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性格,都是磨出来的

 快乐者生存 2022-02-24

最近,年轻人在找工作、投简历的时候,流行起了做“MBTI人格测试”。

这个测试将人的类型分为外向、内向、实感、直觉、思考、情感、判断、知觉等8个类型,不同的思考风格和行为风格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画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INFJ、INTJ”等说法。

看清自己的性格类型,也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定位。

心理学将性格定义为: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文章图片1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不同,在同一状况下的选择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那么,什么样的性格,更容易让一个人过得开心、满足?什么样的性格总会陷入同一种痛苦的境地?

文章图片2

1958年,在美国加州的女子私立大学米尔斯学院,有142个女学生参与了一项关于“女性创造潜力”的研究,研究者从她们22岁起开始追踪,在27岁、42岁、52岁、61岁、72岁时,分别进行回访,了解她们的人生、价值观、幸福感等等。

在她们42岁的时候,人生道路已经呈现出很明显的分野,有人回归家庭,有人事业有成。

坚持职业道路、始终在职场攀登的女性,和放弃工作的女性相比,在18岁时表现出了四大特质:

更自信,更自我接纳;

社交能力更强;

支配力、同理心和独立性都强;

更倾向于因独立和智力获得成就。

《纽约时报周刊》的编辑保罗·图赫接触过无数美国家庭,既有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穷苦人家,也有住在顶级公寓里的富豪。

他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成功既不取决于天分,也不取决于努力本身,因为努力只是一种现象,一个人之所以努力,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他总结了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七个关键性格是:坚毅、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乐观、热情和社交智商。

同时,在生活中的失意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性格上的共性。

在《性格的陷阱》一书中,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的两个教授根据安全感、独立生活、情感联系、自尊和自我表达这五大需求,总结出不幸者最容易走进的11种性格陷阱,包括:

遗弃、不信任、依赖、脆弱、情感剥夺、社交孤立、自我缺陷、失败、屈从、苛刻标准、权利错觉等。

观察自己的生活,会发现我们常常陷入一些难以克服的麻烦,比如害怕冲突,不敢为自己争取合理权益,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明明很想要一个东西,却不敢主动说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拿走;

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进入陌生的环境就会感觉手足无措……

这些问题背后,都对应着一种性格的陷阱。

文章图片3

所谓“遗弃”,是一种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会离开自己,总感觉自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抛弃的心情。出于这种担心,他可能会过分依赖别人。

“不信任”是指难以相信别人,总觉得别人在欺骗他、对他撒谎,怀疑别人与自己交往是有所企图,所以他要么干脆回避人际关系,要么只能和别人泛泛之交,不能产生更深的连接。

“依赖”是指有些人会认为他只有通过获得别人帮助,才能处理好日常生活,一个人过日子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脆弱”是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别人打理。

“情感剥夺”是觉得没人真正在乎他、理解他,或者这个人本身冷漠、不愿付出。

“社交孤立”是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很可能是童年时期被兄弟姐妹或者其他孩子排挤,成年后仍然逃避社交,逃避交朋友。

文章图片4

“自我缺陷”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优点,身上全部都是缺点,他认为如果人们真正了解他,就会发现他毫无价值,不愿意和他打交道。

“失败”是指一个认为自己在学业、工作、婚姻等方面都很失败,尤其是和自己周围的人对比,自己是个完全的失败者。

“屈从”是为了取悦别人而自我牺牲,允许他人控制自己。

“苛刻”是指一个人给自己设定了特别高的标准,过度在意地位、金钱和外表,喜欢攀比,甚至为此放弃幸福、快乐、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权利错觉陷阱”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对现实抱着脱离实际的幻想。他们坚信自己可以瞬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从不去考虑别人,也不考虑这种情况是现实的,是否具有可行性。

性格陷阱决定了我们思考、感受、行动、人际交往的方式,也会引发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等等。

哪怕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社会地位、完美的婚姻、亲朋好友的尊敬、事业的成功,也仍然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甚至不相信自己真的取得了这些成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旦掉进某一种性格陷阱,我们就很难跳出来,因为它往往是在我们童年阶段就形成了。

但性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可塑性的。

文章图片5

《性格的陷阱》提出,改变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性格陷阱,而是让我们认清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自己为何而活,看到什么能带给你满足、快乐和自我实现感。

为了跨越这些性格陷阱,书中给出了五个步骤。

首先是收集反对你所认为的性格陷阱的证据,在理性层面上证明它是无效的。

比如陷入了“失败陷阱”,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要去寻找你优于别人的证据。

其次,了解这种陷阱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是小时候父母总是批评和否定自己?还是遭遇了某一个挫折,让你不再相信自己?

找到这个源头,写一封信,表达那些语言、事件、人,对你带来的伤害。

接着,检查性格陷阱运行的模式,写出你想做出的改变。

比如你进入了“屈从陷阱”,面对不想答应的请求,很难说出拒绝,拒绝之后,又会感到内疚。

那就写出你想做出的改变:听从自己的意愿,该拒绝就拒绝。

文章图片6

最后,打破这些模式,不断尝试,并且原谅那些将你带入性格陷阱的人。

走出性格陷阱,需要不断的尝试,一次拒绝会感到内疚,慢慢就会感到放松。

走出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批评、指责过你的人、那些让你不自信的人,都是错的,他们也都有自己的性格陷阱和局限。

有这样一首诗: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方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物,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

性格的改变正是如此,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让我们的性格中拥有更多自信、坚毅、乐观的力量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