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的关联性研究》后记

 恶猪王520 2022-02-24
图片

2017年,由本人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的关联性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项目批准号:17XKG001)。立项后,我立即紧锣密鼓按照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野外考古调查和试掘、考古资料收集和整理、历史文献查找、考古材料的分析与比对、专家咨询、论文和报告撰写等方方面面。经过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在2020年2月完成了研究报告——《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的关联性研究》的撰写。开展研究的过程艰辛劳累,等待结果的日子忐忑煎熬,但最终传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项目结题成果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

这一项目的申报,是与自己近年来一直在左江流域从事与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有关的考古工作分不开的。我作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专家组成员,为推进岩画申遗及岩画本体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和其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编写、主题展览的设计、专题片的制作及岩画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花山申遗成功了,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终认为,围绕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和保护所进行的考古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比如,岩画分布地区及临近区域早期考古学文化类型及特征是什么,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到底有没有关联,如果有关联,那么和哪些遗存有关联,在什么方面有关联,关联度到底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弄清楚左江及其邻近地区古代考古学文化的类型、文化内涵、年代序列等学术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且有利于增强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的关联性研究”项目由此应运而生。

在研究工作中,我和团队成员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首先,对左江流域岩画分布区域内已经发现的遗址进行了全面复核,对岩画周边区域进行了再次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和试掘了多个遗址。同时还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了多次近距离的观察,对一些岩画的数据进行了重新采集。其次,对左江流域近年来围绕左江花山岩画研究而进行的考古发掘所获取的全部资料进行了整理,包括对器物标本的清洗、编号、分类、登记、统计、绘图、拍照、观察、描述、分析,对所有人骨和动物骨骼标本的鉴定、测量、分析,对植物遗存的鉴定、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测年标本的检测等,完成了大型专题考古发掘报告《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共三册)的编写。另外,对左江流域以往发掘的考古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赴区内外相关文博机构进行考察研究。对广西骆越分布区域及越南北部地区早期考古材料进行了统计和系统分析,对相关遗址进行了登记造册。第四,通过历史文献检索,并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手段,全面收集与左江花山岩画相关的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资料。第五,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就有关问题向专家们咨询。通过多方努力,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采集到大量的数据,为最终结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交出一份较为令人满意的成果。

我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特色是突出的,在内容上实现了学术研究的两个“第一次”,在方法上也有很多创新。本研究实现了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对广西骆越分布区域早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全面系统分析,同时也形成了广西乃至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报告。在研究方法上,我将地层学、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法结合起来,把岩画和考古遗存之间的关系作了充分的对比,对比的内容不仅包括二者的外在物质形态,还包括二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考古调查中,根据当地地形地貌,采用区域调查法,具有创新性。成果的特色也比较突出,其中最大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料详实。项目组把相关区域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把上百个遗址几万件器物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详实的资料分析基础之上;二是见物也见人,不仅分析了遗存的形态,还通过分析遗存的外部特征、埋藏环境等来分析其后面蕴藏的信息,进而对左江花山岩画与考古遗存的关联进行深层对比分析。

同时,我也认为,该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学术价值方面,通过对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的关联性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找到了左江花山岩画与考古遗存之间多方面的系统性关联,进一步拓展了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范围和深度,而且使花山岩画研究的一些结论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对相关考古材料尤其是左江流域近年来发掘获得的新材料进行系统梳理,基本弄清楚了左江流域、右江流域、红水河流域、桂南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早期考古学文化类型、年代序列、文化内涵等重要的学术问题。通过对左江流域和相关区域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相关考古资料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有关中国与东南亚古代考古学文化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弄清楚两地之间古代文化的互动关系。在应用价值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左江花山岩画与相关考古遗存关联性进行研究,进一步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考古学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考古调查与试掘,为崇左等地文博机构获取了大量的藏品和研究标本,为左江流域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有力地推动了崇左等地文博机构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课题组成员杨丽云、陈紫茹、黄鑫、韦姗杉、潘俊杰、张玉艳、黄伟、麻超君、黄艺平、赖兰芳、梁优等同志的辛勤付出,尤其是陈紫茹同志为报告的撰写提供了不少支持,为部分章节提供了初始资料。感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领导林强、吴颉、韦革、黄槐武以及同事谢光茂、李珍、覃芳、何安益、谢广维、蒙长旺、陈晓颖、黄菊等为课题开展提供的多方面的支持。还要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韦江馆长为本书提供资料和朱圣林研究员对结项文稿进行认真的校对。我还要特别感谢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和岩画专家汤惠生先生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这里虽不能一一列举,但我都铭记于心。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本书错误、疏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杨清平

2021年10月于南宁

1

图片

沉香角岩画

2

图片

岩画位置

3

图片

祭祀鬼神

4

图片

祭祀河神

5

图片

祭祀土地神

6

图片

祭祀铜鼓

7

图片

巫师形象

编排:李岩 代雨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