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篇之足太阴脾经(五)

 一得斋主人 2022-02-24

箕门穴:“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鱼腹”就是鱼肚子,古人认为大腿内侧的股四头肌隆起时,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都像鱼肚子一样。“越筋间”,中医的筋包括有拉伸作用的肌肉群,包括伸肌和屈肌。“阴股内”,大腿内侧为阴,这是讲箕门穴的部位。“动脉应手”,箕门穴下方分布有股动脉、股静脉、大隐静脉,所以针刺的时候要避开血管,尤其是用手能摸到的血管。“一云股上起筋间”,“起筋”,比较老的鹿茸表面,有那种纵向的、一棱一棱的纹叫起筋。年龄大的人,腿上也会有那种像妊娠纹似的、一棱一棱的东西,在那个部位找那箕门。说明箕门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是比血海穴更大的穴位。箕就是“簸箕”,古人取箕门穴的时候,敞开两腿,脚碰脚而坐,就像簸萁一样,称为箕坐。采取这种坐姿,大腿里面的肌肉鼓得像鱼肚子一样,箕门穴在鱼肚子最高处,穴位下方有脉跳动。“主淋,小便不通,遗溺”,淋漓涩痛是泌尿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箕门穴有双向治疗作用,不论是点滴不下的小便不通,还是不能固摄的遗尿,都可以治疗。“鼠蹊肿痛”,鼠蹊是指腹股沟,腹股沟肿的象爬了一个小老鼠,就是腹股沟淋巴结发炎,扎冲门或箕门都行。

冲门穴:“府舍下一寸”,从冲门穴开始,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这些位于下腹部的穴位,我们以任脉的穴位为参考标志来取,又快又准。从肚脐的神阙穴到耻骨为五寸,冲门穴与耻骨处任脉的曲骨穴平齐。“横骨两端,约中动脉”,横骨就是耻骨,耻骨两端,腹股沟处,髂外动脉搏动处是穴。冲门穴和地机穴有个共同点,“按之如汤沃”,按住冲门穴之后一松手,一股热流直下,如同用热水浇了下去。“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从膻中穴到乳头是四寸,也就是说,从乳头一直向下,直到与腹股沟交叉的位置时,再往外一点就是四寸半,关键是要找到髂外动脉搏动处,在髂外动脉旁边下针。“主腹寒气满,腹中积聚”,腹中因寒而胀满,因寒而长了肿瘤、肿块,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都可以在冲门穴下针。“疼癃淫泺,阴疝”,疼是疼痛,癃是尿不出来,“淫泺”是酸痛无力,这些都是小腹部疾病,包括疝气,表现出的症状。疝气疼痛,腹股沟淋巴结疼痛,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虽然可以针冲门穴,但是,第一、有髂外动脉,医生不敢扎。第二、这是隐私部位,患者不愿扎,可以采用对称治疗法,针对侧的云门穴,同名经可以互治。“妇人难乳,妊娠子冲心不得息”,“难乳”是小儿不能吸奶,“子冲”是怀孕之后气上冲心,以至于呼吸困难。用冲门穴治疗,有上病下治之意。

府舍穴:“腹结下二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神阙穴旁开四寸半是大横穴,大横穴到冲门穴是五寸,大横穴下一点三寸是腹结穴,腹结穴下二寸是府舍穴。也就是说,大横穴到府舍穴是三点三寸。神阙穴下三寸是关元穴,关元穴旁开四寸半是三寸,稍微往下一点就是府舍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府舍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阴维脉的会穴,针灸铜人上的经脉循行,将足厥阴肝经划在胃经的归来穴与脾经的府舍穴之间,实际上可以视为穿过府舍穴,上行至章门穴。“三脉上下,一一入腹,络肝脾,结心肺,从胁上至肩”足太阴、足厥阴与阴维脉,在府舍穴附近依次入腹,厥阴经络肝,太阴经络脾,阴维脉总维诸阴经,结于心肺,从两胁上行至两肩。“此太阴郄”,这个郄不是郄穴的意思,地机穴才是足太阴经的郄穴,这里的郄是孔郄的意思,府舍穴是三条经脉在腹部交叉形成的孔郄。“三阴阳明之别”,足太阴为三阴,三阴阳明之别就是太阴阳明之别。《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足太阴之正,上至脾,合于阳明,与别倶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幽门部,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胃经入气街时与足太阴别络于府舍穴。“主疝瘕,痹中急疼”,疝气也好,症瘕积聚也好,都有寒邪痹阻的病因,拘急疼痛,用府舍穴是近取穴。“循胁上下抢心”,抢是冲撞的意思,就是气或上或下冲撞于心,循着两胁气上冲心。《伤寒论》中的气上冲心是沿胸前上冲,两胁的气上冲心在《金匮要略》中叫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腹满,积聚,厥气,霍乱”,共同之处,或是里寒,或是气逆,府舍穴治之。

腹结穴:“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神阙穴下一寸是阴交穴,神阙穴下一寸半是气海穴,也就是说,气海穴旁开四寸半,稍向上一点处是穴。“主咳逆”,咳逆上气,咳嗽气喘,《本草从新》中讲当归“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张家口老中医李春茂以二陈汤加当归治之,尤其是夜咳,疗效显著。“绕脐痛,腹寒泻利,上抢心、咳逆”,都是近取穴。腹泻、腹痛,艾灸腹结穴,可以灸出很多水,尤其是绕脐痛,一般都是拒按的,灸出水之后,就不拒按了。“结”是凝结、结聚、结络的意思,腹结就是腹部结聚的意思。如果腹结穴上有压痛,腹部可能有成形的包块、结块或囊肿。腹结穴既可以诊断,也可以治疗,有压痛就是有病,治到没有压痛就是治愈。腹结穴旁边,足阳明胃经上有一个外陵穴,阳性的结聚病、气病,会在体表出现一条棱状隆起,外陵穴治之。阴性的结聚病、血病,在体表没有表现,必须按压,找压痛点,腹结穴治之。

大横穴:释名:内应横行之大肠,故名大横。“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取大横穴不用找腹哀穴当标志,而是以神阙穴为标志,神阙穴旁开四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比府舍穴少了一条足厥阴脉。《奇经八脉考》:“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阳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与足太阴脾经交会于府舍穴、大横穴、腹哀穴,一路上行过胸部,与任脉交会于颈部,上至头顶之前。阴维脉有维系全身阴脉的作用,与阳维脉共同调节溢蓄全身的气血。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胸腹疼痛等里证。阴维脉没有自己的穴位,以交会经脉的穴位治疗本经疾病,必须熟悉这些交会穴。在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主阴维,可以用内关穴治疗阴维脉的病变。“主大风逆气”,“大风”有三个意思,第一、大邪风,第二、血虚生风,第三、厉风、大麻风病。大横穴主治的是脾虚所致的大邪风或血虚生风。“多寒善悲,四肢不可举动”。善悲是肺病,脾土生肺金,针大横穴是补母之法。脾主四肢,故可以治疗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治疗多汗、泻泄,大横更多是作为天枢穴的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