五味子龙骨、牡蛎收涩止遗。又有张锡纯云:“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图片
汗证
图片

患者,女,42岁。初诊:自汗、盗汗1个月。病史:近1月来,患者自感汗出甚多,入夜尤甚,汗出不止,恶风,周身酸楚,时热时寒,于当地医院就诊,未明确病因,故前来求诊于刘志明教授。就诊时见:精神欠佳,面白色淡,唇淡,口微干,易出汗,恶风,周身酸楚,身微热,纳可,眠差,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既往胃溃疡病多年。中医诊断:汗证。辨证: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处方:桂枝9g,白芍9g,黄芪15g,浮小麦15g,牡蛎24g(先煎),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1剂/d,水煎服。患者服上药7剂,自汗、盗汗明显好转,原方稍事调整,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早在《内经》时期就有汗证记载,如《灵枢·决气第三十》: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更阐释了出汗原因为人体阳气蒸发阴液所成,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刘志明教授认为只有当人体因内外之邪侵袭,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异常时,才为病理性出汗,即所谓“汗证”,自汗、盗汗等皆属此类病症。患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身微热,为营卫失和、腠理失固之象;面白色淡、唇淡,则是营血不足、失于荣养之征;荣卫失和、卫外失司、津液妄泄,故见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缓,俱为气血亏虚之表现。据此分析,患者所得之病,当辨为营卫不和之汗证。故治以调和阴阳,和解营卫,益气固表止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仲景名方,虽为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而设,实具调理阴阳,和解营卫,敛阳固涩之功,证机相合,临床治疗汗证疗效显著。此外,刘志明教授认为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指明了汗为心所主,谓:“五脏化液,心为汗。”《医宗必读·汗》所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结合《难经·第十四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论,桂枝汤外可解肌调营卫,内则补虚和阴阳,以桂枝为君,温阳化气,芍药益阴敛营,桂芍合用,既温阳又和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药性,同时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浮小麦、龙骨牡蛎,敛汗益阴,助芍药和营之功;甘草一味,合桂枝、生姜化阳,合芍药、大枣益阴。诸药伍用,共奏调和营卫、收敛止汗之效。

图片
心悸
图片

患者,女,56岁,初诊:心慌、气短1年,加重伴胸闷1个月。病史:1年来,患者常感心慌、气短,平素常觉形寒畏冷,手足不温,双下肢冷痛难耐,纳少,小便清长,大便溏薄。1个月前患者因情绪不佳,自觉心慌、气短加重,伴胸闷烦躁,就诊时见:心慌,胸闷,心烦气短,体力活动下降,形寒畏冷,手足不温,双下肢冷痛难耐,纳少,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红,少苔,脉细弦。中医诊断:心悸。辨证:心肾两虚,心阳浮越证。治法:补益心肾,镇心安神。处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参附龙牡汤加味。桂枝10g,白芍9g,红参10g(另煎),制附子10g(先煎),甘草10g,黄芪30g,当归10g,龙骨、牡蛎各18g(先煎),丹参30g,生姜10片,大枣6枚。7剂,1剂/d,水煎服。患者服上药7剂后心慌胸闷症状明显减轻,手足转暖,原方继服6剂,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内经》指出,心下虚里跳动多为“宗气泄”,而肾中所藏的精气正是化生宗气必不可少的组分。刘志明教授认为本病之心悸不离于心,亦不止于心,且与心神密切相关。心肾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不足,加之肾阳不足,卫气生成乏源,稍有不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客于脉络;如此脉络痹阻不通,继而心慌胸闷气短始作。凡情志所伤,皆首伤心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正常,驭气控精,调节津血,协调五脏六腑,故而心主神明,心神失常,心神浮越,可见烦躁。刘志明教授以桂枝汤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温阳和阴。又合并参附龙牡汤以温通心肾,散寒通脉,加黄芪合当归补血、丹参祛瘀。加龙骨、牡蛎有三:一则顾护心肾。《神农本草经》将龙骨、牡蛎列为上品,龙骨具有“益肾镇惊”“镇惊安神”,牡蛎“补肾壮阳”“重镇安神”,心藏神,肾藏精,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精神互用。二则敛神镇惊。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龙骨,质最黏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三则敛镇浮阳。正如徐大椿所言:“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精神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此外龙骨具有收敛之性,痰湿内蕴者不宜用;牡蛎兼有通涩之性,唯气味浓烈,故纳呆者宜少用。

图片

图片

书籍推荐

脑病专科名师经典解读
图片
     本书总结了多位名医在脑病方面的临床治疗经验,详细介绍各位名医的独特见解。全书共分三部分,结合大量实际病例具体阐释了脑病的辩证方法及其要领,使学者能所感、用着有所获。

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