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审言《渡湘江》:被春天遗忘的人

 墙头草说 2022-03-08
公元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代诗人杜审言因阿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被贬往岭南地区的峰州。当他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回大地,他看到滔滔江水朝着与自己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渡湘江》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迟日园林悲昔游”,我面对锦绣一般的春日园林,想到昔日的游赏,暗自感到悲伤。诗人化用《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以“迟日”代指春天。春回大地,湘江两岸的春景如画,诗人站在湘江之畔,望着这锦绣一般的春日风光,却感到莫名的悲伤。这是因为眼前的风光使他回忆起过去,同样面对锦绣春光,过去优游,而今局促,两相对比,怎能不觉得伤悲呢?
“今春花鸟作边愁”,今年春天花开鸟鸣都成了我远去边陲的哀愁的衬托。诗人的笔触由回忆转到现在,如今在流放的途中迎来了春天,虽然花开缤纷,鸟鸣婉转,可是心境却大不相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把自己的流放之愁投射到花鸟之上,使花鸟都具有了与自己一般的愁绪,运用移情和反衬的手法,更好地抒发了流放之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最可怜的是京都的人被流放到偏远的岭南。诗人点出今春悲愁的原因,是因为朝廷中发生了“神龙政变”,自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流放到岭南的峰州。对诗人来说,这是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使人顿觉前路茫茫,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并且,从长安到峰州有万里之遥,一路上艰辛备尝,使诗人更觉失落。
“不似湘江水北流”,而不能向湘江中的水那样向北奔流。在这一句中,诗人照应题目。他站在湘江之畔,望着滔滔江水向北奔流,心中生出艳羡之情。此时,他多想乘一叶扁舟,顺流北上,回到朝思暮想的长安,重温那些过去的时光。可是,一切都不可挽回了,诗人只能目送着江水向北奔流,自己只能渡过湘江,继续向南进发,与逝去的时光渐行渐远。
诗人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春光撩人思绪,但他并不觉得快乐,因为那些快乐的日子已经成为了过去,只能追忆,却再也回不去了。如今,诗人孤身南下,面对着茫茫未知的前途,觉得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