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清阁:邓颖超的晚年闺蜜,终身未嫁老舍爱而不得,8字彰显体面

 文史鉴赏 2022-02-24

“结婚十八载,至友兼爱妻;若云夫妇范,愧我未能齐。”这是周恩来总理写给他深爱的夫人邓颖超的诗句,也是邓颖超的晚年闺蜜一生都求之不得的感情。

也许“赵清阁”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坛中并没有激起过巨浪,但通过她的人生,却可以照见诸多文化名人的生命轨迹:她20岁刚步入文坛就得到了鲁迅的亲自指导,也是作家茅盾的约稿编辑,郭沫若在与她相识后盛赞“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

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赵清阁与老舍有着近半个世纪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而对于邓颖超来说,赵清阁更是难得的晚年闺蜜。

老而弥坚、红叶寄情,与邓颖超相知相伴后半生

1914年5月9日,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时代,赵清阁出生在在河南小城城里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里。祖父是清朝举人、舅舅是进士,母亲擅长女工与作诗绘画。家庭中的文化氛围有时是一种滋养,而对赵清阁来说,更像是一种束缚。

赵清阁在骨子里有一股倔强,与同样出自书香门第的邓颖超很很像。也许正因如此,她们的生命轨迹得到了交汇。

赵清阁和邓颖超的相识与周恩来总理有一段渊源。1973年,病痛中的周总理向夫人提起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为文艺协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进而谈到她的出生地是信阳,邓颖超便萌生了请这位同乡才女来家里做客,但后来因为事务繁忙就把这件事给耽搁了。

周总理去世后,赵清阁化悲痛为悼念长诗,感情真挚深切,令邓颖超看后感动不已。于是为了感念赵清阁对周恩来的赤诚之心,1973年的金秋之月,已是暮年的邓颖超特意邀请她来周恩来生活26年的西花厅叙谈。

与邓颖超相识之时,正是赵清阁苦闷孤寂、贫病交加之时。在交谈中,邓颖超询问了赵清阁文学创作和文坛老友的往事,渐渐知道了赵清阁的往事:她多年来没有结婚、无儿无女,后来因病导致瘫痪,但她这些岁月仍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坚持创作——邓颖超开始对这个纯朴、刚毅、颇具才华的女性作家产生了好感。

邓颖超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孑然一身的赵清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她向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激动地说:“我没有亲人,邓大姐就是我的亲人!”而后的她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书籍和文字更加深了她们之间的联系,已是暮年的她们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真情。

邓颖超在接到赵清阁3封来信后,以“姐”相称,给赵清阁回信:

清阁姐 , 二次及三次来信 , 所寄来你的旧著和新著发表于《海洋》杂志均已先后收到 , 惜难于抽时拜读 。你的简历 , 我则一口气看完了 , 增进了我对你的了解 ,更引起了我的同情。你的 顽强毅力和奋斗不懈的精神,使人钦佩。望你老而弥坚。

1982年,78岁高龄的邓颖超身体抱恙,到上海休养。上海对邓颖超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情感。那里曾是她和周恩来一起废寝忘食为党中央工作的地方,还有她新结交的朋友赵清阁。

当时的邓颖超生病刚刚病愈,身体还很虚弱,医生身边工作人员为了保证她的康复便给她制定了严格会客时间,但邓颖超还是让秘书派车去接赵清阁。

见到赵清阁的邓颖超非常高兴,聚谈中,她们谈到了《红楼梦》、《桃花扇》,还有郭沫若的《屈原》。年龄相仿的她们,都是在艰苦岁月中浴火重生的,同样坚强不屈的她们都喜爱戏剧,于是她们谈话很欢快,轻松,恨不得早日相识。

在此之后,邓颖超给赵清阁信的抬头由原来的“清阁同志”改为“尊敬的清阁同志”,为了表示对这位知己的珍重,请人送信时,邓颖超特意从宾馆的树枝上摘下带有香味的桂花,附在信上,因此也有了“丹桂飘香友谊长”的佳话。

红叶,是当年邓颖超在战火纷飞的井冈山时以及日内瓦会议时, 送给周恩来的传情之物;海棠,见证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桂花,则寄托着邓颖超和赵清阁的晚年友情。

晚年的邓颖超与赵清阁相互通信,她们谈到了如何战胜衰老和疾病,也在字里行间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着走向人生的尽头。

1989年,赵清阁身患癌症,住院手术期间邓颖超请人给她送了一盒磁带,并告诉赵清阁:

你手术经过的每个关键我都知道,当时恨不能在手术室外等着你……清阁,希望你永远坚强,经受住考验,继续取得征服病魔的胜利,继续笔耕。

赵清阁的一生充满矛盾和坎坷,她生性孤僻、少有女性朋友,晚年与邓颖超的相识相知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与力量。

胜友如云、孤独离世用生命书写“体面”

抗战时期,还不到而立之年的赵清阁就迎来了文学事业的高峰,“她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转化为一只只锋利的笔”。1938年3月15日,赵清阁在武汉创办了《弹花》杂志,寓意“以抗战的子弹,开出胜利之花”,虽然杂志的名字颇有几分娇柔的意味,却是“七七事变”之后国内第一份宣扬抗日的文艺期刊。

赵清阁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足以支撑她维持刊物运作,为了给《弹花》筹措经费,赵清阁不惜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以维持杂志的正常运营,直至1941年停刊。

《弹花》杂志停刊之后,赵清阁又以极大的创作热情投入到戏剧创作之中,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赵清阁笔耕不息,她的这种爱国坚韧精神让许多的男性作家都为之敬佩。对此,她的朋友郭沫若盛赞道:“豪气千盅酒,锦心一弹花。”

赵清阁孤身一人,生活始终不富裕。一次赵清阁打算离开重庆到上海,为了筹集路费,她便在街上摆摊卖起来自己的旧衣服。恰好遇见了路过的郭沫若和老舍。赵清阁与郭沫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郭沫若见一代才女生活落魄至此,便建议她画几幅国画卖。郭沫若亲自给赵清阁的画作《红梅图》、《观音图》题字,。经过郭沫若题了诗的《红梅图》在市场上抢手,很快就卖出了好价钱。

晚年时赵清阁自制了一本精美的画册,里面收藏的多是自己的画作。每幅画旁分别有郭沫若、冰心、张恨水等人的题词。齐白石、傅抱石也都曾赠画给她。许多当时的文化界人士钦佩赵清阁的风骨,而这些文艺界的礼物,后来悉数被赵清阁捐给了上海图书馆。

自古才子皆风流,民国的作家难免会想要寻找在精神和灵魂上相互匹敌的伴侣。赵清阁才华横溢,当时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才女,在文学路上本来应该平坦顺荡,但遇见了老舍,一切似乎就变了。

那时的赵清阁,也许正是对世俗不屑一顾的时候,也是对名分不屑一顾的时候。

1938年,一群爱国的文艺青年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希望用作品唤醒群众的民族意识,挽救民族危机。当时老舍受周总理邀请,才华横溢和德高望重的老舍自然而然地担任了常务理事,兼总务组组长,也就是协会的总负责。

而当时独立坚强、才华横溢的赵清阁从河南一路辗转来到武汉,做了老舍的秘书,协助老舍工作。这一年老舍38岁,而赵清阁才23岁,但是年龄的差距并没有阻碍他们的交往。以两人交往频繁,日久生情。

老舍的勤奋,对生活的热爱,幽默和善良等品质吸引着赵清阁,而赵清阁身上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男性的那种豪爽,这种独特的气质也深深吸引着老舍,两个人在精神上已经成为了彼此的伴侣。

赵清阁和老舍一起工作,一起做研究,一起联袂创作,赵清阁喜爱话剧,两人一起创作的话剧《桃李春风》在当时好评如潮,曾引得万人瞩目。

赵清阁与老舍互相成就也彼此依赖。因为战乱,两个人又从武汉一路迁徙至重庆,朝夕相处中,两个人也有了感情。据牛汉回忆:

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期间,二人均是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两人的恋情已经成为重庆文化界众所周知的绯闻。这一年,距离老舍离开济南老家已经5年。

但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他们二人的爱情虽然美好,却注定并不被祝福,因为此时的老舍先生已经有了家室。

老舍的正妻,并非是粗俗浅薄的家庭主妇,曾经也是被老舍追求的才女佳人。她叫胡絜青,是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也是当时的“高材生”,她的画风曾得齐白石真传,师法自然。

谁也没想到,一向以老实性格著称的老舍,也会爱上另一个才女。

他们相爱同居的事情终于还是被正妻知道了,1943年,胡絜青带着孩子来了重庆,看见正妻带着孩子来算账,老舍也不禁害怕了起来。据说,老舍听说妻子到了重庆后惊得筷子都掉在了地上,他赶紧安排妻儿住在外面。

赵清阁是一个倔强的女人,也是一个文雅的人,见到老舍的家人已经来了,她便离开了老舍,独身一人去往上海。当时的老舍非常纠结,一边是共患难的红颜,一边是发妻与孩子。

得知赵清阁去了上海后,老舍也追去了上海,但赵清阁依然是值得尊敬的,她内心有充足的礼义廉耻感,她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最终,赵清阁不再见老舍,还给他写了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赵清阁与老舍分开后便孑然一身,独自生活、笔耕不辍,晚年她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落叶无限愁》的小说。故事讲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年教授邵环与年轻女画家灿的爱情故事,教授和画家相爱,但灿不愿毁坏邵教授已有的家室,默然离开。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才能克服矛盾。”

这句话几乎可以被看作是赵清阁写给老舍的诀别赠语。作家老舍选择如赵清阁所说,以沉湖的方式“逃避现实”,而赵清阁则终生未嫁,用心中独守的空城回应作家与爱情的体面。

赵清阁在近一个世纪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经历过也付出过人世间最深沉的真情,她性格孤僻倔强,在充满矛盾和动荡的人生中挣扎奔跑,遇见过真爱,也以干脆有力的8个字给爱情以终结,最终保留下文人的体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